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砧板”陀螺村的故事

2012年11月27日07:11    来源:广西日报

18斤重的“砧板”陀螺,在村民手中玩得飞转。

看谁的陀螺转得久。

村民在进行陀螺比赛。

孩子们从小就喜欢玩陀螺。

打起陀螺来,巾帼不让须眉。

“砧板”陀螺的旋转时间有的长达20多分钟。

“砧板”陀螺的麻绳。

  本报记者 赵品贤 本报通讯员 梁宗阳/摄影报道

  陀螺,在人们的印象中就是一只茶杯大小的圆柱锥体木制玩具,直径不过3、4寸;重量不超3、5两。可是,流行于防城港市防城区峒中镇中越边境一带的陀螺就大不一样,上平下尖,大小与每家每户切菜的砧板相似,故称“砧板”陀螺,最大的一只重量约达10公斤。

  “砧板”陀螺比赛,是当地群众逢年过节都要开展的一项传统文化体育竞技活动,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峒中镇那丽村甫都组是远近闻名的“砧板”陀螺村,村里100多户人家,家家户户都有陀螺,无论男女老少,都对陀螺有解不开的情结。打陀螺靠的是技巧,打“砧板”陀螺除了技巧更要力量。10公斤的陀螺要赋予其旋转不倒的加速度,对于人的腕力、臂力、腰腹及腿部力量都是极高的要求。

  现年42岁的甫都村民小组组组长赖保,是当地“砧板”陀螺工艺的领头人,也是现在仅存的两名会制作“砧板”陀螺的手艺人之一。他从12岁就开始制作陀螺,讲起制作“砧板”陀螺的技巧他娓娓道来。老赖说,做陀螺就好比做人的道理,人的重心歪了行不正,陀螺重心歪了转不久。陀螺转得久不久,除了人赋予它的加速度,更重要的是陀螺本身的重心稳不稳。重心偏移的陀螺打起来就像步履蹒跚的醉汉,转不了多久就要东倒西歪的躺到地上。说起以前村里打陀螺最风光的时候,他依然记忆犹新:“那时候正月里打陀螺,从初一到十五,天天都在比赛,本村的、外村的人都来了不少。还常常与越南广宁省的边民互相往来进行比赛。”

  如今,“砧板”陀螺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外地人所喜爱,作为一项传统的民族竞技项目,它也陆续出现在了各种舞台和体育场合上,唤起了众多都市人对小时候在放学路上和小伙伴们一起打陀螺的美好记忆。

(来源:广西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