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罗阳的灵车从大连开往沈阳,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在风雪中的沈阳高速路口默默守望了一个多小时。他的名字叫杨凤田,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航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原副所长。
灵车渐行渐远,但在杨凤田和所有人的心中,罗阳却从未离开……
“国防现代化是用钱买不来的”
“搞一架飞机不容易。”杨凤田说,“罗阳的压力我完全能体会。”
“我跟罗阳既是同事也当过上下级,更是朋友,罗阳的夫人叫我‘杨爷’。罗阳是1982年的毕业生,主要研究飞机透明件、前挡玻璃,一架飞机要飞到20年以上,这对玻璃的要求非常严格,他从事的这项研究难度很大。当时国家需要,但又没有参考,只能是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杨凤田说起罗阳,往事历历在目。
和罗阳一起并肩战斗近30年的沈飞总工程师袁立说:“一连好多天我都在忙着送别罗阳。说句实在话,我还真想就这样为罗阳忙下去,没有时间思考此后不能相见的现实。”说到这儿,泪水又在他的眼眶中打转。
袁立说,舰载机是尖端产品,以我国前些年的设备、技术水平等综合实力来研制它困难还是相当大的。“国防现代化是用钱买不来的,核心技术也是引进不来的,所以不想忘我都得忘我。把一天当两天用,加班加点地穿梭于各种机型的研制现场,这就是罗阳多年的工作节奏。”
“从飞机立项到设计、制造、飞行,罗阳都参与其中。”曾与罗阳共事多年的中航工业副总经理李方勇含着泪说,“从事航空特别是和国家重任相关的舰载机项目,要承担的工作压力是常人无法想象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