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职介月老”牵来生活新希望

2014年02月06日01:01    来源:解放日报

原标题:“职介月老”牵来生活新希望

就业指导员戴恒峰。

  蒋迪雯 摄

  本报记者 谈燕

  大年初五,戴恒峰盯着手机半晌,拨通了物业公司的电话,与电话那头的负责人拜好年,便直奔主题:“老方今天来上班了吧?表现还好吧?今后请你多多照顾。”

  戴恒峰提到的老方(化名),是他笔记本上列入“重点名单”的就业困难户,有过“前科”、年纪又大,之前给他介绍过好几次工作,都因种种缘故不了了之。节前,戴恒峰帮老方联系了一个小区保安的岗位,还专程把上岗通知送到老方家里:“有个岗位,也好安心过年啊!”

  今年58岁的戴恒峰,在原来单位关停并转后,“半路出家”做起了社区职业指导员。五年的职介经历,他自觉仍属“新兵”。但潍坊街道劳动服务所所长刘玉斌深知,这五年,戴恒峰面对的都是社区里的就业“硬骨头”。

  “一次,一位‘两劳释放’人员坐在了我的办公桌上,要求解决工作。”眼看着后面还有等待介绍工作的居民,戴恒峰请来同事帮忙接待,自己与这名姓唐的 “两劳释放”人员打起“攻心战”。在交谈中他了解到,此人属无户口、无居住地、无亲可投的“三无”人员,急着找一份工作养活自己。戴恒峰一边忙着与对口老唐的司法社工联系,一边翻查岗位表寻找适合他的工作,为他度身定制就业指导计划。” 下转◆3版(上接第1版)由于老唐特殊情况,戴恒峰找了两家单位都被婉拒。找到第三家公司,他好说歹说,对方总算点头答应提供小区保安的岗位。戴恒峰又随即为老唐办妥手续,让他当月缴纳了社保。

  社区里的就业“困难户”,大多是像老唐这样的“两劳释放”人员、吸毒人员;也有一部分是因病致贫丧失了部分劳动力的困难人员、残疾人群体。戴恒峰笑称自己是“职介月老”,一方面要拼命挖掘社区潜力、寻觅岗位,另一方面要牵好线、搭好桥,让就业困难群体与岗位顺利匹配。

  “有时候好不容易为他们找到工作,他们又突然找上门来说辞职不干了,心里那个急啊!”戴恒峰坦言,“大家都想找好的工作,但也要脚踏实地、认清自己。”当然,对他而言,“不管是第几次推荐,我都要尽最大努力,希望他们能够稳定就业。”

  年前送好岗位,戴恒峰已经计划着年后的首场社区招聘会:“跟用人单位都打过招呼了,请他们报送岗位明细。各居委会的就业援助员也在排摸未就业人群,大家一起努力,帮助更多人上岗。”

  画外音

  在上海的社区,有很多戴恒峰这样的职业指导员、就业援助员。他们产生不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正是因为有他们的付出,才能使一户户陷入窘境的家庭出现转机、实现脱困。

  就业“托底”,说来简单,行则不易。每一户家庭的情况天差地别,每一个用人单位的要求也各不相同。“戴恒峰”们既要贴得近“贫病残”,又要符合用人单位需求,才能稳稳托住民生“底部”。这其中,没有捷径,有的是一遍又一遍的四处奔走、一次又一次的苦口婆心,把政府的政策扶持传递到社区,传递到需要的人群中去。

  我们常用综合竞争力,来对标国际性大都市。在漂亮的经济数据之外,就业数字的好看,也是一个重要标准。而这一民生数据,不仅仅在于引来了多少高端人才,创造了多少顶尖岗位,我们还看重,不同群体都能各得其所,尤其是就业困难群体,同样要有就业的机会、择业的渠道,并且最终稳定就业。可以说,这是宜居、和谐城市的应有之义。

(来源:解放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