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水中国宝”江豚告急!

2012年11月13日06:18    来源:重庆日报

母江豚带领小江豚在水中游弋(资料图片)。新华社发

  在上海举办的“生物多样性日主题活动”上,小朋友们在观看白鳍豚标本(资料图片)。 新华社发

  根据近年陆续进行的小型考察结果和下降速率推算,目前,对长江江豚的悲观估计可能已在1000头以下,面临“功能性灭绝”的威胁——

  长江江豚,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干流及洞庭湖和鄱阳湖等区域,为世界罕有的淡水鲸类,被誉为“长江精灵”、“水中国宝”。

  2002年,全世界人工饲养最成功的白鳍豚“淇淇”在武汉病逝,引发了人们对长江生态的担忧。10年之后,随着生存环境的持续恶化,长江江豚再度遭遇“功能性灭绝”的威胁。

  种群规模日渐减小

  11月11日上午,由农业部、中科院水生所和世界自然基金会等机构共同组成的“2012长江江豚科学考察队”在武汉起航,开启长达40天的江豚“寻访”之旅。

  此前,考察队10月下旬对鄱阳湖、洞庭湖进行了全面调查,并对干流部分区段进行了小型考察。初步统计显示,鄱阳湖现有江豚约为450头,而洞庭湖约为90头。

  考察队副总指挥、中科院水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丁说,与6年前相比,洞庭湖江豚数量大幅度下降,分布区域也缩小至东洞庭湖鲶鱼口至岳阳市水域。宜昌至武汉段发现的江豚非常稀少,有些原来的栖息地已找不到江豚了。

  王丁说,近年陆续进行的小型考察表明,长江江豚种群数量正以每年5.0%的速度锐减。根据2006年调查结果和下降速率推算,目前江豚的悲观估计可能已在1000头以下。

  专家预言,如不采取强有力保护措施,江豚很可能在2035年降至200头,达到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极危标准。

  生存环境日益恶化

  酷捕滥捞导致鱼类大幅减少,严重掠夺了豚类食物资源。遭误捕致死、电捕打死的情况时有发生,近年来,长江流域每年都有大量江豚非正常死亡。

  今年从3月3日到4月19日,洞庭湖和江西鄱阳湖发生多起江豚密集死亡事件,洞庭湖发现12头长江江豚死亡,其中9头集中在一周时间内被发现。专家现场调查后推测,电打鱼、螺旋桨、药剂中毒、食物短缺是造成江豚死亡的最可能原因。

  我们不能再失去江豚

  白鳍豚的命运令人扼腕,江豚的命运则让人揪心。江豚数量已少于大熊猫,是真正的“水中大熊猫”。农业部渔政指挥中心副主任肖放在起航仪式上沉痛地说:“我们已失去白鳍豚,不能再失去江豚! ”

  王丁说,江豚没有天敌,人类活动是其生存最大威胁。水污染、航运这些威胁因素近年来不仅没消除,有些还在不断恶化。“如果有一天,孩子们只能看到江豚枯黄的标本,我们会不会有负罪感?但愿这一天不会到来。”王丁一脸凝重地说。

  “未来10至15年是江豚保护的关键时期,如仍不能在拯救行动上有所突破,水中精灵江豚将步白鳍豚后尘,走向消亡!”专家的警醒振聋发聩。(据新华社武汉11月12日电)

  相关新闻

  白鳍豚 你在哪里?

  ●2007年8月,科学家宣布白鳍豚功能性灭绝

  ●近日,科学家再次在长江寻找白鳍豚,期待奇迹发生

  据新华社武汉11月12日电 (记者 黄艳 黎昌政)12日下午,长江淡水豚类科考队行至洪湖白鳍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考人员向记者透露,除了长江江豚,这次科考仍然对再次发现白鳍豚抱有一丝希望。这也是自2006年以来,科学家再次在长江中下游全流域寻找“长江女神”的身影。

  科学家告诉记者,过去几年一些渔民称发现疑似白鳍豚的水生生物。“长江里有白鳍豚不是没有可能,所以这次江豚科考,白鳍豚也是最重要的目标之一。”科考现场总指挥、国际淡水豚类研究专家王丁接受记者专访时说。

  考察现场指挥部副指挥长、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所副研究员王克雄向记者表示,2006年中外科学家沿长江找寻白鳍豚的大型科考没有发现白鳍豚。2007年8月,科学家宣布白鳍豚功能性灭绝。这意味着,白鳍豚数量非常稀少,以致在自然状态下基本丧失了维持繁殖的能力,甚至丧失了维持生存的能力。

  “但是,不排除现在长江里仍有个别白鳍豚,不过被发现的可能性基本没有,只能期待有奇迹发生。”王克雄说。

  白鳍豚是用肺呼吸的淡水哺乳类动物,它的视听器官已经退化,声纳系统非常灵敏,为我国长江流域所特有,被誉为“长江女神”,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世界上12种最濒危的物种之一。

(来源:重庆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