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综合报道

26个重点贫困乡镇16个减贫摘帽

学习贯彻十八大:贵州威宁迎来致富曙光

记者  黄  娴

2012年12月31日09:1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素有“阳光之城”、“高原明珠”的美誉。灿烂的阳光照耀着这片土地,美丽的草海镶嵌在这里。然而,长期以来,提到威宁,让人更多想到的是贫穷、落后。

  2009年,威宁被列为全国喀斯特地区扶贫开发综合治理试点县,率先闯出一条喀斯特地区扶贫开发综合治理的成功路子,促进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

  产业扶贫,不再三餐土豆

  提起威宁,曾经有这样一个说法,威宁人一日三餐,早餐洋芋,午餐土豆,晚餐马铃薯,说的就是威宁产业结构单一。

  “威宁人要想吃上‘满汉全席’,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威宁县扶贫办副主任李才彦一语中的。

  产业扶贫成为威宁开展扶贫开发工作的“重头戏”。结合气候、土壤实际,威宁定下了“三化”带“三农”的战略目标: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民增收、工业化带动农业增效、城镇化带动农村发展,确立了26个类别乡镇扶贫开发工作发展目标,编制完成发展规划677个,为产业扶贫指明了路径。

  马仙仙,威宁县迤那镇合心村人,只上过3年学,曾经外出打工8年,攒了点钱后,回到家乡修起3间平房。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马仙仙搞起了食用菌种植,建起了2个大棚。几个月下来,马仙仙光卖蘑菇就赚到了8万多元。如今,尝到甜头的马仙仙翻新了大房子,建了5个大棚,年收入20万元以上。

  2009年以来,国家扶贫部门累计向威宁投入财政扶贫资金4.2亿元,其中80%以上用于产业开发,重点支持了包括蔬菜在内的草地生态畜牧业、马铃薯、中药材等产业,扶持贫困群众73.3万人次。

  条件改善,泥巴路变通途

  过去的威宁,连县城里的许多道路都是坑洼不平,天晴一身灰,下雨两腿泥,更别提乡村公路。

  “路不通,没有水,其他啥事都别想干成。”要大步赶上,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这成为威宁上下的共识。

  近年来,威宁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新修通乡油路和通村公路1777公里,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投入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资金6.6亿元,解决了476个村的饮水安全问题。投入8.35亿元,对全县35个乡镇农村配电网实施改造,结束了偏远农村无电户的历史。

  威宁县斗古乡白沙村通往秀水乡新田村的道路狭窄,村民到农田耕种要翻山,走崎岖小路。2011年3月,威宁县有关部门到斗古乡调研。4月初,修路工程正式动工,6月上旬,一条宽6.5米、长11000米,覆盖农户500余户2200余人的山村道路顺利通行。“路修好了,造房子拉材料方便极了”,“原本路不好地荒着,现在准备种上秋季作物”,村民十分开心。

  好上加好,扶贫任重道远

  基础设施变好了,致富门路有了,如今的威宁人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凤山寺门外的坝子里,从前因为路烂,不好上山,加上百姓每天为生计所累,前来游玩的人屈指可数。如今,前来锻炼的居民络绎不绝,练太极、舞剑、唱歌,一派和谐景象。居民王芳乐呵呵地说,“现在威宁变好了,但我们还想好上加好。”

  扶贫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553元增加到4068元,26个重点贫困乡镇中有16个实现减贫摘帽。

  威宁县委书记杨兴友坦言,虽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威宁基础差,底子薄,按照国家2300元的新扶贫标准,威宁县仍然有47.42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威宁的扶贫开发仍然任重而道远。怎样扩大产业发展规模,形成连片聚集效应,让工业助推威宁发展,这些都是威宁县委、县政府正在考量的头等大事。

  冬季,成片的黑颈鹤出现在草海上空,为威宁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威宁县140万干部群众,也正迈着实干的步伐,努力让这颗“高原明珠”熠熠生辉。

(责编:程宏毅、杨媚)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