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一个旅美画家心中的美丽广东

2013年01月03日08:09    来源:南方日报

画家何岸。资料图片

  何岸,1957年生于广州艺术世家。上世纪80年代初即轰动广东画坛的油画家。1978年,中国随改革开放发生巨变,他的一系列浪漫主义色彩作品横空出世,在南海舰队期间创作的《西沙之晨》,《夜海渔歌》等油画,让年仅24岁的他成为中国美术协会当年最年轻的会员。1986年,何岸赴美国纽约美术学院继续深造,通宵达旦作画使他接到大量合同,是美国少数作品能在高端画廊受追捧并在美加地区多次操办个展的画家之一。

  谈到过往辉煌的经历,坐在对面的何岸有些寡言,且敢于自我剖白:“无论我的作品在海外多受欢迎,我内心知道那初衷是为了生存,作品其实并没有灵魂。”

  然而谈到此番在广州“探索农村宜居建设之路成果展”中展出的反映广东新农村的系列作品时,何岸打开了话匣子。他谦逊地说,我已经离开故乡广东20多年了,一切都在重新拾起并熟悉的过程中。他把这种过程比作“寻根”。对广东岭南民居的寻根之梦,就这样开始了。

  ●南方日报记者 谢梦

  艺术寻梦不在他乡

  站在何岸作品《瑶山十月朝》面前,穿着民族服装,为爷爷整理发帽的瑶家女孩巧笑倩兮呼之欲出。爷孙俩的互动神态,用业界评论家的话来形容就是,很难不被这幅油画写实作品中传达出的真实和淳朴之美所打动

  回想2011年采风的过程,何岸形容,到了山里视野一下被打开了,在这种大美的震撼下,惊喜源源不绝。

  “画中的瑶族女孩叫思思,她的家乡在粤北韶关的山寨上,也是过山瑶的发祥地叫倒头龙。一家祖孙三代就住在风景如画的山顶。”何岸回顾,思思是当地瑶族歌舞团的女孩子,遇到来采风的画家就热情地带采风队伍上山。当时思思的爷爷奶奶都穿上民族的盛装热情招待,远方的亲戚闻讯也赶来。而平素这个山寨子极少有外来人走近过。

  画家们惊讶于粤北山区还有这么美的“世外桃源”。何岸形容,看到思思祖孙三代的家好像复原了书本上读到过的古代巴比伦空中花园。“稻谷都种在山上,瑶家人拿出最好的食物款待我们,我被人与人之间热情友好的淳朴交流所打动。”何岸的灵感瞬间迸发,决定要画下粤北山区的瑶家祖孙。

  “画中的这个姑娘和爷爷虽然物质生活不丰富,但你从他们的脸上能读到洋溢的幸福感。那份对生活充满满足和热爱的阳光淳朴。还有家里人融洽,和谐的气氛。”何岸解读,十月朝,正是农家人丰收的节日,感情随着在故乡的土地上行走而流淌,美和灵感也就自然迸发。

  何岸出生于艺术世家,父亲何克敌是备受尊敬的油画家,而祖上何丹山则是清朝嘉庆年间著名的宫廷画师。

  记者在查阅史料时发现这样一段对何丹山的描述:“先生不为世俗的名利所动,不脱劳苦人出身的本色,日夕写画,以写画所得来维持生活,他厌恶所谓上层人物的交际,与游者为罗岸先画家及又多和尚等,常小住海幢寺,清远太和洞,罗浮山,杭州西湖等地写作。”

  在何岸身上同样有着相似的耿直豪迈,甚至谦逊寡言。

  谈到自己不善言辞的性情,何岸说,“可能年轻时在大海上漂泊惯了。”他指的是70年代,青年时期在海军南海舰队美术创作组的经历。改革开放初期,何岸创作的一系列作品《西沙之晨》,《夜海渔歌》等油画,让年仅24岁的他成为中国美术协会当年最年轻的会员,备受业界瞩目。

  但是在人生正要迈向巅峰的时候,何岸却做出了出国的决定。1986年,何岸被纽约美术学院录取,继续他的油画梦。不出几年功夫,靠着自己的勤奋和实力,就被纽约画商看中,作品进入画廊。旅居美国后,何岸在印象派大师作品的熏陶下,油画技巧和艺术个性渐精进,成为少数能在美加地区操办个展的中国油画家。

  “得到了一些荣誉,但心里总感觉不到通透的快乐。”何岸坦言,这种感受让他想到美国的国家森林公园,因为不是自己家里的东西,再美也是别人的。在这种美中找不到共鸣。

  何岸总结,“故土对我来说有一种深厚的情感。反而是回到广东的瑶族乡村,看到人与人间和谐的情感,才又让我寻到了灵魂上审美的根。”

  梦想寻找最美民居

  2008年,何岸在好友,广东艺术家曾光的“鼓动”下,参加了粤东一个县的采风活动。“当地有个历史博物馆,却空空如也。连当地人都说该县是粤东的贫困县根本没什么值得弘扬的历史文化。”这句话深深触动了何岸,他想着一定要通过画笔,把广东的美、家乡的美传播出去,让外界发现这长久被忽略的美丽

  2011年11月,何岸又在回国期间受聘为“岭南特色乡村民居”评审委员会的专业评委。随省住建厅农村建设处,深入广东各地评选“最美乡村民居”。据了解,省住建厅在选评委的时候大胆“跨界”。没有在传统意义上单纯找规划师、建筑师、学者来当评委,还要根据岭南文化和艺术的特点,听听艺术家的意见。

  “这几张画让我突然找回了80年代本土创作的灵感,我已经断了20多年。虽然创作,但是为了生活而去画的西方风格的创作。”何岸说,画作在国外画廊卖得再好,也找不到画的灵魂所依。恰恰自从回来后一深入参加这个活动就找到了感觉。

  何岸说,他灵魂上第一次感到震撼的是1978年在国内的一次“德国十九世纪农村风景画展。”那次画展在中国美术界引起不小震动。巴斯蒂昂·勒拍热的《垛草》、莱尔米特的《收割的报酬》,那写实精神的强烈和逼真质朴的造型以及乡村泥土风情的抒情性给了他新的感受和思考。

  “年轻的时候觉得,油画是西方的产业。赶上改革开放的好机遇,自己想出去看世界,开阔视野。转了一圈发现,艺术的根脉原来都在故土。”何岸介绍,2009年在国内采风后创作的《早春》描画的淳朴的苗家姑娘、《山村恋歌》描画的广东客家山村少女、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系列,都激发了他深深的中国文化情怀。

  何岸谈到,美丽广东、美丽农村一定是安居乐业,井井有条,生活和谐。弘扬岭南文化而言,广东是我的故乡。作为艺术家,我就是要表达广东新农村的气象,把我家乡的可爱通过绘画表现出来。

  今年,何岸的梦想还要继续沿着广东乡村寻找“最美民居”,靠本土题材,用质朴的画法去发现更多美好的地方并传播给世界。“寻根之路就是重新激发出创作热情的一条路。”何岸梦想着,以后能多点机会回广东,多吃家乡菜,多画家乡题材。甚至未来就不走了,把美国经营的一切放下,回故乡落叶归根。

(来源:南方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