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6日04:24 来源:重庆日报
綦江中学全景
綦江中学科技体育艺术节开幕式
第十一届国际机器人奥赛綦江中学获团体总分一等奖
2005年,“重庆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2008年,“重庆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示范学校”;
2009年,首批“重庆市科技教育特色学校”;
2010年,“重庆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样本学校”;
2011年,“綦江县青少年科技创新培育奖”。
百年筚路蓝缕,百年风雨兼程;百年历史积淀,百年砥砺奋进。綦江中学凭借自己的特色铸就了独特的教育品牌。
走进今天的綦江中学,处处都能感受到一股生机勃勃、催人奋进的氛围。校园内,花园造型别具匠心,错落有致,林荫道林木葱葱,曲径通幽,令学生倍感温馨。校园中随处可见的中外思想家、科学家雕塑,时刻为学生的心灵指引方向;内容丰富的“文化墙”,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自豪与光荣……这一切不仅成为校园环境的艺术品,也成为学校“求实创新,自强不息”的物质载体,熏陶感染着每一位綦中学子。
“争”和“创”
引领校园主流文化
綦江中学从建校至今102年,之所以依旧长盛不衰,充满活力,正是因为綦中人始终继承和发扬着前人关注社会和学生的发展,并不断追求卓越敢于争先的优良传统。而这一切,无疑构成了綦江中学最为独特的精神文化背景。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精髓和灵魂,是激发活力的源泉,是构成学校办学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办学特色和魅力的体现。”綦江中学党委书记、校长刘玉才坦言,如何建设校园文化,是任何一所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都必须认真思索的问题。
2010年,綦江中学打造创新特色校园文化,积极营造“争”、“创”氛围,致力让“争”和“创”成为学校主流文化,把“创建环境优美、教育质量高、特色鲜明、和谐向上的市级示范高中”作为学校的工作目标和未来发展的愿景。学校坚持开展的课前文化活动,远足拉练、成人仪式、青年仪式、百日誓师大会、高三毕业典礼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成为綦江中学德育教育的一道道靓丽的风景。
刘玉才认为,文化的作用在于对人思想的洗涤和品位的提升。文化能体现个人的涵养气质,更能彰显团队的灵魂追求。良好的校园文化能更新观念,观念能改变思维,思维能影响行为,行为能促成习惯,习惯能决定命运。为此,綦江中学积极用“争”和“创”引领校园文化,让学校承诺与师生誓言内化为綦中人的精神信仰,让“争”和“创”的精神永远流淌在綦中人的血液里,成为他们成长的“基因”。
课堂互动
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思起于疑,疑孕育创新,创新是内涵式发展的驱动力。
“人人质疑+人人解疑=人人受益”,类似这样的标语在綦江中学随处可见。綦中人有着良好的改革创新传统。自2007年起,在问题式教学中,就将“先学后教”、“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新课程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科学实验、小组交流讨论等方式融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生在习得知识的同时,发展了创新思维,养成探究的好习惯,形成创新型“问题式大课堂”。
“要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就得着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刘玉才谋划着学校特色发展。
如今,綦江中学的每一学科都确立了以“问题式探究教学法”为主要特征的新课堂教学模式。在这里,无论你走进任何一间教室,走进任何一个课堂,都能感受到勃勃的生机与激情:从老师提出问题,到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讨论、交流,课堂气氛显得十分活跃。每个孩子都乐在其中,大胆说出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大家互相启发、互相讨论、互相补充,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
刘玉才坦言,这种问题大课堂教学模式,有效地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开启了学生的心智,拓展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彰显了学生的青春与自信,从而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据了解,綦江中学探索的《高中新课程问题式教学课堂模式构建的研究》成为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目前,綦江中学正通过积极开发校本教材、开设校本课程,编成《创新教育》、《写字》、《礼仪》等14本校本教材,开设创新教育、程序设计、机器人制作等20多门选修课。
綦江中学先后成功举办了5次规模较大的课改现场会:2008年4月举办了重庆市农村学校课改现场会;2010年4月举办了重庆市普通高中教学改革研讨会;2010年5月,承办了全国首届农村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验交流暨重庆市綦江县课程改革现场观摩研讨会高中课改现场观摩任务,2010年12月,重庆市教育学会主办的重庆市高中新课程教改研讨会在綦江中学召开;2012年4月28日,《中国教师报》和綦江中学联合举办高中“新课程、新课题、新模式”同课异构暨教学研讨会。近几年来,前后有近300所学校的同仁参观该校,交流学习人数超过500人,以“问题式大课堂”为模式的课改成果得到了教育界同仁的高度赞赏和认同。
创新理念
助推成就丰硕成果
除采取课堂教学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外,綦江中学还开设了“2+X”活动课和20多门选修课。在高一年级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中,学生们利用周末、假期开展调查访谈、实地考察、科学实验等活动。
不仅如此,学校还积极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并设置专项经费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在导师指导下,小制作、小发明来到了市科技创新赛场,研究性学习论文参加县、市甚至全国的评比,更多的同学则向国家专利局提出了专利申请。
据不完全统计,綦江中学在科技创新大赛、信息技术创新大赛、机器人大赛中共获得全国一等奖2次、全国二等奖5次、全国三等奖7次、市一等奖22次、市二等奖20次、市三等奖43次,在2010年全国少年儿童“争当小实验家”科学体验活动中获得1金、1银、1铜的好成绩,在2008年、2009年的重庆市少年儿童“争当小实验家”科学体验活动中共获8个一等奖。2012年第九届“争当小实验家”科学体验活动,该校初中化学学科获市一等奖9个;天文学科囊括全市1-4名和第6名。
不懈的坚持获得了丰厚的汇报。
“获奖不是目的,最终是以大赛为契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刘玉才对此有着清晰的认识。
人生百年古来稀,但百年綦中文脉的传承却没有终点。坚信未来,无数的綦中学子将继续担当起继承和发扬“勤奋”、“求实”、“开拓”、“致知”的优良传统,把綦中精神播撒到全社会。
链 接
綦江中学 百年名校
重庆市綦江中学创建于1910年(清·宣统二年),是一所有100年办学历史的重庆市首批重点中学。占地220余亩,现有108个教学班,师生近7000名。在全校407名教职员工中,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教师170人,重庆市特级教师2人,研究员2人,获得全国、省(市)荣誉称号的教师20人。
学校建有标准田径运动场、科技教学大楼、学生公寓、学生食堂、学生多功能活动中心,装备了105间多媒体数字投影教室和耗资达百万元的校园网;拥有多媒体双向播控系统、电脑室、课件制作室等先进的教学设施;理化生实验室超过国家规定的一类标准。
学校坚持“发展人人,人人发展”的办学理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2007年学校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采用“问题式教学法”,教学质量年年攀升。2010年高考重本上线400人;2011年高考重本上线393人,本科1293人;2012年高考重本上线396人,本科1519人。2011年学校向国家专利局提出800余项学生发明申请,68项学生发明获得国家专利局授权。
文/刘欣
(来源:重庆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