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南海启示录

2014年12月23日04:21    来源:南方日报

原标题:南海启示录

  悄然间,从侨邑到樵山,正在谋划新一轮跨越大发展的江门,正在把取经对象定位在一江之隔的佛山南海。10月22日,蓬江区委有关领导带队到南海区考察学习“三旧”改造和发展都市型产业的经验;12月12日,江门市科技局一行到南海区知识产权局学习调研,参观广东金融高新区股权交易中心,了解股权交易中心的建设及运行情况;近日,江门市发改局赴南海区发改局开展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工作调研,围绕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以及“三单”管理模式等工作进行座谈……

  江门多个职能部门近期密集到南海调研,力度远超以往,令人侧目。作为珠三角先发地区的南海,近年来在区域协同、城市建设、营商环境等各个领域都进行了大胆创新、先行先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正如江门市代市长邓伟根所言,“康梁同脉,禅邑一家;魂系樵山,根在侨邑。”南海样本的示范意义在哪里?在借鉴中创新发展思路,激活江门“创新因子”,值得江门深思。

  去南海学习了什么?

  江门南海,一江之隔;历史人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南海近年来发展颇多亮点,同为珠三角工业重镇,江门向其“取经”在情理之中。就此,南方日报对相关部门进行了回访及梳理媒体报道,发现近几个月,江门市、区各级多个部门纷纷到南海调研、考察,内容涉及城市建设、投资环境、知识产权管理等多个领域,密集程度远超以往。

  镜头1

  蓬江到南海学习城市发展经验

  10月22日,蓬江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赵全,副区长李达成亲自带队,到南海考察学习“三旧”改造和发展都市型产业的经验。

  近年来,蓬江区在经济保持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遭遇了开发强度较大、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等难题。而作为珠三角先发地区的南海,在发展经济期间也同样遭遇了土地资源的瓶颈,但其通过“三旧”改造来盘活集体土地、用村组用地来承载未来产业和城市的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何通过“三旧”改造助力城市发展,正是蓬江区委此行“取经”的内容之一。

  赵全表示,南海发展都市型产业的做法很值得江门借鉴,“我们此行也是带着问题来学习。一是学习政府在‘三旧’改造中要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二是学习怎么跟村和村小组合作,三是要以什么样的都市型产业来支撑‘三旧’改造。”

  在南海,考察团先后参观了广佛智城和瀚天科技城。以占地180亩的瀚天科技城为例,其前身是一个废旧金属交易市场,但如今已改造都市型产业社区,吸引了200多家创新创意产业入驻,实现了“华丽转身”。

  其成功秘诀何在?据了解,瀚天科技城的运作采取街道、村委会、企业三方合作的模式。其中,土地产权属于北约村委会,而桂城街道则成立了国有的广东瀚天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然后政府把土地统一从村委会租过来,投入一部分资金,加上银行融资,把原来旧市场和低矮厂房改造建成现代化的产业大厦,然后由广东瀚天统一进行招商引资和运营。据广东瀚天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2012年广东瀚天产值达40亿元,税收达1.5亿元。“为保证村集体利益,租金每两年以5%的幅度增长;30年后,这片土地连同其上面的物业将无偿归还给村集体。”

  同样,位于南海区大沥镇的广佛智城前身是一大片废旧塑料加工厂,但如今已改造成面积达到80万平方米的全功能城市综合体。事实上,在南海,类似通过“三旧”改造而成的新地标并不罕见。

  “南海区的经验非常契合蓬江区实际。一是旧城更新,产业升级;二是产城融合,互促发展;三是政府主导,三方共赢。”赵全说,相比南海,过去蓬江区虽然在“三旧”改造方面出台了不少扶持政策,但在政府主导方面做得还不够。他表示,接下来蓬江区需要马上制定方案,做好规划,做好政策配套,进一步加强政府在其中的主导作用。他同时还透露,明年蓬江区的政府工作重点会转移到利用村集体物业发展电商、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上来。

