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1日08:20 来源:重庆日报
11月20日,在渝中区一超市进口商品区,一袋净含量120克的标有“美国大杏仁”的食品售价25.8元。记者 张锦辉 摄
本报讯 (记者 阳炆杉)“美国大杏仁”鸠占鹊巢事件爆发后,引起了老百姓对进口食品的关注。11月20日,记者走访市内多个进口食品卖场发现,在华丽的“洋外衣”下,价格不菲的进口食品猫腻迭出。
看不懂的“中文标签”
按照国家规定,进口食品外包装需贴有内容详细的中文标签,包括名称、规格、净含量、生产日期、成分、生产者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保质期以及境内代理商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
记者昨日在走访中发现,一些大型超市的进口食品虽然都贴上了中文标签,但信息并不完全。
在解放碑某超市的进口食品专区内,一款巴西咖啡虽然标注了中文产品名称和生产日期,但并没有原产地、保质期等必要信息。而另外一款德国糖果,也只有名称和产地标识,没有生产日期。
此外,一些进口食品甚至披着全“洋文”的外衣,并没有贴上中文标签。
在较场口的某进口食品专营店,当记者就为何没有中文标签提出疑问时,店员告诉记者,“一些客人反倒是对贴了中文标签的进口商品持怀疑态度。很多时候,顾客更青睐不贴中文标签的,他们觉得全是洋文的更有档次。”
披着“洋外衣”的国产货
美国开心果,被摆放在较场口某超市的进口商品专区内。产品外包装上赫然印着“美国开心果”字样。然而,产品的原产地竟是北京。
无独有偶,记者在较场口某超市内发现,很多坚果类食品都打着来自“美国”、“泰国”、“越南”的旗号,摆放在进口食品专柜销售。然而,仔细查看商品包装,才发现这些产品产地集中在广东、天津、山东等地。
“这是典型的打洋招牌卖国产货。”市消协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进口食品要求商品的原料、加工和包装等全部来源于国外。仅仅原料来自外国,可视为该进口食品不合格,消费者可据此索赔。
三招鉴别真假洋货
如何辨别真假进口食品呢?
市消协提醒消费者,首先可以查看进口食品的中文标签是否完善。
其次,消费者可向经销商索要查看由检验检疫部门出具的“进口食品卫生证书”,该证书好比进口食品的“身份证”,货证相符才是真正的进口食品。
此外,消费者也可通过产品包装上的条形码识别产品加工所在地是否和证书的产地一致。
据介绍,不同国家有不同的食品条形码,在中国境内生产的食品的条形码是690-693开头。消费者在购买进口食品前,可先上网搜索了解一下世界各地条形码,以便购买到放心的进口食品。
(来源:重庆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