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连续两个月的低位回落后,1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出现温和反弹,重新返回“2”时代。
国家统计局12月9日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11月份CPI同比上涨2.0%,今年前11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涨2.7%。
专家表示,11月CPI微幅上涨属预料之中,全年CPI实现涨幅控制在4%的目标已无悬念。数据表明,11月有望成为新一轮周期性增长的拐点,我国经济筑底回暖趋势将更加明显。
两大因素促使CPI反弹
数据显示,11月份,在各类商品及服务价格同比变动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3.0%,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约0.95个百分点。
其中,鲜菜价格上涨11.3%,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27个百分点;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下降1.8%,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约0.14个百分点;鲜果价格下降3.8%,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约0.08个百分点。
“季节性因素是导致CPI重返‘2’时代的两大因素之一。”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长赵弘表示,由于天气逐步转冷,蔬菜生产周期拉长,供应速度放缓,另外各地出现雨雪天气影响蔬菜运输,鲜菜等食品价格上涨必然会拉动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的上涨。
在肉禽及其食品中,猪肉价格下降仍高达11.5%,虽降幅收窄但仍处于下行周期中,使得当前CPI总体上不可能处于高位。
CPI增长的另一因素,是当前我国经济企稳向好的积极因素在增多,出口等领域指标开始好转,总需求增长拉升了居民消费价格总体水平。
“目前我国CPI还处在相对比较稳健的状态。”央视财经评论员杨禹表示,中国经济要实现有质量的发展,具体到CPI上,体现为它是否与GDP增速保持在一个合理的匹配上。“对于一个GDP增速在7%至8%之间的国家而言,CPI 增速保持在1至3之间都是合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