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5日12:50 来源:重庆日报
校长谭劲与学 生们互动交流
学生们参加校园活动
“亲亲课堂”上的音乐课
学生们积极参与校本课程
核心提示
市教委主任周旭两次莅临珊瑚实验小学,旨在透过这个优质平台传达着一个重要讯息:抓住教育改革的牛鼻子——课堂,提升教学质量,办好学校教好学生。这正是南岸区推进教育改革的核心。
在追求高水准办学条件以及多样化教育模式的浪潮里,珊瑚实验小学倾力打造亲和、亲在、亲证的“亲亲课堂”,构筑起现代教育里最亲柔的“珊瑚海”,温柔地呵护每一个孩子在人生海洋里更快乐地遨游、更幸福地成长。
亲和课堂 教育就是蹲下来和孩子“耳语”
这是一堂温暖又不失精彩的语文课。
在学到课文中第2自然段的时候,有名学生站起来勇敢地问道:“老师,‘引人注目’是什么意思?”教师杨涛没有对学生的突然发问感到诧异,反而面向全班学生问:“有同学知道吗?”
杨涛话音刚落,一个穿红色羽绒服的小女孩站起来说:“‘引人注目’就是引起别人的注意,吸引他们的目光。”一时间,学生对“引人注目”的看法声此起彼伏。杨涛走到小女孩面前夸奖她真棒,并让她用“引人注目”造句。
小女孩害羞地说:“我很引人注目。”同学们都笑了起来。杨涛弯下腰,轻轻地摸摸她的头,伸出了大拇指和颜悦色道:“能说,就挺棒!”女孩在杨涛的鼓励下抬起头,说:“我今天穿了一件颜色鲜艳的羽绒服很漂亮,特别的引人注目。”班上顿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随后,杨涛让学生读课文,但学生声音洪亮、语速极快,一点也不像文中的老人,于是杨涛温柔地鼓励学生就如何像一位老人那样说话各抒己见。随着课堂氛围越来越活跃,杨涛又选了几个学生上台表演老人和商人的对话,有学生还配上了老人的行为姿态,非常有创意。
在最后的习作阶段,杨涛让学生写关于打羽毛球的事。一个学生写得极其简单,杨涛看到后不断地启发他,让他回忆学过的课文中有没有描述动作的词,一步步地开导,从描述场景到形容姿势,最后学生把打羽毛球这件事情写得非常有过程感。
教师自评:
“亲和”是“亲亲课堂”的首要条件,只有对教学内容及方式做儿童化的生活化处理,使之亲近学生的情感、亲近学生的认知、亲近学生的需要,才会有师生、生生、人与课堂的亲和,才能打造出爱、智、慧统一的“亲亲课堂”。
摸摸孩子的头,对孩子竖起大拇指,这些亲近孩子的举动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肯定的话语更树立了孩子的自信心。孩子很在乎老师的每一句话和每一个举动,老师“蹲下来”,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孩子在老师那儿得到了情感的共鸣,从而愈加地想学、愿学、乐学。
另外,还要亲近孩子的认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让学生学会运用。同时亲近孩子们的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分析孩子的需求基点,当孩子体会不到位的时候,教师就应该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激发孩子的思维,缩短孩子认知水平与课文要求的空间,并释放儿童好奇、好动、好模仿的天性。
——珊瑚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杨涛
亲证课堂 激发生命活力的“课堂历险记”
在这堂科学课上,原本是要孩子学会如何分离盐和水,但孩子学到的远远比分离的方法还要多得多。
教师胡小梅先出示了一杯清水,往里加入一勺盐,搅拌至盐溶解。然后再出示一杯杯底有盐的饱和溶液,并将两杯盐水放在展台上。孩子们目不转睛地盯着这两杯水,胡小梅问学生:这杯盐能溶解,但为什么这杯又没有被溶解?这时有学生回答道: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盐,如果盐多了,水就不能把它溶解完。
周围同学发出了顿悟的感叹,接着胡小梅鼓励这名学生上讲台来亲自实验一下,看有没有办法让没有溶解的盐继续溶解。学生在杯中加了水,接着搅拌盐就溶解了。老师非常满意,让学生想想还有哪些方法可以溶解盐,并鼓励大家都回家试一试。
随后,胡小梅老师展开了科学课最重要的环节——合作探究。
胡小梅先问学生如果把这杯盐水溶液放在窗台上,过几天水会减少?水蒸发时,溶解在水中的盐会怎样呢?一时间,孩子们开始深深思索,有的翻着课本找答案,有的小声讨论起来。
对于老师的问题,学生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是盐和水会一起蒸发,一种表示不会。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顿时掀起了全班学生辩论的高潮。
看着孩子们辩论,胡小梅提出要通过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看法,于是胡小梅开始教学生如何加热水,并让学生观察水蒸发后的固体。一时间又有两种不同的声音出现了,有的学生认为是盐,有的学生则认为不是。为了再一次证实学生的看法,胡小梅鼓励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以及收集的材料来进行辩论,一时间科学课看起来更像辩论赛。
教师自评:
“过程亲证,学如历险”是“亲亲课堂”的核心要义之一。“学如历险”意味着课堂中有问题、冲突、探索、求解,就像历险一样。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这就是学如历险的体现。通过问题,在学生中形成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冲突,谁都想证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学生的探究欲望也激发起来。教师重视让学生亲证探究,让学生在过程中体验,围绕“问题——假设——实验(亲证)——观察——交流”5个环节放手让学生自主开展探究,体现了科学课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
同时,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实验、组间交流,亲自验证自己的假设,充分体现了学习的冲突和波折,让学生体验探索和发现新知识的过程,对学生来说这种过程比结论更难以忘怀。
——珊瑚实验小学科学教师 陶建鑫
亲在课堂 人人都是创造之人的“珊瑚实践”
原来不是所有的音乐课都是在学乐理、学唱歌、学弹琴。
上课铃一响,教师张妍就以一种别样的造型出现在学生面前,她戴着太阳帽,身着运动服,手拿小旗,俨然一副导游的样子。伴随着欢快音乐的响起,张妍愉快地向学生宣布:小伙伴们,音乐旅游团要出发啦,请大家听着音乐和老师一起观看祖国的大好河山。
“孩子们,你们喜欢大海吗?”
