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千年《铜鼓》奏和谐

2012年12月04日08:05    来源:广西日报

配图均为大型民族音舞诗剧《铜鼓》剧照。

配图均为大型民族音舞诗剧《铜鼓》剧照。

  本报记者 张天韵/文 本报通讯员 潘荣生/摄

  铜鼓,作为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活化石”,从古到今,已逾千年。它记录骆越民族生命、生产、生活的全过程,更是骆越民族的精、气、神所在。

  1 悠悠千年铜鼓声

  铜鼓、壮锦、绣球、红水河、骆越文化……随着大型民族音舞诗剧《铜鼓》的奏响,这幅绽放在广西西北边陲的壮美画卷,于12月2日在河池市向观众展开。全剧以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活化石”铜鼓为主线,把观众带入历史、现实交相辉映的时光隧道、民族与时代相融共生的艺术时空,让观众在“史诗、豪迈、瑰丽、深情”的审美愉悦中,感受壮民族文化所传递的文化自信和精神张力。

  “悠悠千年铜鼓声,总是壮人不了情。”舞台上,一位老阿公抚摸着世代珍藏的铜鼓,给孙子、孙女讲起铜鼓伴随先人们走过的艰难岁月。一面铜鼓就是一个神奇的传说,阿公带着观众穿梭历史,去探寻铜鼓昨天和今天的故事。

  在《鼓·源》第一章“神器”、“铸造”、“战神”中,远古时代,野兽出没,肆虐生灵;外敌入侵,家园告急。铜鼓擂起,声声紧逼,惊心动魄。现场观众屏气凝神,被剧情牢牢吸引。

  “红水河畔搭歌台,哥妹心如浪花开……”第三篇章《鼓·韵》“歌会”、“大婚”、“同醉”中,绣球、红油伞、百褶裙、鸳鸯鼓、红铜鼓新房这些民族特有的元素把丰富的民族婚姻习俗渲染得淋漓尽致,将舞台的气氛推向高潮。而在篇章尾声,太平盛世,千鼓合鸣,和谐颂歌,万世传音。民族精神、民族和谐团结这一重大主题,通过铜鼓文化的艺术神韵和独特魅力在舞台上得以生动演绎。

  “作为音舞诗,《铜鼓》的定位与传统的剧种不同,没有具体人物,也没有情节冲突。”主演孙晓娟曾在《碧海丝路》一剧中成功扮演女一号阿斑,她的感受是,整台戏淡化情节,更多是用原生态的音乐和舞蹈来诗化地展现铜鼓文化的发展历程。

  在《铜鼓》的演出中,变幻莫测的舞台给人以时空交错的视觉感受,巨型鼓面的羽人、飞鸟、青蛙随着光影的反射和折射,真人与虚拟物交替出现,带给观众神奇的视觉体验。据总导演邓锐斌介绍,《铜鼓》定位为“史诗、豪迈、瑰丽、深情”,“为了达到最理想的艺术效果,我们突破了诸多技术难题,力求用魔幻现实主义表现手法创作一台里程碑式的舞台作品”。

  《铜鼓》里近600套壮、瑶、苗、仫佬、毛南等少数民族服饰也成为该剧一大亮点。这些民族服饰由国内著名服装设计师阳东林根据剧情需要,吸收传统民族服饰的艺术精华改造而成,具有极强的观赏性和艺术性。此外,剧末的“千鼓合鸣”环节,还特邀东兰铜鼓队的16位农民演员,共同敲响东兰制造的传世铜鼓。

  2 让人回味的旋律

  第一章《鼓·源》“战神”一节,伴随着阵阵鼓声,哀伤、悲壮的音乐在舞台上响起,扣人心弦。外敌入侵,家园告急。为了保卫家园,在难舍的亲情中,“头人”率领男人出征抵抗,浴血奋战,旌旗飘飘,将士们所向披靡。突然,头人不幸中箭倒下……

  “这是全剧的一个小高潮。音乐运用恰到好处,引人入胜。”副总导演潘荣生说,这段音乐来源于民歌《夜了天》,这是一首流传于桂西大新、天等县壮族民间的情歌,在《铜鼓》中被改编成女声领唱的合唱,赋以悲壮、激昂的曲调,反映“头人”牺牲后人们的悲愤情绪,同时糅合鼓声、民族舞曲等音乐元素,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为了让观众感受到民族曲调的艺术魅力,全剧所使用的音乐皆采集自瑶、苗、壮等少数民族的原生态音乐素材。此外,以“5125”为主音的铜鼓,更是贯穿全剧。为了采集准确的铜鼓音阶,还特别制作了10面定音铜鼓。

  担任《铜鼓》音乐总监的著名作曲家张朝、竹青,一方面借鉴了交响乐的创作手法与技巧,另一方面在体现民族韵味方面“取其魂、取其神”,不完全追求形似,而更重视神似,将古老民谣的悠扬和交响乐的张力完美地融合体现,让观众既感受到了丰富的音响效果,又对简单明快的旋律感觉顺耳动听。

  从青歌赛走出的“金牌歌唱家”王丽达,主动请缨奉献精湛的演唱,她那声情并茂的歌声感染了在场所有观众。

  《铜鼓》在“盛世和鸣”中谢幕,留给观众无尽的回味。“这是一场内涵丰富的演出,除了视觉的震撼外,也让我们了解铜鼓文化是骆越民族绵延不断的根,是实实在在留下来并可以传承下去的精神寄托。”一位观众在观后如此说。

  3 打造一部民族经典大戏

  《铜鼓》是继自治区文化厅提出打造广西世居民族系列文艺精品思路以来,广西文艺团体创作的又一部民族题材浓郁的原创音舞诗剧。

  《铜鼓》从酝酿到首演,用了足足4年时间,希冀利用音舞诗剧这一优秀的艺术手段讲述壮民族文化,弘扬壮民族深厚的人文精神和主流价值。该剧除张朝、竹青、王丽达等人担纲的强大音乐阵容外,还集结了编剧常剑钧、胡红一,导演邓锐斌,舞美设计沈庆平,主演孙晓娟等国内一线艺术家团队,河池市更是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调配河池本土演员近百人参与演出。

  国家一级编导、二炮文工团原创作室主任邓锐斌,是曾经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闭幕式、2010年广州亚运会开幕式有出色表现的南宁本土艺术家。他告诉记者,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是《铜鼓》的突出特征。他和他的创作团队在民族特色上大做文章,力图把《铜鼓》打造成一部具有民族特色、民族风格、民族气派的艺术作品,打出“走市场、夺大奖、立得起、打得响”的响亮口号。首演场上掌声不断,多少让他松了口气:“我肩上可是担着沉甸甸的父老乡亲的重托和期盼呀!”

  “这是一部诠释骆越文化之魂的磅礴大戏。”潘荣生言语之中洋溢着兴奋之情。他表示,《铜鼓》在取材上虽然有借鉴、融合和创新,但一直将“求真”放在首位,其次才是创新。创作来源于现实生活。一些民间口耳相传的故事,如鲜血铸鼓、鼓声祈雨等,都运用到剧中,达到烘托和深化主题的作用。“整台大戏,来源于生活,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情节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相信会长演不衰。”潘荣生说。

  河池向来享有“世界铜鼓之乡”的美誉,全世界现存传世铜鼓2400多面,河池就保存了1400多面。河池市政府近年来在保护和挖掘铜鼓文化上加大力度,力图通过铜鼓这一载体,将大型音舞诗剧《铜鼓》打造成舞台艺术精品,把铜鼓文化推向全国,走向世界,让世界听到《铜鼓》铿锵有力的鼓声。

(来源:广西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