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规矩面前,孩子如何快乐成长

2012年11月14日07:57    来源:海南日报

海口市第二十五小学的课堂上,孩子们在认真地写字。 本报记者 陈德雄 摄

  社会聚焦

  民生故事

  百姓视角

  这是记者今天从海口市一家学校听到的事例———

  10月的一天清晨,阳光明媚,孩子们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地进了校园,将要开始新一天的学习。可是,该校一年级学生明明(化名)的心情糟透了。妈妈刚把他送进校门,他就又跑了出去,不巧的是,小家伙被校警逮个正着。明明“哇”地一声哭了,漂亮的大眼睛里泪光闪闪。“我不想上学了。”憋着小嘴的男孩一脸委屈。

  这个开朗的孩子怎么了?原来,就在前一天,他一连经受了两次“打击”:文化课上因为玩卷笔刀不听课,卷笔刀被暂时没收;体育课上因为贪玩没站好队,被要求出列反思。

  很显然,明明有点儿不适应学校的规则。事实上,从上课行为要求到日常行为规范,学校的一系列规则,让包括明明在内的不少学生感到不适应,同时也让一些家长有些不解。

  家长:担心规则压抑孩子个性

  不久前,一篇题为《小学家长自述:开学一月摧垮6年教育观》的文章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作者女儿所在的学校对作业本、笔、文具袋、书写要求等都作出了详细的规定,作者担心“如此整齐划一的教育,会让孩子像流水线上的产品,缺乏创造力”。

  在海口,记者走访发现,不少家长也有着同样的担心。

  赵女士告诉记者,儿子刚上一年级时,就被要求课堂40分钟要坐端正,不能随意讲话,不能做小动作。可是儿子活泼好动,在这样的规则面前颇感压抑,“有段时间,他总是哭着回家,因为上课不能随便乱动,他说很难受。”

  看着儿子的表情,赵女士满是心疼,“小孩生性活泼,让他们统一有板有样地坐着,这样严格要求会不会压抑孩子的个性?”赵女士说,她当时颇为担忧。

  学校:规则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与家长认为规则会扼制孩子个性发展的担心不同,很多学校则认为,规则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发展个性的需要。

  例如海口景山学校对学生便有许多行为要求:上课时不做小动作、认真倾听其他同学发言;课间休息不能打闹、骂人;进老师办公室要先打报告;见到父母长辈要礼貌问候……说起学校制定规则的初衷,该校副校长吴郑植解释说:“行为习惯教育要求有规则,这些是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比如升旗仪式,要求中学生行注目礼,这就是公民爱国教育的一部分。”他说,还有一些规则是为学生安全和健康考虑,比如上下楼靠右边行走,是因为楼梯拥挤很危险,要求学生坐姿端正,是为了孩子的身体发育和视力保护等。

  “国内外的学校对学生的行为都有规范,这是教育的共性。” 吴郑植说,他曾去美国马萨诸塞州考察过多所学校,发现美国教育也讲究规则:上课铃声响起,学生都要马上回到教室;老师讲课,同学发言时,其他学生要保持安静,认真倾听;如果学生想发言提问,需要向老师举手示意;穿戴要得体,上体育课时要穿运动鞋。

  符之儒先生在海口工作,他的女儿曾在美国德克萨斯州上了一学期小学五年级的课程。他告诉记者,女儿就读的这所学校要求学生不能欺负其他同学,更不能有种族歧视;上课时,如果想反驳他人的观点,需要等对方说完;吃饭时,孩子只能购买一块油炸土豆,因为热量过高,所以即使想多要也不行。

  而对于这些规则,海口市滨海九小德育处的吴主任认为:“学生行为规则要求与其个性的发展并不冲突,相反,懂得遵守规则是个性发展的前提。如果一个人无法融入团队,就不会受到大家的欢迎,同样不利于个性发展。另外,从小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能让学生日后更好地发挥天赋和潜能。”

  “行为规范是有必要的,但是涉及到物质的方面,比如学习用品,家庭可以根据收入水平选择,没有必要全部统一。”吴郑植说。

  学生:适应规则快乐成长

  事实上,经过学习教育,大部分学生能够适应学校的规则要求。如今,赵女士的儿子已经上小学三年级了,但她最初的担心并没有发生。“孩子还是和以前一样活泼、开朗,而且比以前懂事多了。”她说,儿子刚上小学时,写作业是老大难。每次都要她在一旁监督才能完成。而现在,不用提醒,孩子会主动完成作业。

  每到周末,赵女士就会收到一张学校发放的“习惯养成表”,要求家长对“孩子回家向家长问好、吃饭不挑食也不独占食物、吃完饭和长辈打招呼”等情况进行评价。“这种做法培养了孩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赵女士说。

  同样,今年刚上一年级的阳阳(化名)也曾是班里的“捣蛋分子”,平时上课爱说话,老师为他调了两次座位,可是他总有话和同桌聊。一次上课时,阳阳把自己的水壶放在桌子中间,和同桌一起玩,一不小心水壶掉地,发出“咣当”的响声,老师和同学都被惊到了。作为惩戒,老师把他的水壶没收了一天,要他认真反省。不过,当天老师还是给了他一瓶矿泉水。

  认识到错误后,阳阳开始学习自控,上课尽量不说话。现在,他听讲认真,数学测试也连续3次拿到100分。他的父亲也发现了儿子的进步:“不仅成绩有所提高,孩子的集体荣誉感也增强了。一次,不知哪名同学把一大团纸乱扔在教室里,结果导致班级卫生被扣了分,他回到家后愤愤不平地说,有同学太不懂事了。”

  不过,在肯定规则的作用的同时,有老师指出,运用规则还需要恰当的方法。

  一阵清脆的上课铃声后,滨海九小一(三)班也开始上课了。魏敏老师在给同学们发卷子时,有同学等得不耐烦,歪着身子和同桌说悄悄话。魏敏见状,把一朵红花发给了坐姿端正、保持安静的同学,当众表扬说:“你们看,他做得真棒!”教室马上静了下来,交头接耳的小同学开始向“榜样”学习。

  (本报海口11月13日讯)

(来源:海南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