  镜头2

  市发改局赴南海开展投资管理体制改革调研

  无独有偶,12月4日,江门市发改局赴南海区发改局开展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工作调研,围绕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以及“三单”管理模式等方面工作进行座谈。

  据了解,近年来南海区大力推行事权下放,创新审批模式,提高审批效率,投资体制改革取得了丰硕成果。以全面下放审批事权为例,南海区发改局坚持“能放则放”的原则,先后向镇(街)下放了4批审批事项,今年又将最后一项区级投资审批事项——房地产项目备案下放给镇(街),实现投资审批事项全部委托下放镇(街)管理。此外,南海区发改局率先贯彻落实《广东省企业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对区管理权限内企业投资项目实行分类管理,取消原核准类项目,形成了以备案为主的管理形式,切实提高审批效率。

  而在推行“三单”管理方面,南海区发改局2012年便牵头编制实施了《佛山市南海区产业导向目录(2012年本)》,明确鼓励、限制和淘汰三类目录,加强对企业投资引导,并在此基础上,联合有关职能部门、各镇(街)以及相关行业协会,先后编制发布了全省首批和第二批“负面清单”,实现企业投资的“非禁即可”。在负面清单之外,南海还同步发布实施“准许清单”和“监管清单”,三份清单一起纳入网络审批和监督系统,由此实现审批标准化、网络化,明确了监管职责权限,进一步压缩了政府部门行政审批自由裁量权。在“三单管理”实施过程中,南海区还加强对鼓励类产业项目的“选商引资”,并开展对限制、淘汰类产业的整治和提升改造,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布局调整,推动经济更加高效率高质量发展。

  把目光投回江门,早在年初,江门市政府便已开展了投资管理体制专题调研,并形成了《江门市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积极探索建立“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而在上月末召开的江门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上,江门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编办主任林贤进在作市政府关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情况报告时透露,江门将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围绕企业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目标,按照“法无禁止即可为”的原则,加快编制出台企业投资“负面清单”,分布列明江门在用地、环境保护、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禁止和限制企业投资经营项目,明晰准入基本条件,强化企业投资指导,并以此为基础,按照“法无授权不可为”的原则和“谁负责审批、谁负责监管”与行业综合监管相结合的原则,编制江门市的“准许清单”和“监管清单”,明确政府部门对企业投资的审批权限和市场准入标准,切实落实后续监管责任和配套措施,系统性、全流程改革企业投资管理,实行事前、事中、事后封闭式“三单”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地提高行政透明度及公共服务质量。

  而此次江门发改局到南海调研所得,将对上述方案的细化、完善形成补充。江门市发改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本次调研,市发改局深入学习借鉴了南海区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为接下来的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打好基础。江门市发改局局长潘创明则透露,目前该局正在加紧研究相关工作,“若有最新动态,一定及时向媒体公布。”

  ■纵深

  与南海比,江门有优势吗?

  答案是肯定的。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在向珠三角先发地区借鉴发展经验时,江门具备哪些优势?

  作为珠三角先发地区,南海在经历了多年的快速发展后,土地开发强度已基本饱和。而对于江门来说,土地资源目前仍有一定的利用空间,关键反而在于能否高效利用。据江门市经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江门市土地总面积约占珠三角地区土地面积的1/4,其中已开发的建设用地比例只有10.8%,仅是先发地区的1/3乃至1/4,发展空间广阔,土地出让价格在珠三角地区也属于较低水平。

  江门市发改局今年9月公布的《广东江门大广海湾经济区产业发展专项规划(2014年—2030年)》则指出,大广海湾作为目前广东已经批准的面积最大的省级重大平台,土地开发强度仅为5%,其中银湖湾未来可连片开发的面积近47平方公里,广海湾可围填海面积达170多平方公里,充裕的土地开发储备可为发展重型临港产业提供广阔空间。事实上,目前大广海湾已经初步集聚了一批特色优势产业,临海装备制造业发展迅速,从摩托车、船舶制造业等为主的传统产业向以轨道交通制造业、清洁能源装备等为主的新兴产业跨越。同时,银洲湖区域已初步形成以南洋船舶为首的修造船产业集群,并仍然保持着继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而日前正式发布的《江门市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工作纲要(2014-2020年)》暨五大行动方案,则意味着江门未来几年在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上有了纲领性文件。12月18日,江门召开全市加快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工作会议,动员全市上下统一思想、集智聚力,实施“东提西进、同城共融”战略,提升江门先进装备制造业规模与质量,到2016年,全市规模以上先进装备制造业产值达到1680亿元,到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先进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超过3300亿元。

