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2日05:10 来源:重庆日报
抗战时期的第二十一兵工厂炮弹厂工房,主要生产迫击炮。
李承干站在广场上带领员工唱厂歌。
▲1944年,第二十一兵工厂重炮厂研制的120mm迫击炮。
1938年,第二十一兵工厂呈献的自己生产的爱国号枪炮共40尊,用于抗击侵略者。其中水冷式马克沁重机枪20挺,八二迫击炮20门。
“战以止战,兵以弭兵,正义的剑是为保卫和平。创造犀利的武器,争取国防的安宁,光荣的历史肇自金陵……”
这首郭沫若词、贺渌汀曲的厂歌,从1932年一直传唱至今。虽然歌名已经多次更改——从《金陵兵工厂厂歌》、《第二十一兵工厂厂歌》到如今的《长安之歌》,虽然如今人们已经习惯把长安视为汽车企业而不是兵工厂,但这首创作于“九·一八”事变之后的进行曲,却寄托着每一位长安人的强国梦、爱国情,承继着长安150年来自强不息的企业精神。
“抗战时期运往前线的国产武器弹药里,有差不多六成是我们生产的。”说这话时,几乎每一位长安人都是同样的表情:自豪。
悲壮西迁
3个月恢复兵工生产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8月13日,日舰炮击闸北,淞沪抗战爆发。
8月19日起,日机数次偷袭南京重要军事目标,金陵兵工厂(由原金陵机器制造局改建)首当其冲,员工多有死伤。面对日军暴行,全厂职工群情激昂,彻夜抢修前方送来的故障枪支火炮,以实际行动支援抗日。
11月12日,上海失守,南京告急。金陵兵工厂奉令西迁。厂长李承干当日即遣人飞往重庆,在江北买下裕蜀丝厂、燮和火柴厂旧址,并立即着手修缮厂房。与此同时,李承干率迁运人员,日夜奔波于工厂、码头和火车站之间,交涉运输车辆和船只,督促设备与物资装运,在16天内将重达4300多吨的机器设备、原材料和半成品,6000余副防毒面具、若干军火,以及前线运回待修的18门大炮,拆卸、装箱、编号,装上4辆货车、30辆卡车、 6艘轮船和6只木船,分批运出南京。
历经千辛万苦,金陵兵工厂设备、工人终于在当年底抵达重庆,在丘陵起伏、乱石成堆的江边重新建厂。尽管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但金陵职工却无一抱怨,齐心协力修建房舍、安装机器,争取早日恢复生产,支援前线。
1938年3月1日,工厂更名为第二十一兵工厂并正式恢复生产,一个月后开始生产前线急需的重机枪。
金陵兵工厂是抗战中西迁较早、损失最小、复产进度最快、生产成绩最为显著的兵工厂。《新华日报》当年11月26日刊载《开发后方与建立国防工业》社论,提出“经济建设工作应当以国防工业为第一重要”、“轻重武器生产急不容缓”,并对李承干在金陵兵工厂西迁复工中的功绩大加称赞。
不惧轰炸
簸箕石成支前“桥头堡”
簸箕石是长江边上一个小小的河湾,也是第二十一兵工厂附近最适合小火轮停靠、装卸的地方。抗战期间,无数枪支弹药便是从这里被装上轮船,运送到抗战前线。
码头离工厂有一段距离,为此,工厂成立了一支约800人的“夫子”队,专事材料、武器的搬运。和在南京时一样,第二十一兵工厂很快被日军列为轰炸对象,作为工厂最重要的运输节点,簸箕石也未能幸免。
一位了解那段历史的长安人介绍,刚开始时,不时有船只被飞机炸沉、“夫子”被炸弹炸死炸伤。后来有了防空警报,警报一响,大家就把武器搬到隐蔽点,待警报解除再开工。后来,日机轰炸越来越频繁,“夫子”队便白天休息,晚上搬送,“晚上工厂用探照灯照亮簸箕石,工人们连夜搬运。”
