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最佳路径

2013年01月20日05:14    来源:甘肃日报

  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最佳路径——武威实施主体生产模式强农富民之凉州篇引题题一题二

  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最佳路径

  什么是主体生产模式?就是2010年初武威市委书记火荣贵提出的“设施农牧业加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武威市凉州区经过三年实践,设施农业发展迈入快车道,总体规模迅速扩大,生产效益稳步提高;特色林果业打破多年来徘徊不前的局面,呈现出强劲、快速的发展势头。设施农牧业和特色林果业已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特色主导产业,是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可行的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最佳路径。

  主体模式快速推进

  规模效益逐步凸显

  2010年以来,凉州区坚定不移推进“设施农牧业加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在发展设施农业的过程中,以高坝、发放、清源等6个设施农业万亩区域化生产基地、30个千亩园区(村)、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为重点,按照“宜菜则菜,宜林则林,宜畜则畜”的产业发展要求,实施 “一村一品”工程,重点抓好区域布局、结构调整、集约化育苗、良种(畜)良法配套、市场营销、效益提升等关键环节,推进设施农业向“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管理集约化、产品优质化、销售品牌化、经营产业化”方向发展。预计2012年底,全区累计建成设施农业25万亩,较2009年增加14万亩。建成规模养殖场(小区)637个,规模养殖户达到3.6万户,规模养殖量达566万头(只)。2012年设施瓜菜年产量达63.8万吨,肉蛋奶总产量10万吨。设施农业实现产值40.94亿元,比2009年增加14.54亿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3643元,增加1664元。

  凉州区 按照“一轴、两带、六线”的发展布局,以金大快速通道为轴线,沿线建成50—100米的黄冠梨产业带。在沿沙区的清源、长城、吴家井等乡镇,大力发展以酿酒葡萄、枸杞等为主的特色经济林,在沿山冷凉灌区的黄羊、新华、西营等乡镇,大力发展以黄冠梨、日光温室红提葡萄等为主的林果产业。以国道G30线、国道312线,凉古、民武、金武、武九公路等六条交通主干线为重点,构建连接东西、贯穿南北的特色林果带。通过采取政府引导,项目带动,政策驱动,利益牵动,科技推动等措施,2010年和2011年两年发展特色林果面积16.01万亩,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2012年,全区特色林果业建设面积达11.06万亩,完成金色大道两侧特色林果长廊60.61公里。目前全区特色林果总面积达27.1万多亩,挂果面积11.74万亩,果品产量达到5.9万吨,果品总产值达2.5亿元。进入盛果期的黄冠梨亩纯收入达到3000元以上、枸杞亩纯收入达8000多元。

  政策扶持奖勤罚懒

  助推主体生产模式

  凉州区通过建立以政府投资投入为引导、社会和农户投入为主体的投入机制,不断完善符合全区实际的优惠扶持政策,采取多种途径和形式吸引各类投资者投资主体生产模式建立,实现了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促进设施农业和特色林果业快速发展。

  完善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设施农业补贴政策,除日光温室按重点治理项目设计正常补贴外,积极争取将拱形温室、养殖暖棚、山水灌区日光温室水窖列入补贴范围,实施重点治理规划以来,共落实补助资金6.9亿元。

  通过创新将重点治理补助资金作为担保资金,以国家巾帼妇女创业贷款为平台,简化贷款手续,给予贴息优惠,扩大贷款额度,2010年贷款金额达到15亿元,凉州区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妇女小额担保贷款样板县区。2012年全区金融机构发放担保贷款11.95亿元,有力地助推了设施农业建设和发展。

  积极推行设施农业政策性保险,降低农户生产风险,努力建设全省设施农业保险示范县。2010年以来参保日光温室、能繁母猪、奶牛理赔金额达1025万元,有力地增强了设施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四是通过整合项目资金,实行苗木统一集中订购,对发展特色林果的农户免费提供优质林果苗木,对连片发展特色林果50亩以上、造林达到合格标准的地块,按照第一年150元/亩、第二年100元/亩、第三年50元/亩的标准,对林果种植户给予补偿。对发展酿酒葡萄的农户,每亩每年补助500元,推动特色林果业快速发展。

  凉州区委、区政府把设施农业、特色林果建设列入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考核内容,形成竞争激励机制。完善奖励考核办法,建立长效考核机制,对完成任务、成绩突出的乡镇、部门给予奖励。对完不成任务的追究责任,予以通报批评。2010—2011年区委、区政府筹资500多万元,对设施农业建设先进乡镇、先进村、农产品营销优秀企业、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营销优秀经纪人、技术服务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奖励。提高村组干部补助标准,工作突出的优秀村干部享受事业干部待遇。进一步健全完善特色林果业建设工作评价和激励机制,将任务落实情况与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相挂钩,对特色林果业建设成绩突出的村干部,采取参加养老保险、公务员招考、享受有关优惠政策等办法予以鼓励,确保全面完成特色林果业建设任务。

  制定完善发展规划

  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为了指导特色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凉州区委、区政府研究出台了设施农业发展规划、设施农业建设指导意见、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特色林果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思路、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设施农业面积由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前的4.69万亩发展到目前的25万亩;养殖暖棚由2125亩发展到14.4万亩。特色林果由2010年的11.09万亩发展到目前的27.1万亩。结合实施城乡融合发展战略,制定了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设施农业、特色林果发展规划和实施意见。2012年在核心区重点打造了9个日光温室标准化示范点、9个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和6个特色林果示范点。

