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1日07:59 来源:海南日报
踩三轮车运输瓜菜、开“摩的”拉客、摆地摊卖宵夜……海口青年黄仁林做过很多苦力活。曾经,每天晚上摆地摊买夜宵,是远近有名的“地摊哥”。
由于意识到摆地摊不是长久之计,也没有合法的“身份”。于是,他从“摆地摊”转到规范经营,并在海口创建便民疏导点,为其他分散的摆摊者提供统一规范的场所。
当初摆摊时,黄仁林也曾被城管人员追赶过,于是他开始思考:怎么样才能既不耽误商贩做生意又不影响市容环境?
想到就开始做,黄仁林马上做起了市场调查,在不断地与商贩交流沟通过后,他发现流动商贩基本上由自产自销的农民、失业或者下岗工人、外来农民工或缺乏劳动技能的待业人员构成,流动商贩在满足市民的生活需求、提供便利的同时也给社会底层劳动者提供了生存之路。
经过对杭州、南宁等多个城市调查,在借鉴这些城市管理经验的基础上,黄仁林对流动商贩的生存状态有了自己的想法。
2008年,黄仁林向海口市城市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创建便民疏导点,通过引导方式把流动商贩集中起来统一进行规范经营。他的申请得到了城市管理部门的回应。
流动商贩是集中起来了,可是后面跟随而来的问题更让黄仁林头疼。
原先流动商贩自由贩卖的时候,不受限制,把商贩们统一集中后需要每月固定征收卫生管理费。于是,很多人既不愿意交钱,又害怕形成不了市场 。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黄仁林挨家挨户地做思想工作。经过多日的努力,第一个便民疏导点在海口白坡里开建完成,15个临时摊位满额入驻。
“光有疏导点是不够的,还要通过后期的严格管理,才能达到规范经营和城市整洁的目的。”黄仁林随后创立了海南联创达环境治理有限公司,并组成一支专业的环境治理专业队伍,创新模式参与海口的疏导点建设。
黄仁林说,对于自己建设起来的疏导点,他特别注重门店周围的卫生和门前三包,也严格要求经营者们对疏导点环境的重视,保证经营安全,为每一位商贩提供创业致富的道路。
如今,在海口市的丘海大道、椰林路、海甸三西路、国贸三横路、博爱路、国贸小吃街、海甸二东路等地,黄仁林已组织创建100多个便民疏导点,解决了2.3万人的就业问题。
(本报海口12月20日讯)
(来源:海南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