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6日06:18 来源:重庆日报
本报记者 张珺 实习生 杨铌紫
近日,渝北区回兴街道宝圣东路社区第23、25、26幢单体楼,一些住户的防盗网被不法人员割破,但屋内财物却没有损失。居民黄发元告诉记者,这是因为社区86名平安志愿者不定时巡逻,小偷刚撬开防盗网还未来得及下手,就被巡逻的平安志愿者给吓跑了。
宝圣东路社区是一个农转城安置社区。从今年初开始,社区探索建立了“1+7”社区服务模式,即组建一个社区共建委员会,下设群防、调解、帮教、帮扶、文体、家政和就业服务等7个专业协会,整合辖区各种力量提升社区服务,居民安全感和幸福感显著提升。
密集巡逻吓退小偷
宝圣东路社区有37幢单体楼,治安防控难度很大。社区党委书记王富强告诉记者,在群防协会成立前,社区月均发生入室盗窃案10余件,最多时达20多件,“发案率高,主要是因为治安巡逻力量不足。”
今年初,社区成立了共建委员会,除社区干部外,还邀请辖区内17家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和人大代表参加。针对当时的治安形势,社区又在共建委员会下设立了群防协会,吸纳居民代表、楼栋长、企业和学校的保安,以及护厂队、护校队共86人担任平安志愿者,把社区分成了4块,不定时、不定线路地开展治安巡逻。
新的治安防控措施一实施,就收到了明显效果。社区里随处可见的“红袖章”,让小偷不敢再轻易进出社区,发案数也逐月减少。今年10月,社区未发生一起盗窃案。
律师调解化解难题
今年3月,辖区一家五金制造厂因企业搬迁与职工发生劳动合同纠纷,职工要求厂方赔偿员工损失,老板却不答应,双方僵持不下。
社区干部在入户调查中发现了这一矛盾,随即联系区里派来的律师,让他们参与到双方调解中。经过艰难谈判,最后,每名员工拿到了2.3万元补偿金,矛盾得到圆满化解。
其实,为及时化解矛盾纠纷,社区调解协会在成立时,就吸纳了社区干部、热心市民参与。为了提高调解成功率,社区还专门向街道和渝北区申请了法律顾问,每星期至少有一天时间,律师会到社区参与调解工作。
截至今年10月,调解协会成功调解了10余起较复杂的矛盾,上百起家庭、邻里纠纷得到妥善处理。
帮刑释人员牵红线
上个星期,社区居民小周来到社区,抓住王富强的手,激动地说:“王书记,我快结婚了!”
原来,小周是一名刑释人员,今年3月刑满释放后,四处求职。但用人单位一听说他曾经入狱,都不愿意录用。社区党委知道他的情况后,通过帮教协会找到了辖区一家愿意接收他的摩配厂,为他找了一份车工的工作。小周在工作岗位上很勤奋,引起了厂里一位年轻女工的注意。小周也很喜欢她,但由于自卑而不敢表达。
一次谈心,小周给王富强讲起了这件事,王富强找到了那位女工,通过两次谈心,真心喜欢小周的女工决定和他在一起!“谢谢社区对我的帮助,我就快有家了!”提到这些,小周就一脸的幸福。
在社区帮教协会的帮助下,辖区21名刑释解教人员和社区矫正人员中,19人找到了工作,开启了新的人生。
整合力量消除火患
今年7月,一直压在居民陈明芬心头的难事终于解决了:楼栋的消防水管全部更换完毕,以前的消防隐患全部消除了。
由于年久失修,宝圣东路社区很多消防管道生锈变质,消防水管失灵,关键时刻没水灭火,好几次险些酿成大祸。可是,更换消防设施需要大量资金,社区没有这个能力。于是,社区借助共建委员会,联系上渝北区人大代表,通过提建议等方式,把问题反映给了渝北区相关部门。
从今年初开始,生锈失灵的消防设施开始陆续更换。为了提高单体楼的消防能力,社区还把消防水袋分发到每一层楼的住户家中,一旦发生火灾,就能快速启动灭火装置。
“别看我们社区都是单体楼,但现在的环境和服务不比中档小区差!”面对今年以来社区的变化,陈明芬自豪地说。
(来源:重庆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