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7日05:20 来源:重庆日报
这是二号墓(萧后墓)内的女性骨骸和随葬品(11月16日摄)。
出土的铜铺首通体鎏金,兽面直径26厘米,与唐大明宫遗址出土的铜铺首大小相近。
这是4月14日拍摄的隋炀帝陵墓发掘现场。
这是11月13日拍摄的隋炀帝陵墓发掘内部。本栏图片均由新华社发
扬州一房产项目在建设中发现他与萧后的墓地
据新华社南京11月16日专电 (记者 蒋芳)记者从16日下午在江苏扬州召开的隋炀帝墓考古发掘成果新闻发布会获悉,此前在该市发现的疑似隋炀帝陵经过考古发掘论证,确认为隋炀帝杨广与他心爱的女人萧后最后埋葬之地。墓葬中不仅出土大量随葬品,还发现了两颗男性牙齿和女性人骨遗骸,分别属于隋炀帝本人和萧后。
墓志清楚写着
“隨故煬帝墓誌”
今年3月,在扬州市西湖镇司徒村曹庄一房地产建设项目中发现工地旁边有两座砖室墓,出土了铜制的衔环铺首以及金镶玉腰带,墓志清楚写着“隨故煬帝墓誌”等字样。考古专家推测,该墓志表明墓主为隋炀帝杨广。事实上,此前位于该市邗江区槐泗镇槐二村,已有一处公布为省级文保单位隋炀帝陵,是由清嘉庆年间大学士阮元经考证并出资修复的。上世纪80年代以后,该处经过多次整修,成为扬州著名的旅游景点。
16日上午,国家文物局和中国考古学会在扬州组织召开扬州曹庄隋唐墓葬考古发掘成果论证会,专家一致确认,扬州曹庄隋唐墓葬为隋炀帝墓,是隋炀帝杨广与萧后最后的埋葬之地。
出土文物100余件
其中不乏珍品
除墓志外,墓中还出土了玉器、铜器、陶器、漆器等珍贵文物100余件(套)。其中一套蹀躞金玉带,不仅是目前国内出土的唯一一套最完整的十三环蹀躞带,也是古代带具系统最高等级的实物。墓内两颗牙齿鉴定为50岁左右的男性个体。根据出土的“隨故煬帝墓誌”、十三环蹀躞金玉带、鎏金铜铺首及大量文官俑、武士俑、骑马俑等高规格随葬品,结合文献的记载,确认一号墓主人是隋炀帝杨广。
二号墓为腰鼓形砖室墓,由主墓室、东西耳室、甬道、墓道五部分组成。出土玉器、铜器、铁器、陶瓷器、木漆器等200余件(套)。其中玉器有白玉璋1件,质地莹润;铜器有编钟、编磬、铜灯、铜豆等,成套的编钟16件、编磬20件,是迄今为止国内唯一出土的隋唐时期的编钟编磬实物,填补了中国音乐考古史上的一项空白。墓内保存有部分人骨身体遗骸,经南京大学体质人类学专家鉴定为大约56岁、身高约1.5米的女性遗骸。根据墓葬形制、墓内出土高等级随葬品和对人骨遗骸的鉴定,结合文献记载,判明墓主人是隋炀帝萧后。
据悉,墓葬所在区域至今尚未发现陵园遗迹,考古工作仍在进行中。
细节>>
这位生前好大喜功的帝王
死后30年才与 病死的萧后合葬
记者了解到,这位生前好大喜功的帝王死后主墓室仅有6米多长,8米多宽,仅从规模上看确实十分寒酸。考古专家分析,这种“寒酸感”与其死因和多次迁移有关。毕竟从公元618年被宇文化及缢死后草草下葬,历经多次迁移,直到公元648年才最终与病死的萧后合葬。
据新华社
争议>>
隋炀帝墓“真的”找到了?!
新华社记者 蒋芳
今年春,考古人员在扬州市西湖镇司徒村曹庄中星海上紫郡房地产建设项目中发现两座并不起眼的砖室墓,每座仅二三十平方米。然而,墓中发现的“隨故煬帝墓誌”等字样引起了他们的重视。经过初步考证,考古专家推测,该墓志表明墓主很有可能就是隋炀帝杨广。
在这一爆炸性消息经媒体报道公布之后,扬州市文物局遭受了不小的压力。民间的质疑主要来自于三方面:仅凭一方墓志如何认定这是隋炀帝陵?墓志铭上同时出现隋朝和唐朝的年号,难道是在玩穿越吗?此前不是已经有一个隋炀帝陵了吗,怎么又冒出来一个?
同时,学者中也存在两种意见。怀疑派认为,新隋炀帝陵目前仍存诸多疑点,按照封建制度,隋炀帝墓中不可能有墓志铭,应该为金匮玉册。力挺派则坚称,墓志铭风化严重,可信度极高,不可能造假。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表示,考古发掘如何确定墓主人身份,首要就是看文字资料。目前,采取最新的3D等技术手段,隋炀帝墓志读出的文字是与史料符合的。其次,尽管是唐朝李世民为炀帝和萧后下葬,但仍是按照帝制,随葬品的规制和唐大明宫出土的相似,随葬品等级如此之高也证明墓主人身份尊贵。第三,这次还出土了人骨,包括牙齿和骸骨,其中年龄、性别均与文献记载的情况吻合。
对于意料之外的骸骨,尤其是隋炀帝墓葬中发现的两颗牙齿,专家们表示十分惊喜。
北京大学教授赵辉说:“萧后是一次下葬,杨广是迁葬,长江流域酸性土壤,原先预计保存不会这么好。接下来如何保存专家组也在讨论论证,一定会采用最先进的手段进行保护和研究。”
王巍说:“虽然现在还无法肯定能否成功提取DNA,但无论如何,都不会影响这个墓葬的性质和年代。”既然真墓已无疑义,那么“伪陵”是否将面临着“摘牌”的命运?此次考古发掘领队、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束家平表示,并不会因此全盘否定阮元的考证,而且从文物保护的角度上来看,阮元所考证和修缮的隋炀帝陵也是重要的历史遗存,还会继续予以保护。
(据新华社南京11月16日专电)
(来源:重庆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