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07日15:31 来源:南方日报
77岁香港老人姚伯生活困窘,靠港府综援为生。一次,姚伯在香港东方日报上看到一个广告,听说可以通过从香港到深圳带合法物品贴补家用,欣然应聘,却被欺骗,让他失去3000元,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姚伯是香港上百名此类诈骗受害者之一,其背后是一个潜伏已久的跨境求职诈骗网络,近日,此案被深圳和香港两地警方携手侦破。记者昨日从深圳刑侦支队获悉此案侦破经过。
以高酬劳诱惑香港穷困者
自2008年以来,深圳、香港两地警方共接到上百名香港事主报案,其被骗方式大同小异。
2011年6月,姚伯在香港看到东方日报刊登有一则广告:带合法货品往返内地与香港,日薪480元。没有其它收入来源的姚某以为这是一个可以改善生活的好机会,于是立即联系广告上留下的诈骗电话。
实际上,这正是犯罪团伙的伎俩。犯罪团伙在香港多家报刊上刊登招聘携带合法货物过境的招工广告,以带贵重电子零件或者鱼翅从深圳到香港,支付高额酬劳为诱饵,以香港低收入人群为侵害目标,实施诈骗行为。
该团伙主要成员在香港确认事主联系电话和在深圳交货地点,由深圳的同案下家在深圳将廉价电子零件、廉价鱼骨头冒充的“贵重电子零件、鱼翅”交给事主,声称带到香港指定的地点便可以获得每盒110元的报酬及90元的路费,并要求事主先支付电子零件每盒600元、鱼翅900元的押金。
当事主缴纳押金带货到达香港的指定地点时,发现联系电话无人接听,也根本没有指定的地址或者联系人,才发现带的所谓贵重物品仅是一些普通货物。
姚伯结果不但没有任何收入,反而被该团伙骗去港币3000元,这使生活困苦的姚伯雪上加霜。
港籍嫌犯操控桑拿服务员
据统计,2008年至今,香港警方共接到此类报案179宗,被诈骗的香港居民多为老人、家庭主妇及无业人员等低收入人群,并有许多受害人因种种原因选择不报案,社会影响十分恶劣。
2011年8月,两地警方再次会晤并交换情报,逐渐摸清了该团伙两名香港籍首要成员高某明(绰号“独眼龙”)、张某钟(绰号“阿昌”)的相关情况。
由于该团伙承担指挥、策划等重要角色的香港籍首要成员均在幕后,且反侦查能力较强,很少与深圳的下家接触。当警方刚抓获一批深圳的下家,过段时间团伙首要成员又在香港刊登招聘广告,发展培养在深新的下家。
据高某明被捕后的供述,其于2008年开始谋划招工诈骗手段,并多次往返于深港两地研究骗术。在香港找到合伙人“阿昌”帮其刊登广告之后,他又在深圳物色一些桑拿会所服务员作为深圳的下家,诈骗网络逐渐形成。
部分团伙成员在2008年被处罚刑满释放后,又重操旧业,其中还有犯罪嫌疑人经不住高额“利润”的诱惑“自立门户”,购买香港电话卡在深圳实施同类型的诈骗活动。
深港警方联手连根拔除
为此,深圳CID与香港西九龙重案组展开多次会晤,双方成功搭建了旨在实现情报交流、信息资源共享等职能的联合打击机制,共同打击跨境求职诈骗犯罪。
深港警方在2009年、2010年分别组织开展联合打击行动,在深圳打掉两个以同样手法实施诈骗的犯罪团伙,共抓获5名犯罪嫌疑人。
同年9月,深圳CID迅速开展抓捕行动,抓获主要犯罪嫌疑人张某钟等6名团伙成员。张某钟被抓后,该团伙首要分子,也是此类诈骗手法的首创者高某明,为逃避打击,一直潜逃境外。
2012年9月,两地警方继续深化合作,对在逃犯罪嫌疑人高某明加大了追逃力度,并于9月15日在高某明入境深圳时将其成功抓获。
至此,该犯罪团伙成员全部落网,深港跨境招聘诈骗网络被彻底摧毁。经过深港警方多次的联合打击行动,解决了该类案件屡打不绝的问题,目前,此类高发诈骗犯罪已基本绝迹。
南方日报记者 李荣华
通讯员 石济铭
(来源:南方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