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货币:正能量与负能量的较量

2012年12月14日06:13    来源:重庆日报

《货币》 央视《货币》纪录片主创团队 著 中信出版社 2012年9月版

  叶雷

  货币有着跟人类文明等长的历史。在繁华的都市,在偏僻的乡野,在有形与无形间,货币丈量着一切。在浩瀚的星空中,这是一颗被货币包裹的蓝色星球。正如书中所说:“货币化的广度和深度都在无限延伸,而让普通民众感受深刻的是,货币化已经影响到我们的精神世界,走入我们的内心世界,左右我们的喜怒哀乐。”

  打开货币之门,洞察历史秘密。《货币》的这面,是真相,从交换的手段到价值的尺度,羊群、贝壳、黄金、白银,在亚细亚海边的贝壳里,在太平洋岛的石头上;从信用的力量到战争的武器,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泥版上,在印第安人的珍珠项链里。纸币、市场、债券、金融战争,蛮荒时代、交互攻伐、文艺复兴、工业革命、金融危机、国家兴衰、权力之争、人生兴废……货币目睹着这一切,参与着这一切,又似乎与这一切都没有关系。究竟是货币的发展、货币的困惑、货币的灾难,还是人心的希望与梦想、贪婪与欲望、焦虑与绝望、信仰与迷失?

  打开货币之门,端详现实困惑。《货币》的那面,是思考,货币的故事早已超越了财富本身,货币对人意味着什么,对社会意味着什么?总导演李成才说:“如果将人类的250万年压缩成24小时,那么她伴随人类不足3分钟。人们知道她从哪里来,但不知道她到哪里去。”经济学家陈志武说:“货币化是市场化深化发展的前提或基础;同时,货币化的发展也是个人自由的前提。”失落的二十年、中等收入陷阱、债务危机……当今世界经济浪潮中最棘手和最根源性的课题,都与货币密不可分。究竟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一个伦理道德问题?

  货币依然伴随着我们,它是正能量,让自由成为自由,让财富成为财富;它是负能量,让欲望成为欲望,让战争成为战争。货币,它颠覆着一种价值观,一种格局,一种思维方式,又重塑着另一种价值观,另一种格局,另一种思维方式。货币还是货币,按照不同的曲调唱着同样的歌词,依然是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

  精彩节选

  当货币与体育联姻

  货币化的广度和深度都在无限延伸,而让普通民众感受深刻的是,货币化已经影响到我们的精神世界,走入我们的内心世界,左右我们的喜怒哀乐。

  2011年8月6日,AC米兰与国际米兰足球俱乐部在距离意大利万里之外的中国北京,进行了意大利超级杯决赛。那么,一场意大利国内足球俱乐部的顶级赛事,为什么要不远万里移师海外?答案只有一个—货币的诱惑。

  2009年,中国一家企业为了能让意大利超级杯赛在中国举办,开出了7000万美元的价格,这是一个让人无法拒绝的价码。于是,意大利足协决定从2011年开始,连续3场超级杯比赛都在中国举办。

  2011年的意大利超级杯赛是一场真正具有含金量的比赛,两支球队除了拥有高超的球技,球员的身价也相当不菲。AC米兰球队中,伊布身价3500万欧元,帕托身价3000万欧元,博阿滕身价1500万欧元,球员的总身价超过2.6亿欧元。

  货币将全球最优秀的球员汇聚到了一起,汇聚到世界最雄伟的体育场上。

  现在的人们对足球俱乐部的商业模式已经习以为常,但是足球商业化的历史并不漫长。最早的商业足球诞生在1857年的英国,从此运动员可以名正言顺地通过踢球领取薪水,球队之间可以通过比赛赢得奖金,货币对球员和球队的定价有一个专属名词叫“职业化”。

  从20世纪开始,足球的职业化在全球蔓延。1924年,奥地利完成足球职业化;1929年,意大利完成足球职业化;1931年,阿根廷完成足球职业化;1932年,法国完成足球职业化;1936年,巴西完成足球职业化。

  职业化的本质就是货币化,它把球员们的运动天赋转化成商品,让体育成为产业,让体育运动成为另一个种类的商品生产线。货币化让足球成为世界第一大运动,在全球拥有数十亿的球迷。足球让人们释放激情、放飞梦想,也为球员和俱乐部带来丰厚的收入。

  意大利尤文图斯足球俱乐部前主席乔瓦尼·科博利·吉格利:

  这些足球俱乐部的收支差额带来1.7亿~2亿欧元的收入。通常这个收入包括电视转播权、体育馆的收入、赞助费,还有卖出球员的收入。

  当货币与体育联姻,就诞生了体育产业。篮球运动员乔丹在美国篮球职业联赛中,每一次投篮的价值超过40万美元。高尔夫球员老虎伍兹,每一杆价值20万美元。一级方程式赛车手舒马赫的每一次马达轰鸣进账30万欧元。2011年,全球体育产业产值超过4000亿美元。

  陈志武(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经济学教授):

  体育的货币化,让我们看到了乔丹,看到了克里斯蒂亚诺·罗纳尔多,看到了体育的登峰造极,也同时让我们拓展了自己的人生阅历。

  各方评论

  货币历史上曾或多或少被忽视,但近年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站在国际货币格局的变革和人民币国际化的转折点,研究、探讨货币,以史为鉴,《货币》定能对决策者、金融市场实践者以及大众有所启示。

  ——楚钢(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透过《货币》,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货币不仅是一个经济学范畴,更是一个社会学和伦理学等更为广阔的范畴,“它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她不仅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发挥着宏观效应,更为重要的是,其引发的社会文化主导着个体心理气质和人类精神理念的递进和嬗变。货币无论对于经济,还是对于政治、文化、社会,均蕴含着巨大的力量,既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在社会文明逐级攀越的过程中,现代与传统相砥砺的关键特征,均可从货币的树根中找到逻辑推演的轨迹。

  ——李锦彰(《货币之魂》作者,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机构协同部总经理)

  《货币》特别突出了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全球金融体系转型之当下,货币对于欧元危机美国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新兴市场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等全球重要政治经济问题的关键性影响给予了清晰的勾勒和深刻的解读。

  ——朱宁(为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国际金融学院教授,副院长,美国耶鲁大学国际金融中心研究员)

  延伸阅读

  《历史上的十次货币战争》

  郑华伟 著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1年05月版

  点评:对货币的历史事件颇为熟悉,其抓大放小的写作手法,可作为任何一个不懂经济学的读者的敲门砖。

  《货币战争(全4集)》

  宋鸿兵 著

  湖北长江出版集团,长江文艺出版社,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2011年9月

  点评:对通货膨胀和泡沫经济有入木三分的分析。

  《货币是个什么东西》

  覃方 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2年9月版

  点评:以时间为纲,以国家、人物、事件为目,围绕货币这个核心,采用诙谐生动的语言,将大国崛起、历次经济危机、著名经济学家、政治家等这些牛国、牛人以及牛事一一展现,读起来趣味连连。

  《人民币》

  第一财经 编著

  蓝狮子财经出版中心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2年10月版

  点评:立足于本国货币,系统性地梳理了人民币的由来、发展轨迹以及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讲述这种我们最熟悉的货币背后的故事。

(来源:重庆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