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彭水“蜂王”一年育出中蜂3万群

2012年12月06日13:22    来源:重庆日报

龙训明向记者展示中蜂酿出的蜂蜜。 记者 龙丹梅 摄

  彭水“蜂王”龙训明的育蜂基地位于黄家镇金池村二组,离县城近1个小时车程。两年前,当他到彭水县选址为中蜂“筑巢”时,独独选中地理位置相对偏远的黄家镇,正是看中了这里拥有春夏秋三季蜜源,能为中蜂繁育提供充足“养料”。

  近日,当记者来到金池村时,这位“蜂王”正在为蜜蜂越冬做准备。这是一年里唯一没有蜜源的季节,若顺利地让蜜蜂们存活下来,明年就能新育出10万群中蜂。

  曾参与编制中蜂养殖地方标准

  冬季是一年里唯一没有蜜源的季节,龙训明带着技术人员将蜂脾(蜂箱内整齐排列的板状蜂巢)排列得稀松一些,让分散在各个蜂巢的蜜蜂们能更紧密地“抱团”抵御寒冬。

  仅仅这样还不行。到了最冷的时节,还得在蜂箱内放置稻草,在箱外盖上塑料薄膜,这样蜜蜂们便能蛰伏到明年3月,到时候开箱便能进行春繁。

  龙训明所养的蜜蜂名叫中华蜜蜂,又称中蜂、土蜂,是我国独有的蜜蜂品种。这种蜜蜂因个头小、吻较短、容易飞逃以及采蜜量不高,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起便陆续被我国引进的意大利蜂所取代。

  正说着,手上揭开蜂箱盖的动作略大了些,箱中的蜜蜂“嗡嗡”地飞出蜂箱,朝着龙训明的左手便是一蜇。“哎哟”,他抬起左手,一根褐色的毒刺赫然留在他的食指上。“越冬的中蜂群最易烦躁,感觉受到了侵犯便要群起蜇人。”龙训明说。

  龙训明今年37岁,却有着21年的养蜂史。尽管他参与编制了今年5月1日颁布实施的重庆市地方标准《中蜂原生态蜜生产技术规范》,但他仍视自己为养中蜂的“新手”。

  一家四代都是“蜂王”

  龙训明是大足县宝顶镇人,从1879年,其曾祖父龙成宜用竹笼引来五六群中蜂起,他家便开始饲养中蜂。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全国各地开始陆续引进意大利蜂,龙训明的父亲也开始养起了意蜂。

  龙训明16岁开始随父亲一起养意蜂,至今已21年。说起中蜂和意蜂的差别来头头是道。

  意蜂个头大、吻长、能够采摘深花管植物的蜜源,产蜜量比中蜂高得多。同一个采蜜季节,一个意蜂群的采蜜量可能是一个中蜂群的三四倍。特别是意蜂性情温顺、认路的本领也强,一旦成群后不像中蜂一样容易分群跑掉,因此当时受到了广大蜂农的普遍欢迎。

  让他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中蜂和意蜂的“大战”。由于意蜂个头大,几十只意蜂就能轻易地侵入中蜂蜂巢,杀死蜂王,从而导致整群中蜂“解体”。

  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起,随着意蜂在全国的“风靡”,中蜂的生存空间被“绞杀”,开始进入“衰亡期”。2006年,中蜂被列入农业部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

  但近年来,中蜂开始重新崛起。最直接的表现便是,一斤中蜂蜂蜜可以卖到80—120元,比意蜂蜂蜜价格高出2—3倍。

  一年育出中蜂3万群

  同样是蜂蜜,为何价格差别如此大?

  龙训明告诉记者,这主要是由于花源不同。意蜂种群大,产蜜量高,因此需要大面积花源才能维持其生存,意蜂蜂农不得不跑遍全国各地追赶花期,这就导致意蜂蜜多以单一花源为主,口感也较为单一。

  而中蜂种群小,仅靠零星蜜源就能维持其生存,且中蜂耐寒能力强,因此特别适合在山区定地饲养。而山区蜜源以深山零星生长的中草药、野花等为主,中蜂采集各种蜜源后,酿出的蜂蜜在口感上更有层次感,蜂蜜中的营养成分也格外丰富。

  重庆“两翼”地区多以山区为主,适合发展中蜂。2010年,受彭水县邀请,龙训明来到黄家镇,投入200万元建起了中华蜜蜂保种繁育基地。

  和养意蜂比起来,养中蜂要难得多。这主要是因为中蜂特有的生活习性,野性“顽固”。一旦生活环境稍微不适应,便要全群飞逃,如果饲养技术有一点不过关,蜂农便只能看着自己的“钱袋子”从眼皮底下飞走。因此,中蜂繁育地必须远离意蜂。

  一边看书学习,一边在实践中摸索,龙训明的中蜂繁育基地不但成功地繁育出了中蜂,还建起了6个扩繁场,仅今年一年便育中蜂3万群,分别销往彭水、黔江、石柱、涪陵等地,供不应求。

  带动5000多户蜂农饲养中蜂

  由于刚被蜜蜂蜇了手,在打开下一个蜂箱时,龙训明的动作便小心翼翼了许多,这次他取出的蜂脾正中有一只特殊的蜜蜂,腹部比其它蜜蜂略长,所到之处,群蜂纷纷避让。原来,她就是这群蜜蜂的“核心”——蜂王。

  要成功繁育中蜂,蜂王的培育至关重要。龙训明告诉记者,工蜂和蜂王的区别就在于蜂王产在工蜂修筑的王台(蜂王的巢房)内,从出生起就由工蜂终身喂养蜂王浆;而工蜂产在普通蜂巢内,仅在出生的最初3天能吃到蜂王浆。

  他通过用蜂蜡人工仿制王台,将2—3天的幼虫移到人造王台中,让工蜂产生错觉,一直用王浆来喂养人造王台中幼虫的方式,培育出新的蜂王。这样,一年下来,一群中蜂可以分成12—15群。

  正说着,专程从靛水街道五湖居委赶来的蜂农毛顺才要订购明年的中蜂。今年3月,他以每群430元的价格购买了110箱,两季花期后产蜜1400斤,蜂蜜以每斤80元的均价卖得近12万元,明年他还想继续扩大规模。

  和毛顺才一样,在彭水,目前有5000多户蜂农饲养中蜂,该县蜜蜂保有量达7.6万群,而这个数字每年还在增加。在彭水县畜牧兽医局副局长谢太侯看来,发展中蜂的意义不仅在于带动农民增收。由于中蜂是本土蜂群,嗅觉灵敏,善于搜索零星蜜源,如果没有中蜂的授粉,一些本地零星分布及冬季开花的植物生存会受到影响。

  谢太侯介绍,彭水县正在筹建中华蜜蜂产业园,要让更多人了解“土生土长”的中蜂。

(来源:重庆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