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49岁的追梦人张毅

2012年11月29日13:41    来源:重庆日报

张毅。(本人供图)

  本报记者 阳炆杉

  HHMI——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世界权威医学研究组织。麾下318名研究员,均为全球医学领域的重量级专家,其中还有18名为诺贝尔奖获得者。

  讲席教授,则是美国给予在校大学教授的最高荣誉。

  刚满49岁的张毅,集“HHMI研究员”、“哈佛大学医学院遗传系讲席教授”两个头衔于一身,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说着一口穿插着英语的秀山话的他,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得最多的,是两个词:有梦、追梦。

  华裔科学家13年登顶

  早在1999年,36岁的重庆秀山人张毅便在科学界崭露头角。他在北卡罗来纳大学,有了自己第一个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独立实验室。

  多年来,该实验室相继发现了组蛋白去乙酰基酶、组蛋白甲基酶及去甲基酶、组蛋白泛素酶、以及DNA去甲基酶等。这些研究对于生物发育成长、干细胞更新与分化、癌症治疗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张毅实验室的多篇文章被《自然》、《科学》和《细胞》等世界顶级生物科学杂志收录。

  2011年,一份生物学研究报告震惊了世界,甚至改写了全球生物遗传学教科书。这份研究报告出自张毅之手。张毅率领自己的科研团队发现了第6、7、8种DNA碱基(DNA中一类带碱性的有机化合物,是DNA重要的组成部分。原认为DNA碱基只有5种)。

  与袁隆平一起,张毅入选了全球2011年生命科学十大风云人物。

  “今年,诺奖获得者提出并证明了干细胞可编程的理论。下一步,我们要揭示表观遗传在干细胞重编程中的作用。另外,我们还将探讨表观遗传影响大脑记忆的机制,希望找到一条有效防治精神疾病如老年痴呆的途径。”谈到科研,张毅格外兴奋。

  从助理教授到副教授、终生教授,再到哈佛大学的讲席教授……13年来,张毅不断刷新着个人纪录。但他却将这些荣誉视为附属品,“真正让我享受的,是寻找答案的过程。为实现梦想,一刻也不要停留。”

  儿时梦:从秀山到北京

  现在回想起来,张毅的第一个梦想,是那么微不足道。

  一篇名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课文,让儿时的张毅迷恋上了首都北京。

  北京究竟是什么样的?对于生在偏远县城的小张毅来说,实在太难回答。

  将《人民英雄纪念碑》背下来、向老师借关于北京的书籍……天安门、长城、故宫的宏伟形象,不断在张毅脑海中浮现。

  “父亲告诉我,去北京的唯一途径,就是考大学。”张毅说。

  只用了3年时间,张毅念完了初中、高中的所有课程。1980年,高考。“老师指导填志愿时,我只有一个要求,一定要是北京的学校。”张毅回忆说。

  最终,张毅以全县前三名的成绩考入中国农业大学生物物理专业。顾不上舟车劳顿,刚到学校报道,张毅就去了天安门。

  虽然每月生活费只有18元,张毅还是拿出了5元钱,站在天安门城楼前照了一张相,寄回老家。

  “这是首次尝到‘圆梦’的滋味,有一种说不出的激动和满足。”张毅说。

  美国梦:机票钱凑了2年

  1980年代初,出国留学是个大胆的想法。但张毅出国,不仅想法大胆,其动机也简单得有些不靠谱。

  “大三时,收音机里经常播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的生活如何如何丰富,一到周末不是开party(派对),就是开车去旅游。”张毅说,较之于单调落后的国内生活,“那简直像天堂一样!”

  要出国,语言是第一关。1984年,张毅考取了中国农业大学生物物理专业研究生。“大学才开始接触英语,底子薄,研究生期间便拼命学英语,走路吃饭都在念。”张毅回忆,为了通过托福和GRE考试,英语成了自己的“主修课”。

  “最困难的,其实不是英语,而是考试报名费和去美国的机票钱。”张毅说。

  托福和GRE的报名费是靠研究生导师和同学资助,而6000多元的机票钱,差点让张毅倾家荡产。“1980年代,我的工资不到100元,足足凑了2年,还向朋友借了些、向家里要了些,才算凑齐。”

  1989年,飞机离开地面飞往美国的那一刻,张毅既兴奋又感伤。

  求学路上,愈挫愈勇

  第一次领到1000美元/月的奖学金、第一次周末自驾游、第一次参加周末party、第一次看到阳光沙滩和棕榈树……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张毅经历了太多第一次,包括第一次拿到免疫学科“C”的成绩。

  “当头棒喝,如梦初醒。”这种感觉,张毅仍记忆犹新。在享受美国梦的同时,张毅也开始努力学习,并在第二个学期以全A的成绩,顺利通过博士资格考试,进入知名教授Epstein的实验室搞研究,专研RNA(核糖核酸,是一种存在于生物细胞以及部分病毒、类病毒中的遗传信息载体)催化机制。

  “全是国内少见的科研仪器,全是全球关注的前沿课题!没有任何约束,求知欲完全释放。”张毅对于科研的兴趣,从此彻底爆发。

  “因为课题新颖,我遇到相当多困难和挫折,每天待在实验室超过12个小时,最后还是没能得到理想结果。但我并不气馁,反而愈挫愈勇。”

  张毅坚信,实验室就是自己的人生舞台,“在这里,能让我有莫名的兴奋和激动。”

  “博士时代的科研基础训练,特别是对于RNA这种不稳定物质的掌控和操作,为以后我研究相对稳定的DNA及蛋白质等物质奠定了基础。”1995年,博士毕业的张毅加入了当时该领域的全球领军人物——Robert Wood Johnson医学院Reinberg教授的实验室,进行“博士后”深造,并在这里奠定了日后研究表观遗传的基础。

  下一个梦:造福全人类

  “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我也想着如何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成临床药物,治疗人类重要疾病。”这是张毅的下一个梦。

  2007年,张毅和麻省理工学院的诺奖得主Horvitz共同创立了一家生物技术公司Epizyme,主要研发抗癌药物——表观遗传相关蛋白酶抑制剂。这个公司连续两年被《科学人》期刊评为全球产业界最佳工作场所,并得到葛兰素史克、Celgene及卫材株式会社策略联盟等顶级医药企业的资助。经过四年的努力,目前已有药物进入临床试验……

(来源:重庆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