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热炕头绣出“格桑花”

2012年12月04日05:44    来源:甘肃日报

  本报通讯员 武雪峰

  寒冬腊月,冰天雪地。在肃南县马蹄藏族乡大泉村,妇女们坐在自家热炕头上,用灵巧的双手绣出一幅幅精美的刺绣手工艺品。双联行动开展以来,村里将特色刺绣文化产业作为农牧村妇女增收的主渠道,把农家炕头变成“工厂车间”,带动了农牧村妇女农闲增收。

  大泉村是个半农半牧村,由于自然条件差,农牧业收入低,男性劳动力常年外出务工,留下妇女在家照顾老人孩子。为了帮村里的妇女发家致富,刺绣女能人韩雪琴组织妇女们学刺绣,并把原材料发到妇女手中,让她们在自已家里做刺绣。“我做刺绣8年了。刚开始我一个人绣,一个人跑销路,后来就想把村里留守妇女们拉起来共同致富。”在采访中,韩雪琴道出了带领妇女发展刺绣的初衷。2010年4月,韩雪琴被推选为村支书,这是全村党员群众对她的信任和肯定。

  在韩雪琴的带领下,村上越来越多的留守妇女拿起绣花针学刺绣,做刺绣。随着刺绣队伍的壮大,村上成立了马蹄寺飞天刺绣专业合作社,协会负责人韩雪琴对初学者手把手地教,对懂刺绣基本功的进行培训提高技能,并组织资深刺绣妇女外出学习考察。经过1年多的发展,协会已有成员30多人,制作的刺绣手工艺品销往马蹄寺旅游景区、青海、西藏等地,会员经济收入可观。“我1个月绣5幅,能卖2000多元。家里的日常开支、学生寄宿的生活费都够了。”会员韩凤莲说。

  双联行动开展后,肃南县、乡帮扶部门多次深入大泉村,入农户、听民生、访民意,制定帮扶方案。马蹄乡乡长郝进伟说:“大泉村劳动力分散,贫困面大,我们改变分散帮扶的思路,集中力量扶持刺绣业发展,带动全村及周边留守妇女增收致富。”

  在县、乡两级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目前,大泉村刺绣培训有了固定场所。韩雪琴告诉记者,针工顺、光泽度好、画面平、色彩搭配好的平绣、长绣,每幅均价在500元以上,最贵的是“唐卡”,绣得好的一幅能卖5000元。正在引线创作的韩凤莲说,刺绣作品完工后,县、乡帮扶单位联系各景区商店代销,合作社的刺绣逐渐有了知名度。

  “作为村上的书记,我要提高刺绣水平,把裕固文化和藏文化结合到一起,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刺绣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带动更多的留守妇女增收致富。”韩雪琴信心百倍地说。

(来源:甘肃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