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开始有超女,从此有了PK这个词。其实北斗导航8年发展下来,每一天都是PK的过程。从2005年31进17,2007年初样转正样时17进8,正样验收8进6,,2012年最终定型6进4,从最初31家到最现在只剩4家。非常残酷的过程。每一轮每个环节,输掉了就淘汰了,而且没有复活赛。淘汰了就淘汰了。
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次,17家都做同样的东西,测试系统只有一套,是第三方的。首先联调,调功能、调性能,在2007年这一件事就花了三个多月,17家聚集在一起同时进行。三个月之内,每天都是6+1,白加黑,因为测试机台只有一个,每次只能同时测试4家。每天三班倒,早上八点到六点,六点到12点,12点到早上六点,三个月每天都如此。都是巨大的考验和挑战,而且之前并不知道最终留下几家,只能尽量自己做到最好。“当时压力大的一点在于,17家在同一间大屋子里,同时进行调试,刚开始每家都列出好几篇纸的问题,每家单位分到茶几大的一张桌子,三四个人聚在一起解决问题,而且压力更大的是,自己解决了一个问题之后,很高兴,觉得自己向前走了一点,一会另一个单位又解决了其他问题,自己又紧张起来。”
不过不管怎样艰难,但是还是得扛住。刘峰坚定地说:“我们的信念就是没有退出这一说,而且我是负责人,还要给其他人信心,没有什么扛不住,再大压力也得扛,还要稳定队伍。我们这个队伍还没有出现逃兵。”其实不论老师、学生还是员工。做国防的大多数都是这样。“这个平时大家在精神层面也没有太多交流,也比较简单,年轻人首先是为了学习和做事,这个是给他们学习和做事的机会,只有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才能掌握最有利的能力。其实他们对这种机会也很珍惜,不会轻易放弃。其次,言传身教,我自己身教,我冲在一线,我自己待到最晚,大家会互相感化。第三,习总书记说了这句话,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是用来奋斗的,将来是用于回忆的。现在拼搏过,将来回忆时想到自己做过什么事,做成过什么事,甚至在哪些场合用到过,而不是只写过哪些垃圾论文,也不是做了一个豆腐渣工程没有人用过。将来对现在最大的回报,就是自己所创造的东西真正发挥过作用。我一直以此来教育我下面的人。所以现在团队氛围也非常好。”
荣耀归于集体
对于荣誉,刘峰看得很淡,“一个人奋斗,即便是天才也不会有很大的成就。人应该成为团队的一粒小螺丝,才能驱动起更大的机器,我的荣誉属于我的导师、我的团队。”他觉得,荣誉是集体的,自己只是机缘巧合地走上了前台,成为了这个集体的代表。
“2009年一次为了设计北斗基带处理芯片,当时时间比较紧张,组织了十个人的研发团队,在北京理工大学院内一个马上要拆迁的一片房子,原来那里我们有一点办公区域,因为要拆迁,别的部门都搬走了,只剩我们一个团队。10个人,9个月,每天早上9点到夜里12点。最后三个月三四个人在上海,每天到凌晨三四点钟,一直干到大年三十。因为厂家中兴国际生产线不能停,正好初五那天可以上新产品,所以我们必须在初五之前把模板给厂家。2009年从春天干到冬天。大年三十那天做完,幸好团队离家都比较近,除夕当天回家,初二就集合继续试验,然后出发到上海,初五上生产线试生产芯片。整整九个月。”
之前这个团队所有人都没有做过芯片,结果研制出来上线一次性成功,而且各项性能非常好。完成得非常漂亮。这一年,是非常艰苦的一年。
这项产品用在终端上,使得我国北斗应用国产化更进了一步。北斗终端上很多芯片是进口的,如何实现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不再受制于人,这款芯片作用非常大。刘峰回忆那时的情景,感叹道:“我们用九个月,玩命加班,不敢说解决了国产化问题,而是为北斗芯片国产片做出了很大贡献。”作为科研工作者的刘峰已经实现了儿时的科研梦想,也对当年的梦想有了更深刻的体会:科研工作者光环的背后,有着很多不为人知的艰辛,他们可能日复一日地面对着一堆枯燥的数据,可能为了赶一个工程的进度而不眠不休,可能辛苦很久却很难出成果。但是投身国防事业的他们依然为自己的选择庆幸,他们依旧深爱着自己所处的行业,而支撑着他们奋勇前行的,是一种无以名状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是对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坚定信心。
对于很多人来说,国防科研只是一个名词,但对于刘峰和他的团队来说,国防科研是一种事业,甚至是一种信仰。他们把所有的汗水与心血都倾注在这片热土上,只为给祖国的发展擎起一片安全的天空。在科研之路上,刘峰坚信“想干就有办法,实干必有成效”,怀着一种“国防梦”式的情怀,刘峰和他的团队在科研道路上一定会再续辉煌。
(《中华儿女》杂志 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