  从交通方面来看,江门市是粤西地区交通枢纽,是港澳地区、珠三角核心区通往粤西、广西、海南的必经之路,也是未来连接粤西和珠三角的铁路综合枢纽。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351公里,居广东地级市前列;水路航道达135条,总长1050公里;共6个港口,万吨级泊位2个,另外还有直通港澳的客运码头。包括广佛江珠城际轨道、江顺大桥、深茂铁路、港珠澳大桥等一系列连接珠三角先发地区和港澳的交通工程已经在建或即将建成,都将提升江门交通枢纽地位。

  除土地资源、交通优势外,在五邑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刘志坚看来,江门在营商大环境上仍具备诸多优势,未来势必吸引更多来自珠三角的企业西迁。江门市经信局有关负责人也认为,在省委加快发展东西两翼及珠中江经济圈崛起的大形势下,一方面在江门设有产业转移工业园,享受省产业转移有关政策;另一方面《江门大广海湾经济区发展总体规划》经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江门大广海湾经济区成为省级新区,享受相应的系列扶持政策,拥有广阔发展前景。

  此外,江门是广东省开展职业教育最好的地区之一,技术人才储备、培训体系健全,拥有五邑大学、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江门广播电视大学和广东南方职业学院4所高等院校。劳动力成本较其他珠三角发达城市相比也较低,这对于珠三角先发地区企业近年日益高涨的劳动力成本也具备明显优势。

  东提西进,同城共融

  区域协同或成发展关键

  在发布了《江门市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工作纲要(2014-2020年)》暨五大行动方案后,如何有效利用腹地优势、提高三区四市的区域资源整合度,对于土地总面积约占珠三角地区土地面积1/4的江门而言,无疑是一个需要认真考量的命题。

  事实上,腹地广阔虽然是江门的一大优势,但有效整合绝非易事。对此,代市长邓伟根有着清醒的认识,例如日前其在个人微博上感慨:“看来先天赋予江门人风调雨顺的自然环境,但山脉也天然地以东西将江门分割为两大板块,信息流、资金流、物资流等被挤在狭窄山谷和海边两条有限通道,造成两大板块经济梯度差异明显,东部占70%经济总量。”

  而恰恰正是在区域协同与资源整合上,南海素来“长袖善舞”。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南海依靠“三大产业齐发展,六个轮子一起转”的自由发展模式名扬天下,由此形成的“一镇一品”专业镇经济格局,奠定了南海改革先锋的地位。自2003年以来,南海又启动了“东西板块”、“双轮驱动”两大战略,背后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质,改变了南海改革开放后单一工业化的发展路径。特别是近几年,在没有新增土地的情况下,南海为解决每个区域最迫切的需求,又于2010年启动了“中枢两翼,核心带动”发展新战略,在原有“东西板块”战略的基础上,把南海划分为东、中、西三大功能片区,以三大国家级战略发展平台引领经济发展。

  同为岭南工业重镇,“南海经验”无疑能带给江门更多灵感。事实上,江门已开始在区域整合上有所构想。在此前举行的江门(上海)投洽会上,邓伟根更是首次向公众勾勒“东提西进,同城共融”的宏大概念:东提即融合提质,突破口以江门大道串联三区一市,加快产城融合与民生共享与广佛、港深澳两龙头联接,强中腰推珠西西进;西进即稳进突围,用台开快速为突破推动台开同城,台开恩联手推产城递进,形成内生动力助区域协同。“‘东提西进’有着天然的地缘基础,东部一体与西部协同有着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合力作用。”

  专题统筹 詹雨鑫

  专题撰文 董有逸

(来源:南方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