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2月28日15:15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目标,并强调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这为推动“十四五”时期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指明了方向和路径。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2020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44945亿元,比上年增长1.3%,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43%。同时,我国文化产业在发展中也面临一些问题,主要有:文化企业融资困难,支持企业发展的激励手段不足;文化领域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亟待完善;文化产业高端复合型人才严重缺失,人才培养的方法落后、经验不足,等等。
为此,建议:
1.支持企业落地和产业并重,完善对于旗舰型文化企业的金融支持机制。深入了解目前创业企业和小微企业发展的难点痛点,制定提升创业企业孵化成长环境的系统性方案;借助国家文化大数据工程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研究制定旗舰型企业培育计划和措施;用好用足各类政府产业基金,在建设数字经济、物联网、区块链、量子科技等全球高地的目标基础上,利用现行科研力量集中的优势,进一步提升各类政府产业基金的专业水平和针对性,使之成为更有力量的地区产业发展引导者。
2.加大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带动创新环境和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确立知识产权“严保护”的政策导向,健全“大保护”的工作体系,打通“快保护”的工作链条,构建“同保护”的国际格局,切实保障知识产权所有者应有的权利;加大执法力度,杜绝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塑造尊重知识产权的良好社会氛围;加强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建立从实验研究到生产的全过程科技创新融资模式,促进知识产权成果资本化、产业化;加强新兴文化领域立法和执法工作,在强化打击力度、加强社会监督共治、优化协作衔接机制及加强互联网法院建设等方面作出调整,有效遏制侵权易发多发现象。
3.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加大理论研究与实用技能人才培养。文化产业研究涉及学科众多,但学术语言和学术范式差异较大,应尽快促成文艺、影视、新闻、经济等相关学科的一级学会下设文化产业领域的二级分会,建立跨学科学术团体的联席会议制度,建构更密切、更广泛、更深厚的学术共同体对话机制;进一步提升学科的建制化水平,大力压缩专科、本科阶段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模,加大文化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增加文化与各相关产业等社会组织机构的联系,引导其专业建设向具体细分行业的实际工作岗位倾斜;秉承文化创新与艺术加值的核心理念,践行创意与管理并重,培养出适应快速更迭的新兴文化产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加大非遗传承人、文物修复、古建、文化创意等文化产业技能型人才培养。
4.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以新基建和新场景建设为契机,带动传统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尤其是加强文化创作、生产、传播和消费等环节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实现基于数据智能的自适配生产、智能创作、发布、价值评估与版权交易、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激发科技创新对于文化创新的牵引和托底作用,推动实施文化产业领域基建补短板,促进传统文化产业尤其是传统媒体在技术、渠道、内容、互动方面实现融合发展和数字化转型;发展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文化产业,完善产学研用融合机制,构建文化产业资源交易市场,将区块链、5G、人工智能技术嵌入到文化产业研发设计、生产、传播和消费的全流程。
相关专题 |
· 2022年全国两会各民主党派提案选登 · 教育 · 文化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