  凉州区加大对规划执行情况的指导监管,严格建棚标准,合理规划建棚区域,确保建棚质量,严禁在“五类”区域(已压减的农田、闲滩空地或无水权的耕地、无供水供电设施的耕地;城市建设规划区及工业园区;高速公路沿线两侧50米之内;高压电网下;基础设施配套困难区域)建棚。合理布局,统筹安排特色林果业和其他产业发展用地,正确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发展的关系,保证特色林果产业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调整优化布局结构

  发挥区域比较优势

  凉州区按照“一片,四线,三沿”重点布局,以整乡整村整组推进和示范园区规划建设为重点,集中连片规模发展,大力实施 “一村一品”工程,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

  凉州区在城郊乡镇重点提高茄果类精细蔬菜标准化生产水平,积极发展观赏性、水果型特色蔬菜和休闲观光农业。大力发展奶牛产业,推进奶业集约化、标准化、优质化生产;在井水灌区乡镇重点发展西瓜、小乳瓜等“一村一品”,积极发展花卉等高附加值作物。以生猪、肉牛为重点,加快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步伐,积极培育品牌;在沿山冷凉灌区大力发展以红提葡萄为主的设施林果,积极发展以双孢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重点发展以肉牛、肉羊为主的设施草畜产业,推行分户繁育、规模育肥。加快绵羊改良步伐,提高肉羊出栏率和养殖效益。在张义山区重点扩大人参果种植规模。目前,已形成张义山区人参果生产区,沿山冷凉灌区经济林生产区,城郊区精细蔬菜生产区,沿沙区瓜果生产区和四坝镇为中心的外向型蔬菜生产区5个特色优势板块。张义镇的人参果、四坝镇的乳黄瓜实现了“一乡一业”规模化发展,发放镇安置村、大柳乡烟房村的西瓜,发放镇新兴村、大柳乡西社村的辣椒,发放镇贾家墩村的茄子,清水乡蚂蝗村、长城乡西湖村的番茄实现了“一村一品”专业化生产。

  创新技术服务机制

  提高产业经济效益

  为全面提升技术服务效果,凉州区结合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深入开展技术人员包万棚活动,推进设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实施提质增效工程。

  凉州区创新建立了“领导+首席专家+专业技术服务组+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五位一体”服务模式,强化技术承包责任制,完善管理考核,积极探索有偿服务方式,推广优质种苗,全方位开展技术服务,加强精细化管理,着力提高农户生产水平。区农技中心、畜牧兽医局、林技服务中心技术骨干、种苗(菌种)公司技术人员及省、市聘请专家等人员组成技术服务组18个,逐乡镇进行巡回技术指导和现场培训,培育了一批种养能手和典型,带动周边农户生产效益的提高。扶持清水百利、武威金帆、羊下坝晨曦等日光温室瓜菜种苗企业,引进推广蔬菜新品种,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种苗质量,跟踪做好技术服务,集约化种苗应用率达20%。

  据调查,凉州区2011—2012年度日光温室亩均纯收入18486元,较2009年增加6270元。农户出栏或饲养1头(只)育肥牛、奶牛、育肥羊、蛋鸡、肉鸡平均盈利1270元、4320元、116元、29.7元、5.4元。发放镇安置村四组农户乔玉海,100米长日光温室种植西瓜,纯收入51400元。广东商人谢逍在武南镇投资建设37座日光温室,发展油桃,单棚产值达4万多元。黄羊镇三河村韩生智,种植枸杞129亩,进入盛果期亩收入达到万元以上。西营镇前兴村刘兴年建成黄冠梨密植果园43.6亩,亩净收入达3000多元,在周边的西营、永丰等乡镇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效应。

  健全完善市场体系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凉州区按照“储藏加工加运输销售”的营销模式,着力建设以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为核心、产品批发市场为基础、连锁超市及便利店为补充的农产品流通网络。围绕主体生产模式建立,建设和改造了一批区域性、专业性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加大项目争取实施力度,加快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和现有农产品批发(农贸)市场的改造升级。扶持发放、祁连、大柳、四坝蔬菜销售公司或协会,规范管理制度,制定产品分级收购标准,推行分级收购,分级包装,优质优价销售模式。引导、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企业投资发展冷链物流,加大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装备技术升级。目前,已建成北关蔬菜批发市场等各类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4个,瓜菜运销企业6家,从事蔬菜收购的经纪人600多人,蔬菜产销合作经济组织81个,年运销蔬菜80万吨以上。成立畜产品营销公司2个、养殖合作经济组织80多个,畜产品运销户180多户,年运销活畜60多万头。已建成农产品恒温储藏库8座,一次性储藏能力达6000多吨。各类林果专业合作社、产业协会等组织入社农户达1519户,按照“企业+基地”的发展模式,建成以威龙、莫高、皇台为主的集生产、加工于一体的酿酒葡萄龙头企业3家,年加工能力达6.5万吨。

  凉州区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培育和创建特色农产品品牌,做好名优产品商标的申报注册工作,加强对已有驰名商标、名牌产品的保护和宣传,有效地提高了全区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截至目前,全区瓜菜产品已认证有机蔬菜2个,绿色食品10个,无公害产地2个;申请注册了“天梯山”“彩龙”“武尔威”“发放”“祁连”等地方名优农产品商标11个。通过省上认定无公害畜产品产地4个,“憨娃牌”冷冻、冷鲜牛羊肉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注册“百草龙”生猪商标1个。注册了“五凉红”红提葡萄、“西凉红”枸杞林果产品品牌。

  马顺龙

(来源:甘肃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