在1940-1941年日机对重庆进行大轰炸期间,第二十一兵工厂被炸14次,部分厂房机器被损,7名职工殉难,36名职工及家属被炸伤。厂长李承干昼夜操劳,到职工住地慰问,到生产现场指挥;步枪生产厂房被毁时,主任赵国才和职工群众一起连夜抢修,一名工人在搬运木料时更因疲劳过度倒地而逝。
当时,“夫子”队里有一名陈姓工人在轰炸中殉难。后来,李承干将其遗孀安排到工厂食堂上班。陈嫂白天在食堂上班,晚上就来到丈夫被炸死的地方——簸箕石,给搬运工们帮忙。她的行为感动了一大批工人,很多工人后来都像她那样,白天在厂里造枪造炮,晚上主动前往簸箕石帮助搬运。小小的簸箕石,也因此成为第二十一兵工厂的精神堡垒,成为工人们抗战支前的“桥头堡”。
创新生产
每月步枪产量可装备一个师
通过扩建及接收其他兵工厂,第二十一兵工厂规模不断扩大,最终形成了16个生产单位,生产包括步枪、轻机枪、重机枪及弹药等在内的19个军工品种。为了满足前线对迫击炮弹的需求,还在安宁和綦江设立了两个分厂。
在厂长李承干的带领下,工厂生产规模持续扩张、管理机构渐趋完善,武器弹药品种、产量不断扩大,成为战时后方首屈一指的综合性兵工厂。据统计,抗战期间,第二十一兵工厂生产的武器弹药约占全国兵工厂武器总产量的60%以上,单是步枪,每个月的产量即可装备一个师,为正面战场坚持抗战、夺取最终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与此同时,第二十一兵工厂生产、管理不断发展,技术、产品结构不断改进。如汉式步枪改为中正式、轻重机枪零件互换性的改进、120迫击炮的研制投产等,都为杀灭敌寇增添了力量。
人 物
中将厂长李承干
“李承干,他不是国民党人,但他是中将厂长,这在国民党统治时期,没有第二人。”原长安厂党委书记向明鑫说,自己年轻时,就时常听厂里的老职工聊起李承干,他兢兢业业、廉洁公正、体恤职工的形象被一个个小故事丰满起来。
李承干对职员(管理层人员)严格,对工人宽厚。兵工厂内是禁止吸烟的,但是很多职工因为工作疲惫,触犯这条禁令。“李承干看到职员抽烟,就会举起自己的手杖敲打,职员只得落荒而逃;但看到一线的工人抽烟,只要工人丢掉烟头,他便不再追究。”向明鑫说,至于被他打跑的职员,他也不会责罚,他总是认为“跑了就是知道错了”。
他身居高位却不摆架子。重庆解放前,第二十一兵工厂的职工从江北到市中区,只能乘小船过嘉陵江,然后从临江门一路爬坡上坎。节假日,一些职员和自己的太太下船后会雇轿子,但李承干却是拄着手杖爬坡。但凡看到自己厂里的职员坐轿子,他会扬起手杖训斥:“难道你没长脚吗?不知道自己走?”
李承干一直没有婚娶,和他办公室连着的那间斗室就是他的家。室内只有一张木板床,两只装衣物的旧皮箱以及简易的桌椅、书架。业余时间,李承干经常去单身宿舍和工人们一起吃饭聊天,打成一片。
小资料
作于抗战时期的厂歌
1932年,著名文学家、诗人和学者郭沫若来到金陵兵工厂,看望在日本留学时认识的好友李承干。那时“九·一八”事变爆发不久,民间抗日呼声高涨。谈话中,李承干表示,希望郭沫若能为金陵厂写一首铿锵有力的厂歌,以激励员工士气。郭沫若欣然答允,歌词写好后,还特意请到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的贺绿汀谱曲。
这首高亢激昂的厂歌,很快在金陵兵工厂员工中传唱开来。西迁重庆并改名第二十一兵工厂后,这首歌在抗战中激励了一批批爱国员工生产报国。1996年,长安汽车经慎重研究,决定将其确定并更名为《长安之歌》。如今,学唱这首歌已成为长安员工入职培训的必修课。
(来源:重庆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