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9日00:00 来源:内蒙古日报
一条宽阔的油路纵贯南北,座座砖房依路而建,两排造型优美的路灯在绿化垂柳的映衬下,显得美观、大气。集文化、政务活动于一体的村民综合活动中心大楼前,“激情广场大舞台”几个字赫然入目。走进通辽市奈曼旗八仙筒镇扎哈塔拉村,记者感受到一派富足文明的新农村景象。
眼前的景象,是10年前扎哈塔拉人想都不敢想的。那时的扎哈塔拉村四面黄沙,280户村民仅有5户砖房。土地贫瘠、水源缺乏、信息闭塞、交通不畅、产业结构单一,成为村民收入低、贫困人口多、经济社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扎哈塔拉村的巨变,得益于一个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堡垒,这个堡垒就是今年4月份被评为自治区级基层党组织建设示范点、被村民称为富民强村“领头雁”的村党支部。“村里当时一穷二白,人多地少。原村址离这儿2里地,是个低洼易涝地区,雨天出不了村。”站在健身广场边,村支书胡玉珠指着西南方向说:“这里原来是光秃秃的沙丘,为了扩大耕地面积,我们将整个村子迁移到这里,原村址现在已变成600亩良田。”
人多地少、劳动力过剩是制约扎哈塔拉村发展的突出矛盾。当时,全村只有2000亩低产田,没有水源,只能用车拉水浇地,改变这种落后的生产方式成了村里的头等大事。通过国家实施的移民搬迁和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扎哈塔拉村2500多亩低产田一跃成为节水的农业示范田,万寿菊、红干椒等经济作物也大面积发展起来,亩收入从800元增加到2000元以上。随着移风易俗活动的开展,村里迁坟400多座,增加耕地300多亩。
抓产业兴工业是扎哈塔拉村发展壮大的重要举措。在扎哈塔拉村,两排红顶白墙、规格一致的小砖房分列街道两边,一些村民在砌建院墙。据胡玉珠介绍,这是正在建设中的养殖小区,能容纳119户村民,户均10只羊和10头牛。在村北的经济开发区,路、电、水,绿化、亮化等工程完备,座座厂房拔地而起。毗邻开发区一侧,占地近百亩的牲畜交易市场已落成。村里还兴办了两座砖厂,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15万元,并提供了70人的就业岗位。
家家住砖房,户户有产业。扎哈塔拉村富了,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样板。如今的扎哈塔拉人,农忙进农田,农闲进工厂,业余搞养殖,休闲进中心,人均纯收入比10年前翻了六番,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舒心。
(来源:内蒙古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