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回落中出现两大新现象,一是GDP增速连续两个季度跌破8%,但没有出现大规模失业;二是经济增速连续回落,且跌破7.5%,但没有出现通货紧缩。这意味着本轮经济回落与1997年-1998年、2008年-2009年经济的回落具有本质性的差异
○ 本轮经济复苏的动力不来源于出口与房地产的反弹,而来源于消费和基础建设投资;不来源于东部的复苏,而来源于中西部高速经济增长的持续;不来源于传统的大规模刺激政策,而依赖于宏观经济政策的预调微调
中国人民大学日前发布《2012-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报告——迈向新复苏和新结构、超越新常态的中国宏观经济》。该报告认为,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在复杂中充满朝气,处于由“复苏”向“繁荣”的周期形态转换的关键期。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该课题组负责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杨瑞龙。
记者:您对2012年中国宏观经济走势如何评价?
杨瑞龙:2012年是中国经济从“次萧条”到“复苏重现”的一年。前3季度回落超预期,第四季度复苏幅度也可能超预期。全年GDP增速将达到8.0%,比2011年回落1.3个百分点。
前3季度,宏观经济不仅延续了2011年逐季回落的趋势,而且在多重因素的持续作用下呈现出持续探底的态势。一方面,全球经济的超预期恶化以及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持续使中国经济增长的两大传统动力源——出口和房地产陷入持续低迷的状态;另一方面,“民间融资困局”的持续发酵、投融资平台的进一步整顿、需求下滑与成本上扬双重力量挤压下企业绩效的持续下滑以及由此产生的“去库存”与“去产能”等内生性因素,使稳增长的一揽子政策措施没有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在消费持续逆势上扬、基础建设投资大幅增长、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持续放松以及全球市场情绪稳定带来的外需稳定等因素的作用下,中国宏观经济在2012年9月开始出现“触底反弹”,重返复苏轨道。需要说明的是,本次复苏与以往不一样,一方面周期性力量逐步逆转,另一方面结构性因素仍在持续释放,财政不平衡和贸易不平衡逆转带来的全球结构性调整和“刘易斯拐点”带来的内部结构性调整,将使中国经济在中期面临外需疲软和成本上扬的双重冲击,从而使本轮复苏力度难以重现以往强劲的势头,在波动中依然具有较为强烈的不确定性和脆弱性。
值得注意的是,在经济回落中出现了两大新现象,一是GDP增速连续两个季度跌破8%,但没有出现大规模失业;二是经济增速连续回落,且跌破7.5%,但没有出现通货紧缩,核心CPI持续保持在1%左右。
这意味着本轮经济的回落与1997年-1998年、2008年-2009年经济的回落具有本质性的差异,本次回落中的结构性趋势力量可能大于以往几次。这与目前观察到的全球化红利衰退、人口红利枯竭以及制度红利下滑等现象相吻合,它表明中国的潜在经济增长率在趋于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