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09日10:37 来源:青海日报
□本报记者/杰 拉
一所曾经的帐篷学校,如今设在了200公里外的德令哈市———天峻县第二民族中学是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惟一一所异地办学的民族寄宿制学校。
天峻二民中前身为天峻县生格乡小学。生格乡地处乌兰、天峻、德令哈三县市交界的阿层图草原,深处大山,远离城镇,是一个纯藏族牧业乡,全乡四个牧委会260户牧民1100人。距德令哈市100余公里,10年前搬迁到了德令哈市,由此揭开了生格学校崭新的一页。
11月25日,恰好是个星期天,记者走进这所学校,学生们在校园里欢快地玩耍,不时有牧民进出校门探视孩子。
“就是为了牧民的娃娃上学方便。”说起学校搬迁的事情,八年级班主任格桑多杰老师说:“搬到德令哈市后这所学校变化太大了,”民族特色的教学楼、男女生宿舍楼,现代化的校园教育网络、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一应俱全;还有设施一流的多功能报告厅、图书室、阅览室、学生食堂、教职工餐厅,今年政府又给学校划出26亩地,明年将在这里建设塑胶跑道、塑胶篮球场、人工草坪等室外活动场所和学生实验楼、教职工周转楼。
生格乡小学当年还是一个帐篷学校,只有一名老师,20余名学生,搬迁的2002年全校也只有10名教师,6个教学班62名学生。
搬迁到德令哈市后,这所草原小学校不仅学校校容校貌设施设备焕然一新,而且学校学生也增加了几倍,2005年增至9个教学班, 300多名师生。2010年升格为天峻县第二民族中学,如今学校学生达到316名,教职员工36名,还有11名优秀学生送到浙江省金华二中读高中。
置身于这所学校,给人感受最深的是学校走廊文化,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洋溢着浓浓的文化氛围。走廊内、教室间、宿舍里都是精美独到的图案设计、温馨委婉的提示语言、昂扬向上的名言警句,点点滴滴中,无不渗透着学校和老师的心血,为了使学生从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中获得良好的熏陶,学校组织老师们拎着油漆桶,用排笔在楼梯上画出一个个红色的小脚丫,提醒学生上下楼梯靠右行走。老师们还亲手绘制了水粉画张贴在学生宿舍入口处,上面写着“温馨之家共同营造”、“爱劳动的孩子人人夸”,教育学生要热爱劳动、团结友爱,并指导学生用羊皮、丝袜、橡皮泥等材料制作民族服装、帐房、绢花等惟妙惟肖的手工艺品,让学生在发现美、感受美的同时,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下转第三版)
(来源:青海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