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72个老旧居民区的蜕变

2012年12月14日06:12    来源:重庆日报

  (上接1版)“目前,渝中区的大部分老旧住宅正是那个年代及以前的产物。”

  要为老旧社区“换颜”,首要面临的问题,便是“钱从哪里来”?

  “我们希望找到一种最理想的方式,一方面有政府的引导,另一方面靠市场融资,两条腿走路。”殷亚民说,渝中区通过多年探索,形成了在政府的宏观规划下,通过政府主导实施老旧住宅拆迁,引入市场主体进行改造重建,纳入市场轨道的模式,“这样做,既能改善环境,又能保证经济效益,同时还不会脱离城区的整体规划。”

  据了解,自渝中区对老旧社区进行更新改造以来,有500多万平方米,正是采用这种方式,将拆迁改造“账单”交给了市场。在此基础上,渝中区则将市区两级财政支持,重点投到了目前还不能拆迁、环境又亟需整治的另外老旧社区中。

  据悉,从2011年开始,渝中区便开始在每个社区平均投入1000万元,在原有的基础上,对小区设施、绿化进行提档升级,增添休闲健身设施,完善社区功能,让老旧小区的居民脱离上世纪80年代的居住状态、90年代的居住模式。

  “携手市场,以财政杠杆撬动市场资本,我们在两年内便完成了全区72个社区的‘更衣换胆’,惠及近10万户居民。”渝中区区委书记刘强介绍说。

  破题“千城一面”

  既要居住品质改善,更重城市气质提升

  沿着嘉陵桥西村的青石步道前行,市民可观赏到丰富的抗战文化展示,包括鲜英、马歇尔等名人故居和小区墙上有关抗战文化的故事,这也正是改造后,小区常常引来背包客观光的原因。

  “现在渝中区的每一个小巷,都是一处人文景致,每一个院落,都可以让你逗留、品玩。”刘强介绍说,此前多数地方的老旧社区改造,普遍属于简单的钢筋水泥“翻新”工作,而本轮社区改造,更注重特色挖掘,避免了“千城一面”的造城窘境。

  在主打使馆文化的国际村社区,记者看到工人们正在做收尾工作,“抗战时这个只有0.56平方公里的社区,却聚集了苏美等多个国家的大使馆及众多的国际友人,还有梅花暗堡等军事设施。这次改造,我们保留重修了这些文物,设置了多块铜板和铝板的展示墙。”在现场负责环境整治的社区负责人告诉记者。

  据了解,除了嘉陵桥西村、国际村、建设路、人民路、大井巷等社区,金汤街社区将还原古城文化,菜园坝渝铁村社区将反映中国铁路建设演变史……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副教授黄瓴说,渝中区在改造老旧社区时,注重还原本该属于这些社区的气质,重点深挖老旧社区里的巴渝文化、抗战文化、民俗文化等,是一个很创新的尝试。

  她认为,城市之间竞争,最终会落到以文化为代表的软实力竞争上。“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实施,就是要把老旧小区有机更新、打造成为和谐居住区、文化展示区、民俗旅游区。”渝中区区长唐英瑜说,渝中区对老旧社区的改造,表面看是提升城市面貌,内核却是在恢复人的生活本源,让这座城市充满生机,更有内涵,值得深读。

  “下一步,我们还将制作一张‘渝中小巷漫步地图’,将每个社区的文化都标注出来,让游客去感受、品读渝中老城的魅力。”殷亚民表示。

  化解管理难题

  试行“自治物管”,为建设城管长效机制探路

  “政府投钱,使社区环境变好了,现在重点是怎样维护这种好的环境。”调查中,嘉陵桥西村自治物业管理委员会主任杨开玉的话,引出了一个核心问题:集中改造后的老旧社区,该如何建立形成物业管理长效机制?

  “政府投入都是有一定的规模性、时间性,下一次依靠财政投入,集中进行老旧社区改造将是多年后的事了,所以依靠建立物业管理长效机制来维护社区既有环境很有必要。”殷亚民介绍,目前,渝中区尝试了三种物管模式,即专业物管、社区自治和居民自治。“试用效果最好的就是居民自治。”

  杨开玉带领的自治物业管理委员会便是自治机构,该物业机构的10个成员,全部是社区里的退休居民。现在,他们每天没事就在小区里转悠,随身还带着捡拾垃圾的铁夹和胶袋。

  “这种方式拉近了居民与物管的距离,更容易形成全民参与的氛围。”杨开玉举例,“小区内有一个居民习惯不好,老乱扔垃圾,以前外面的清洁工怎么说都没用。现在邻居在管了,我们说一次,他便不好意思了,之后再没乱扔过,还主动帮忙打扫楼道。”

  “随着管理的柔性化,社区居民共同维护社区环境的意识也越来越强,感觉人人都是物管了。”殷亚民说,如今,居民自治已经成为渝中区老旧社区物业管理中的主要形式。

  此外,对于物管队伍的建设,渝中区还专门出台了为期3年的扶持政策,对考核合格的小区,给予每月最高0.3元每平方米的补贴资金,并特许部分盈余提留作为小区维修应急资金,计划到2015年,可实现区内老旧社区物管全覆盖。

  推行“产住联动”

  坚持功能城市与人文城市融合发展

  渝中区大规模的老旧社区改造,到底带来了什么?

  “以嘉陵桥西村为例,改造之前,当地一套房屋的租金不足500元,而现在普遍价格都在1000元以上了。”殷亚民告诉记者,社区环境的改善,不仅大大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房屋的升值也为居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但记者发现,大手笔推动老旧社区改造,渝中区算的不仅仅是民生账。

  “对于整个渝中区来说,老旧社区改造,恰恰是老城区践行新型城镇化的探索之路,与十八大精神紧密合拍。”刘强认为,老城区也需要进行新型城镇化探索,老城之新,就是要提档升级、挖掘内涵,延续传承城市文脉,实现功能城市与人文城市的融合发展。

  “目前,渝中区正在实施‘腾笼换鸟’,吸引大量高端产业业态汇聚区内,逐渐形成高端的城市形态。从这个角度来说,也必然需要高端的居住环境与之配套,才能提升和凸显整个城市的价值和品质。”唐英瑜说。

  刘强表示,从“产住联动”的角度来看,居住环境的改善将大大提升全区城市形象,改变区内“林立的摩天大楼间,夹杂着破旧民房”的二元旧象,更有利于吸引外来投资,“无论是民生账,还是经济账,都有算头”。

  “72个老旧社区改造完成后,从明年开始,渝中将开启零星老旧楼宇改造和商务楼的‘热水瓶换胆’工程,这两项工程完成后,一个更加靓丽、更具气质的渝中半岛将展现在人们眼前。”刘强说。

(来源:重庆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