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2日04:46 来源:甘肃日报
本报记者 李欣瑶
如果没有孙万仓研究出的冬油菜新品种,我国北方的冬天可能很难见到油菜的影子。
深秋10月的一天,位于兰州新区上川镇的大部分土地已归于沉寂。在一片灰蒙蒙的土地中,仍有几块土地被绿色植物覆盖,这里生长的几乎是孙万仓几十年所有的研究“果实”——超强抗寒的冬油菜。
超强抗寒油菜的诞生
今年55岁的孙万仓生于会宁县,和那个年代的所有人一样,饥饿的记忆在他心中挥之不去。孙万仓还记得,在那个一年到头每家分不到两斤油的年代,清油只能用来擦擦锅底,能吃一顿有油水的饭对他来说都是奢望。
1977年考大学时,孙万仓选择了甘肃农业大学的农学专业,开始了油菜育种的学习、研究。“能让更多的人过上有油水的日子。”这是孙万仓最初的想法。
在北方大部分地区,一般油菜品种很难越冬,即使国内专家认为最为抗寒的陕西关中油菜、上党油菜也难以抵御兰州以北以及河西走廊的严冬。
孙万仓最初从事的是北方普遍种植的春油菜研究,在与油菜打交道的过程中,孙万仓看中了北方冬天大量闲置的土地,“如果北方能像冬小麦一样种植油菜,土地的复种率将大大提升。”
早在1995年,孙万仓就开始留心可以抗寒的油菜品种,有些品种他曾托人在会宁老家试种。孙万仓的育种方法很原始,他凭借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采用“杂交+轮回选择”的方法,把分散在不同群体中的优良抗寒基因,通过在严寒环境下一年一年地种植自然筛选出来,实现优良基因的聚集。
有很多人认为孙万仓的育种方法科技含量不高、周期太长,可孙万仓却一直在坚持。为了详细掌握每一年油菜的种植收获情况,孙万仓跟学生们一起播种、隔几天就去试验地里查看苗情。最忙的时候是入冬前,孙万仓忙着培育壮苗;最揪心是在开春后,他守在地头等待经历了一个冬天的油菜返青。
经过12个寒暑的培育,超强抗寒冬油菜新品种“陇油6号”在2008年培育成功,通过了品种管理部门的审定,这个品种能够抗-32℃极端低温,成为我国唯一能在河西走廊,西藏、新疆、青海、陕北、辽宁、北京等地越冬的油菜品种。
2008年初,我国南方遭遇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北方也发生了冰冻灾害,“陇油6号”在张掖持续-30℃的气温条件下,越冬率达到90%以上;2009年12月至2010年2月,华北地区经历50年不遇的冻灾,“陇油6号”仍保持80%以上的越冬率。
一粒油菜种子的更多用途
随着“陇油6号”的培育成功,孙万仓的“陇油7号”、“陇油8号”、“陇油9号”也相继育成并通过品种鉴定,抗寒性、适应性、丰产性一代比一代强,这一粒粒小小的油菜种子不仅结束了我国北方寒旱区不能种植冬油菜的历史,也让孙万仓心中为冬油菜绘制的“蓝图”一步一步变成了现实。
在孙万仓眼里,一粒粒油菜种子并不仅仅是为了榨油这么简单。“我国食用植物油严重短缺,60%依赖进口,而我国北方寒旱区有耕地5.5亿亩,冬闲地约有3.5亿亩。”孙万仓看准了北方冬天这些闲置的土地,“如果能够在条件适合的土地种植冬油菜,北方传统的一年一熟制将被彻底改变,取而代之的是一年二熟或二年三熟的高效种植模式。”据测算,我国北方适宜冬油菜种植的耕地就有9000万亩。
兰州新区上川镇的农民以前以种植胡麻为主,孙万仓在这里设立试验田之后,鼓励农民种植冬油菜。上川镇红井槽村的段国胜今年试种了一亩多的冬油菜,“今年种着试试,要是效果好明年家里的10亩地我都打算种油菜了。”段国胜的亲戚前两年跟着孙万仓种冬油菜,夏天油菜收了再种一季杂粮,原来种胡麻一亩地收入900元,现在仅种冬油菜一亩地就能收入近2000元。
孙万仓看重的还有冬油菜的生态效益,冬油菜是一种根系十分发达的植物,冬天枯萎的叶子在土地表面形成植被层,根系牢牢地固定住了土壤,“我们做过测算,一亩裸露的土地每年会被风吹走300公斤土壤,而冬油菜对土壤的覆盖率达到95%,即使冬天刮大风也不会扬起很多沙尘。”孙万仓说。
在北方种植冬油菜,每年8月中下旬播种,来年4月中旬油菜开花,“油菜开花正是踏春的时节,成片的油菜田可以办油菜花节,又能增加经济效益。”这是孙万仓算出的又一笔“油菜账”。
孙万仓的超强抗寒油菜很快就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2009年10月,农业部将冬油菜北移列为行业专项予以支持,全国农技中心也将冬油菜北移列为全国油料发展的5大措施之一。孙万仓的研究还得到了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国家支撑计划、农业科技转化等项目的支持。
“农民”孙万仓
孙万仓一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待在试验田里,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他看起来和农民没什么两样。
和土地打交道时间长了,孙万仓和农民一样爱土地、爱庄稼。前段时间,山东一家公司打电话向孙万仓买油菜种子,由于马上就要到油菜的播种期,孙万仓在对方款还没有付完的情况下就把种子全部发了出去,种子发出后,对方的余款却迟迟没了动静。
妻子说起这些就会开玩笑地对孙万仓说:“孙老师,虽然咱们这是搞科研不是做生意,但也不能赔钱搞科研啊。”孙万仓说:“等那边的款全到了,播种期就耽误了。”
孙万仓家和农民家没啥两样,锄头、铲子、铁锨等农具一应俱全。别人家阳台种花,孙万仓家的阳台种的全是油菜,一到冬天,孙万仓会把一些珍贵的苗株带回家里养着,阳台就变成了他的试验田。
前些年,孙万仓要经常去各地的试验田,家里的油菜就交给了妻子和女儿。妻子性子急,有时候给幼苗浇水多了苗全都冲倒了,上高中的女儿喜欢这些油菜,不再让妈妈浇水,自己拿着滴管一滴一滴地给这些幼苗浇灌。从小看着爸爸育种,女儿也爱上了这个行当,如今读研究生的女儿在加拿大学习的是胡麻育种。
如今,孙万仓油菜品种已推广到北方很多冬季气温比较低的地方种植,可是55岁的他,除了给研究生上课,还一刻不停地往试验田里跑。抗寒品种虽然已经育成,但是油菜子的出油品质他不是很满意,“以前的目标是让油菜活下来,现在的目标是让收获的油菜品质高。”孙万仓说。
孙万仓给自己定的目标是育成低芥酸、低硫苷的油菜品种,这种油菜榨出的油人吃了容易消化吸收,榨油产生的废渣也适合给动物作饲料。
按照孙万仓的说法,育成一个品种至少需要10年时间,“农民”孙万仓退休后也许都不能闲下来了。
(来源:甘肃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