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1日05:00 来源:重庆日报
莫言为现场观众读他的作品《生死疲劳》(节选)。记者 杨帆 摄
本报独家报道
莫言获奖后,很多人在问一个问题:走上世界文学之巅的莫言,创作会走向何方?还有人担心:莫言会不会从此走向沉寂,碌碌无为,再难有力作。12月9日下午,莫言继在6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向重庆日报记者说出“我要打破诺奖魔咒”后,再次表达了自己的雄心。
12月9日,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下午13时。
斯德哥尔摩大学演讲厅门外,1200多名中国留学生、华人和瑞典文学爱好者聚集在这里。14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将在演讲厅与他们见面,并回答大家感兴趣的问题。
13时50分,莫言现身。
顿时,演讲厅内的“莫迷”很快将莫言包围,让身着深蓝色西服、戴着深蓝色领带的莫言寸步难行,从演讲台旁的走道到演讲台距离不足百米,莫言足足走了15分钟。
没有了瑞典学院高大保镖的护卫,没有了全球媒体的“狂轰滥炸”,此时的莫言显得轻松许多,不仅满足了大家的签名要求,还始终微笑着与现场的“莫迷”合影。
14时10分,演讲会正式开始。
在我看来,越是优秀的作品,就越是存在被人误解的可能。事实上,只有主题简单的作品才不会被读者误解。
魔幻般的故事、童话般的感受、深邃的思想、极具穿透力的人物形象……
自从莫言亮相斯德哥尔摩后,当地英文报纸上就开始不断出现类似词语,用来描述人们对莫言作品的感受。
那么,“魔幻”、“童话”般的莫言又希望读者从其作品里读到什么?是故事,是思想,还是那漂亮的莫言式幽默?
“作家应对所有读者表示尊重,无论他们从作品中读到什么,都是他们的真实感受,作家要对此尊重和理解。”莫言说。
“即便读者曲解了创作原意,也该尊重他们。”莫言说,“越是优秀的作品,就越是存在被人误解的可能,只有那种主题特别简单的,特别鲜明的小说,才不会被误解。”
莫言用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佐证其观点——“几百年来,很多人都在解释这部作品。”
他说,真正高明的小说家会把思想深藏于故事中。“他会把自己的主要精力集中于人物塑造,让人物去表达思想。”
莫言对现场听众说:“优秀的小说充满矛盾和悖论,我要继续努力,争取写出这样充满矛盾和悖论的小说。”
我们生活在历史的过程中,现实的事情一瞬间之后就会成为历史,即便是再遥远的历史,其中也包括着现代性。
演讲进入提问阶段后,主持人给莫言抛出了一个关于历史的问题:您的作品中为何总是充满对历史的审视?
“因为我们就活在历史中,所以历史非常重要。”莫言用一句话回答了这个问题。不过,如此简单的回答,显然无法满足现场听众期待,主持人请莫言对此进行解释。
莫言说,事实上,所谓的现实一瞬间之后就会变成历史,任何现实问题实际上都是历史的延续,“无论多遥远的历史,都包含着看得见、摸得着和体会得到的现代性。”
“我在写小说时,常常写着写着就会忘记到底是在写历史,还是在写现实?”他说,到后来自己才豁然开朗,小说既包含历史,也包含现实,“它是历史和现实的融合”。
这时,坐在莫言身边的斯德哥尔摩大学中文学家罗多弼教授插话道:“莫言是一个讲故事的作家,即使你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缺乏理解,但依然能享受莫言讲的故事。”
现场,罗多弼还借莫言的作品做起了“广告”——
“要更好地阅读莫言作品,可以来我们大学学习中文和中国文化,然后再回到莫言作品里,你一定会有更深理解。”
作家的最终任务是讨论人性,但一代代作家至今没有把这个问题讨论清楚。所以,我们还会继续讨论下去。
现场,一位留学生自称是莫言的粉丝,从英国赶来听莫言演讲:“我想知道,您在魔幻般的作品中找寻什么?”
“我在探索和找寻的东西和很多作家一样,这就是人性。”莫言说,“每个作家都说他要通过作品来探讨什么,在我看来,所有作家通过作品来探讨的问题最终还是人性。”
莫言认为,如果一个作家在人性方面没有自己的发现,作家称号就值得怀疑。“但是人性非常复杂,一代代作家至今没讨论清楚,所以,我们还将继续探讨下去”。
此时,有人向莫言提到了一个现象:探讨人性的文学作品看着有点枯燥,过于严肃,似乎很难让人愉快地接受。
对此,莫言的回答既表明了他的坚持,也透露出了他的宽容。他说:“好的文学很多,感兴趣的人很少,但这正是其价值所在。我想,这是因为人们各有喜欢的口味。”
不管是哪个国家的作家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们都会很快把他的书翻译成中文,并对他的书进行客观评价。
演讲临近尾声时,莫言主动提到了一件事情。
他说,最近有件让自己感到兴奋的事,“我拿到诺贝尔文学奖后,中国读我作品的人突然一下子多了很多”。
“我发现,文学奖结果宣布后,中国掀起了一股文学热潮。”莫言说,“如果说今年引起热潮的人是我的话,那么明年另一个国家的作家得奖后,也会在中国和他所在的国家掀起文学热。”
莫言告诉现场听众——
不管是哪个国家的作家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中国的出版界都会很快把他的书翻译成中文,在中国大量出版。
他还强调:“哪怕这个作家曾对中国不那么友好,中国出版界还是会出他的书,而且中国人依然会对他的书进行客观评价。”
(来源:重庆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