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大型书画摄影展铜奖作品《80后乡村女教师进城收书》。常亮摄

光明日报记者王晓樱(前)一行踏着泥泞山路在基层采访。苏建强摄
编者按2012年是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之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在过去的一年里,新闻战线坚持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坚持“三贴近”原则,发扬“走转改”精神,精心组织重大主题宣传,集中推出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不断改进突发事件报道和热点问题引导,着力加强传播能力建设和新闻队伍建设,有力服务了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岁末年终,我们特别推出2012年新闻界十件大事,和读者一起感受一年里新闻界的动人风景。
1、十八大主题宣传隆重热烈
党的十八大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新闻战线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全面反映党的十六大特别是十七大以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深入阐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最根本保证,唱响了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时代主旋律,为大会胜利召开营造了良好氛围。
新闻媒体在重要版面、重要时段、重要位置推出“科学发展成就辉煌”专栏,开设了“十八大代表风采录”、“回眸十年”、“党建巡礼”、“喜迎十八大”等丰富多彩的专题、专栏和专版,展开连续报道、系列报道和深度报道。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围绕主题宣传集中开展了“走转改”大型采访活动,用基层的生动实践展示社会进步,用人民群众的切身感受反映发展变化。在十八大召开期间,新闻战线围绕大会主题,精心策划、浓墨重彩、各显优势、创新形式,紧扣大会议程,深入解读十八大报告,广泛报道国内外和社会各界对大会的热烈反响,形成了宣传报道的高潮。
十八大胜利闭幕后,新闻战线启动了“学习贯彻十八大”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广大新闻工作者紧紧围绕十八大主题,发扬“走转改”精神,走进厂矿、企业、学校、村镇、军营、边寨,全面宣传、深入解读十八大精神,充分反映各地区、各部门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新思路、新举措、新进展,生动反映广大干部群众投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巨大热情和积极行动。各新闻单位深入贯彻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文风的要求,着力在内容、语言、标题、版面等方面改进创新,推出了一大批“短、实、新”的作品,文风清新朴实,形式生动活泼,受到了各界群众的广泛欢迎。
专家点评
方汉奇(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我们的十八大报道,结合当前的形势和人民的期盼,组织得很有气势,编辑上、报道上都有很大的改变。文风上“短、新、实”的特点表现得比较突出,短句子多了,套话少了,要知道这个时代公众获得信息的渠道多,套话一说一大串,是没多少人看的。习总书记带头不说套话,媒体在向总书记看齐。报道好看,和“走转改”的积淀也很有关系,用“走转改”的精神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报道就生动活泼,落实在十八大报道中,就比较好地把十八大精神传达给了受众。
2、全国96.5%非时政类报刊完成转企改制
2012年1月4日,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在全国新闻出版工作会议上指出,2012年将启动第二批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和非独立法人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工作,加快推进报刊出版业结构调整,并提出力争在党的十八前完成既定任务。7月30日,新闻出版总署出台了《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8月16日,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在京举行工作座谈会,就加大地方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工作力度进行部署。
10月24日,文化部部长蔡武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工作情况的报告》,通报了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进展,指出我国3388种非时政类报刊已有3271种完成转企改制,占总数的96.5%。
专家点评
郭全中(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副教授):在当前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通过转企改制,一方面可以争取更多的优惠政策,获得政策红利;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尽早进行市场竞争,在市场竞争的大海中锻炼出市场化能力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3、新春走基层把新闻写在人民心坎上
2012年新闻战线开展的“新春走基层”活动范围更广,规模更大,更加务实深入。2012年1月上旬,中宣部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党委宣传部和各新闻单位要结合深化“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认真组织开展“新春走基层”活动。1月26日,中宣部在北京召开迎新春走基层、送欢乐下基层座谈会。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新闻工作者迈开脚步,深入大江南北、沿海边疆,报道“春运”的繁忙景象,抒写农民工、青年学生等群体返乡过大年的喜悦心情,反映广大城乡居民丰富多彩的新春文化生活,聚焦节日期间忙碌在工作岗位的普通劳动者。报纸、电台、电视台在重要版面和时段推出了一大批生动鲜活的报道,普通劳动者的行为、话语和情感成为媒体呈现的主要内容,各种服务信息丰富及时,整个节日报道喜庆热烈、真切感人,务实有用、新风扑面,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
专家点评
江志顺(全国首届“范长江奖”获得者、解放军报原摄影部主任):“新春走基层”的记者,没有与家人一起过节,而是跋山涉水,不辞劳苦,深入到“老、少、边、穷”地区去采访,深入到群众家里,与群众促膝谈心、一起过年,这个行动不仅使人民群众受到极大的鼓舞,也把党的关怀和温暖送到了群众的心坎上。
4、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及第十二届长江韬奋奖揭晓
2012年10月24日,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第十二届长江韬奋奖评选结果揭晓。291件作品获得中国新闻奖,其中《守望精神家园的太行人》等3件作品获特别奖,《基层科技创新遇“无米之炊”》等44件作品获一等奖,《采访作风,新闻生命之所系》等90件作品获二等奖,《听孝道故事,眼泪刷地下来了——山东卫视〈天下父母〉感动千万观众》(消息)、《只为一个永远的约定》(系列)等154件作品获三等奖;20名新闻工作者获得长江韬奋奖,其中长江系列10名,韬奋系列10名。获奖作品不仅全面展示了2011年举国上下的重大事件和伟大壮举,也集中体现了全国新闻战线逐步深化“走转改”活动取得的丰硕成果。
专家点评
朱金平(解放军报社高级编辑、第22届中国新闻奖评委):这些作品,集中展示了2011年中国新闻界的优秀报道成果,获奖当之无愧。作为此次中国新闻奖的评委,我最深的体会就是:优秀作品,是获奖的通行证。事实说明,一家媒体要想其作品参评一年一度的中国新闻奖,重在平时树立精品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