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伤疤”追梦江南水乡
走进徐州贾汪区潘安湖湿地公园,时间好像凝固。林在水边,水在林中,岛水相连。水波涟涟,草木茵茵,小船荡漾,一行白鹭天水间。
潘安湖曾是全市最大的采煤塌陷区,面积达1.74万亩,平均深度4米以上。2007年起,徐州市联合徐矿集团,投入10多亿元进行生态修复。
“地球伤疤”纷纷变身城市景观,徐州也彻底告别昔日“煤城”记忆。徐州市区,马路宽阔,绿树成荫;七大湖泊,碧波荡漾;历史上几乎寸草不生的石质荒山翠峰叠绿。
5年来,徐州以其特有的气魄,在城市的核心区,打造了云龙湖--总面积达20多平方公里,规模令人惊叹、细节丰富精湛的城市客厅,奏响了徐州城市转型之美的最强音。
徐州园林局法规处处长马清武说,徐州以市民出行500米步入休闲绿地为目标,先后对一批老公园进行改造,“开墙透绿、还绿于民”,不断提高百姓幸福指数。
为保护生态环境,近几年,徐州关闭318家化工造纸厂、99家立窑水泥厂;5年否决20多个、总投资约60亿元的钢铁、焦化、化工等大项目。
目前,城市森林覆盖率达30.8%,居江苏省第一,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0.3%,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连续5年超过300天。昔日“煤城”徐州拥有“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三项称号。
而历史上,这座城市的绿化率曾不到1%。
民生为本转型幸福之城
79岁的毕秀英搬进了“徐矿城”小区内100多平方米的新房,这位在徐州郊区权台煤矿60平方米平房住了几十年的老人,感慨万千。 2011年,徐州市408万平方米的棚户区改造工程顺利完成,至今,棚户区改造20万人顺利住进新房。
徐州市委书记曹新平说,近年徐州产业结构由老转新、生态环境由灰转绿、群众生活由穷转富,走出了一条资源型城市“产业、生态、民生”三转型的发展新路。
徐州把住房、就业等民生作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头等大事,实施了9大类19个民生幸福工程,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为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徐州建成文化产业园区及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6家,集聚文化企业2000余家。覆盖全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惠民,提高了市民文明素质和幸福指数。
徐州把产业转型和社会转型结合起来,积极稳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完成362家市属国企改革改制任务。
地处苏鲁皖豫四省交界的江苏徐州,拒绝“户户点火、村村冒烟”。绿色发展、跨越发展的徐州,正在成为淮海经济区和苏北振兴发展的“龙头”,多晶硅光伏、矿产物联、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崛起。
1994年出版的《徐州自然灾害史》,记述了清朝时期203次黄河水患肆虐于徐州。
今天,山水徐州,幸福徐州,实力徐州,宜居徐州,向世界述说,转型的中国,正在创造人类城市文明的新奇迹!(新华网南京11月29日电记者文贻炜、刘兆权、张建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