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中国共青团新闻

王灵光 在田野迸发创业“灵光”

本刊记者 王海
2013年06月07日10:43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2010年7月,以“厚德载物,力行丰民”为宗旨的德行丰民种植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王灵光还在漯河市郾城区龙城镇建立了第一个科技服务站。

这时候,母校成了王灵光坚强的后盾。河南农业大学的农业专家郭天财和李潮海教授等都为合作社提供了无私的技术支持,为合作社粮食作物的丰收提供了技术保障。同时,合作社也积极向社员们推广增产技术。

王灵光宣传和推广的增产手段中,有一项是“晚收技术”。可合作社社员都是种了几十年地的老庄稼手,就是不信王灵光这个大学生的“邪”。2010年9月,合作社专门预留200亩示范田进行对比,其中100亩玉米随农户一起收获,剩余的100亩10天后收获。收获后让社员们前往示范田进行验收,结果晚收的100亩玉米比早收的多收了一万多斤。

实现了增收,合作社社员们都非常欣喜。王灵光也在想:如果合作社所有的土地都这样,如果全省的玉米、全国的玉米都采用晚收技术,增产效果真的会超乎想象!在此期间,他又在自己的家乡周口市商水县创办了第二个分站,广泛宣传,吸纳社员,流转土地。

王灵光创业的启动资金几乎都是借的,很多田间的农活都要亲自上手。一个夏天,整个胳膊、脸、脖子都晒脱了几层皮。但每到收获季节,社员们接二连三报出的亩产量,又让他兴奋不已。

通过先进的科学管理,理论知识付诸于生产实践,再加上合作社同事们认真负责地给社员进行技术指导和生产督促,在2011年6月的麦收季节,合作社的小麦喜得丰收,社员地小麦平均产量1280斤,合作社直营地小麦平均产量达到了1350斤。当他挨家挨户回访社员的时候,听到大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种了一辈子地了,没有打过这么多粮食……”

天然的责任和担当

2011年7月底,在河南农业大学相关领导的协调下,合作社成功入驻河南农业大学与南阳市方城县共建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综合改革试验区”,建立了合作社的第三个科技服务站。

2012年4月,合作社又争取到省“国家产业体系公益性项目”,与河南农大共建高标准试验田。

就这样,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合作社经营管理的土地面积从最初的200亩,发展到现在经营管理土地超过1万6千亩,吸纳社员超过3000户的现代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融农作物种植和销售、高新农业科技推广、农业生产服务为一体;科技服务站也从漯河市郾城区龙城镇的1个,发展到3个;合作社免费的高产技术推广和农业科技服务,已覆盖土地5万多亩,辐射漯河、周口、南阳等4个地区。每年仅统一采购农资这一项,就累计为社员增收150余万元。此外,合作社还投资3万余元,购进了6台玉米单粒播种机和20多台自动化打药机器,供社员们使用,并免费为年迈的老人打药和播种。

与此同时,王灵光的创业队伍也一步步壮大,从刚开始的孤军奋战,发展到现在的27人;创业队伍的平均年龄不到27岁,其中80%的人员都是有志于农村发展的应届大学毕业生。

王灵光说,下阶段,合作社将依托自有耕地、林地和山地,进行土鸡养殖、中草药和蔬菜种植,还将开展玉米初加工等食品加工业的探索。

2011年7月,合作社加入河南省青年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王灵光也于2013年初当选为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与此同时,王灵光还是河南省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协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承担起引领河南全省农村青年创业致富的重任。

怀着对土地的天然情结,怀着作为农民出身的孩子的责任和担当,王灵光坚定地把自己的人生道路走在了农村,做这片生机勃勃大地的创业者。他希望能有更多的大学生为农业、农村的发展挥洒青春。

 

《中华儿女》杂志 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责编:杨媚、权娟)


相关专题
· 中国共青团新闻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