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5日12:51 来源:重庆日报
2012年春节联欢晚会 摄/王志宇
快板《十八大精神暖人心》在綦江区宣传十八大精神文艺晚会上演出
綦江博物馆
綦江农民版画家李成芝正在创作版画
隆盛镇太极村村民自办文化活动受热捧
核心提示》》
綦江整合全区文化资源,统筹全区文化活动,动员全区力量,以农村和基层为重点,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实现文化活动立体化、多元化,建立起综合、系统、有效、节约型的城乡文化惠民工作机制,探索拓展文化活动大家办的新途径。
“这个周末,总工会广场又有演出,大家一起去看哟。”12月22日一早,家住綦江区文龙街道虹桥小区的张秀琴就邀约街坊邻居观看綦江南州大舞台每周举办的文艺演出。
今年3月,綦江正式启动“文化千里行·欢乐送万家”活动,每周都有文艺演出供市民免费观看。而该活动仅仅是綦江文化惠民系列举措的一部分。
丰富文化活动送欢乐
在綦江,“文化千里行·欢乐送万家”城乡文化惠民工程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包括“城区周周演”、“节庆月月演”、“时政宣传大巡演”、“基层自办演”、“惠民电影进基层”等文化活动。
喜闻乐见的形式,贴近生活的内容,唱的都是自己的歌,讲的都是自己的故事,舞台上的明星是群众身边的普通市民。
“我们每周都来看演出。”张秀琴笑着说。欣赏文艺节目,观看坝坝电影,享受快乐时光,日渐成为綦江居民的文化时尚。
文艺下乡时,村民门早早就等候在演出现场。大家在家门口就能看到精彩的演出,在喜闻乐见的节目中了解惠民政策,享受文化活动带来的快乐,感受到党的关怀。
“用文化活动来凝聚人心,提振广大干部群众的精气神。用文艺活动来推动文艺作品创作,打造文艺精品,从而推动地方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是城乡文化惠民工程的最大亮点。”綦江区文广新局负责人说。
据统计,城乡文化惠民工程开展以来,以街镇、部门、文化团体参与,以展示行业文化、特色文化为主的“城区周周演”共演出30场次;由部门参与、全区统筹的“节庆月月演”23场次;以宣传党的十八大精神、市第四次党代会精神为内容的“时政宣传大巡演”102场次;农村“惠民电影放映”5432场次;基层自办活动357场次,呈现出“城区周周有活动,农村活动送到村”的生动局面。綦江还在活动中强化品牌,配送各种图书和宣传资料上万册,让人民群众“有看的、有读的、有唱的”,綦江50万余 名群众直接受益,享受到了文化活动带来的身心快乐。
推进公共文化优服务
和张秀琴不同,同住一个小区61岁的退休职工杨桂均每到周末也有自己的安排。
“读书看报是我多年养成的习惯。”杨桂均说,綦江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设施都是免费开放,每到周末她都会带上孙子到图书馆借阅图书。
目前,綦江区文化馆、图书馆、版画院、石壕红军烈士墓、街镇综合文化站等单位都已全面实现免费开放,开放公共文化空间7000平方米以上,全年开展馆(站)办活动参与群众16万人次,接待读者7万人次,借
阅书刊约10万册次,上网5万人次。以上阵地活动的发挥,传播了先进文化,发展繁荣了基层文化。
在三角镇徐家村的农家书屋里,13岁的张明宇正捧着书读得津津有味。
“自从村里有了农家书屋,我们就有个好去处了。”村民张万荣笑着说,其实他上了年纪眼睛不好,认识的字也不多。每到农家书屋,管理员给他播放关于农家科技和时事政策的音像制品,都是他很愿意看、很愿意听的。
目前,綦江区已完成镇文化站的全面升级和评估定级,初评一级站15个、二级站2个,完成20个街镇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点建设和实现130个村农家书屋与390个外借点数字化动态管理,成为农民增长学识的“充电所”、发家致富的“加油站”、陶冶情操的“娱乐园”。綦江区隆盛镇石梁村农家书屋被授予“2012年全国示范农家书屋”荣誉称号。
传承历史文化展新貌
綦江历史文化资源丰富。
1926年1月24日,中共綦江县支部建立,这是有确切记载的重庆最早的基层党组织。
在历史文化名镇东溪,綦江邀请全国知名专家“把脉”,建成东溪“抗战一条街”,修复东溪镇万天宫、南华宫,深入挖掘东溪会馆文化、麻乡约民信局文化和抗战街建筑特色文化,将古镇打造成为渝黔旅游大通道上第一山水古镇。
綦江整合资源,成立红军长征纪念馆,深入挖掘石壕红军墓、红军桥、红军洞、红军路等资源,统一规划,集中打造旅游基地,并积极申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将綦江烈士陵园打造为红色文化主题公园,启动永城王良将军故居修缮工程,并与同济大学合作建立CAUP历史建筑保护中心西南实验基地。
举办綦江区文化遗产日系列文化活动,开展市级以上非遗项目演出、非遗讲座、非遗展览等活动3场,发放各种宣传资料1万余份,非遗宣传深入人心。
綦江永城吹打学校为重庆市首批非遗传承教育基地。永城吹打学校年度培训传人200人次,成功申报3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公布了第二批区级代表性传承人24人。
积极打造以国家级非遗项目永城吹打为核心区域的綦江吹打生态保护带,大力扶持永城吹打学校为代表的非遗传承基地和传习所,通过举办民间吹打擂台赛等非遗展演活动,有效推进新区非遗保护工程。拟定綦江区民俗博物馆的建设策划方案,成功举办渝南黔北文史论坛。
促进文化产业显特色
农民版画无疑是綦江一张响亮的名片。
綦江全力推进綦江文化产业(创意)示范园建设,帮助綦江印象版画公司成功创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积极创建“市级文化产业园区”。
引导民间资本进入版画经营,引巨资依托古剑山4A级风景旅游区建设,打造古剑山版画村,进一步扩大和提升其集创意、创业、展览、旅游观光、休闲为一体的文化产业聚集区的规模、档次,力争将綦江纳入全市重点文化产业布点范畴。
推进“版权兴业”基地建设,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制定出台扶持文化产业政策措施,扶持微型文化企业发展。今年新创办微型文化创意企业12家,实现创收500多万元。引进企业协议签约7家,协议投资约5000万元,实际到位资金约1000万元。
2014年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綦江同广安共同举办“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版画创作展览”活动,创作110幅版画在全国巡展,建立纪念邓小平同志专题版画展览馆,生动展现邓小平的光辉一生,并以此推介綦江文化,展示綦江形象,扩大綦江影响力。
完善文化设施上台阶
綦江区还加快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不断夯实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努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量,打造城区“十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半小时文化圈”。
在城区,以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档案馆以及歌剧院为内容等“五馆一院”的建设在积极推进之中,将成为綦江城市发展的“新地标”。
在街镇,以群众公共文体广场为主体的文化设施建设已实现全覆盖,达到了有场地、有演出设备、有健身设施、有配套设施的“四有”标准。一年来,这些文体小广场吸引老百姓开展活动1000余场次,参与人次达到20余万,逐渐成为老百姓娱乐生活的大舞台。
全力推进文化产业(创意)示范园建设;开办100家綦江文化会馆,促进企、媒、网联姻,向世界各地深度推介綦江文化;整合版画院、版画村、版画街、版画主题公园等元素,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品牌和影响力。以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为突破口,壮大产业基础,培育骨干企业,促进文化产业产值实现新突破。 文/刘欣
本版图由綦江区文广新局提供
(来源:重庆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