“喜欢!”
“我知道咱们山城的孩子很少见过大海,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去大海尽情地游玩!”
老师话音落下的同时,也放出了《巴比伦河》的音乐,同时CAI课件上也显示出了各种大海的美丽图案,在音和画的意境里,学生的情绪慢慢舒展开来,于是张妍提议孩子们尽情随着欢快的音乐用动作表现在海边游玩的情境。
有的孩子开始打起了沙滩排球,有几个女同学坐在一起喝饮料聊天,有的学生在海中畅游,有的学生只是静静地躺在沙滩上晒太阳……虽然这些都是孩子们虚拟出的场景,但每个孩子都已经沉浸在音乐里,聆听着心的世界。
过了一会儿,“导游”张妍给孩子们说玩累了就在沙滩上摆出最美的姿势休息一下吧,并从背后掏出了一只海螺说道:每只海螺都会唱歌,你们来听听海螺的声音。
一边说着,张妍一面放出课件里的各种声音,有大海的声音,有风的声音,有水浪拍沙滩的声音,有海鸥的声音,甚至有快艇的声音,这时孩子们不约而同地开始模仿起了海水“哗哗”的声音和海鸥清脆的叫声。
这时张妍才告诉孩子们海浪“哗-哗-”声是“2/4节奏”,而海鸥“啊啊啊啊”则是“4/4节奏”。通过这样的方式,两种节奏孩子们牢牢地记在了心底。
教师自评:
“亲在”是“亲亲课堂”的价值追求。生命亲在,意味着人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能“跳一跳摘到桃子”。“创如朝阳”意味着教与学处于创造状态,像旭日东升一样冲破黑夜的重重阻碍,喷薄而出,光芒渐露,打开一片明媚的天空。
在以往没有“亲亲课堂”教学理念指导的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人为地将完整的音乐肢解为一个个枯燥的节奏、旋律、动作……儿童感受到的也只是眼前的这一片“树叶”,而不能完整、直接地体验到那片“森林”。
“亲亲课堂”是从生命能量亲在的角度来激活课堂。教师和学生的生命能量在课堂中被充分激发出来,真实地存在于课堂之中,生命能量激活的最高境界往往表现为“创造”。因此,我们要不遗余力地通过教师创造性教来激活学生创造性学。培养儿童自信,鼓励儿童尝试创造,发展求异思维,探索新知。
——珊瑚实验小学音乐教师 张妍
手记
一次行为主义和建构主义的完美契合
当了解到珊瑚实验小学的老师会到西南大学等高校作为校外讲师授课时还真有些诧异,并非不相信这些教师的能力,诧异的是他们对教育的游刃有余,吃惊的是即使他们在教学水平高超和知识能力卓越的情况下,也依然能面对着小朋友轻声细语地呵护。
珊瑚实验小学的这般“柔情”或许在“亲亲课堂”中最能体现出来。
“亲亲课堂”是珊瑚实验小学提升教育质量的一个关键举措,也是促进学校师生共同成长的一个重要路径,这种亲和、亲证、亲在的课堂让课堂充满了爱,让学习过程像历险,让创造时常在课堂上发生。这样的课堂,它不拘泥于任何一种死板的模式,它让每一个老师尽可能地聚集爱、智、慧,把小的课堂演绎成大世界。
就像校长谭劲说的那样,“亲亲课堂”是一次行为主义和建构主义的契合,是在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机械的训练方式,逐步为孩子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孩子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其实说穿了就是“减负提质”,减去了不必要的过重的课业负担,逐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追求更高效的课堂,提升学生成绩时更重要的是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心、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健康活泼的生活品质,且促进教师成为有思想、重实践、敢改革的教育家。
看着“亲亲课堂”上融为一体的师生,听着学生家长的感叹,最深刻的感受是,有品质的教育的的确确能够增强人的幸福感。
声音
学习是一件非常有乐趣的事情,每一堂课都是快快乐乐的,课堂上老师会增加很多课外知识,不仅能让我们了解更多东西,还拓宽了我们的思维。
——四年级(2)班袁绮蔓
现在的课堂形式非常多变,音乐课老师让我们自己做打击乐器,科学课老师教我们在家里操作简易实验,语文课老师鼓励我们创编童话故事,现在我们能学到更多有趣的知识。
——四年级(12)班熊书言
娃娃参加了很多社团活动,他参加了跳绳社团后现在1分钟可以跳200个了,他学会了吹萨克斯,并当选了学校“小水滴”电视台的主持人,做妈妈的感到很自豪。
——学生家长陈晓玲
感触最深的是娃娃常回来说老师和他们一起跳绳、爬山、玩游戏,他是非常喜悦的,这样的师生关系很好。现在娃娃还经常表达老师很尊重他们,尽管他才读二年级。
——学生家长张茵
文/夏星 张珺 刘进
(来源:重庆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