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期刊选粹>>湘潮

刘少奇和王光美的爱情生活 (4)

姜艳辉
2009年05月08日16:27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无尽思念  寄情桑梓

  1980年2月29日,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为刘少奇同志平反的决议》,庄严宣告“刘少奇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1980年5月13日,王光美偕儿女们乘专机飞抵河南郑州,迎接刘少奇骨灰。当王光美一行走进刘少奇逝世的那间屋子时,王光美一眼就认出了床上的一对橡胶枕头,她把枕头紧紧贴在胸前,任随悲伤的泪水滴在那洁白的枕套上……她动情地向在场的同志说:“这对枕头是我陪少奇同志访问东南亚时,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送给我们的,我们在北京家中,一直使用着。”

  5月19日,王光美和子女亲属们遵照刘少奇的遗嘱,将刘少奇骨灰撒向大海。儿子刘源打开骨灰盒,王光美最后一次亲偎着骨灰袋。在悲痛的哀乐声中,她轻轻地打开袋子,捧着一把至亲至爱的亲人的骨灰,缓缓的撒向大海。这时王光美不禁失声痛哭……

  刘少奇永远地离王光美而去了,留给王光美的则是无尽的思念。她把自己为刘少奇拍摄的一张夜间工作的照片放大,挂在家中。她说:“这样我就仿佛感觉他就在我的身边,还在不停地工作。”

  刘少奇的家乡在湖南省宁乡县花明楼,1961年王光美曾经陪同刘少奇回到湖南家乡作了44天蹲点调查,于是王光美把对丈夫的思念寄托在了这方热土上。

  1983年刘少奇诞辰85周年之际,王光美偕儿女们回到宁乡花明楼,此行她主要是为了捐献刘少奇文物给准备筹建的刘少奇纪念馆。她和县、区、乡干部座谈,亲切地看望刘少奇的亲属,她说:“少奇的亲属一定要按少奇生前的要求办,遵纪守法,自食其力,严格要求自己。”

  1988年刘少奇诞辰90周年、刘少奇铜像落成、刘少奇纪念馆开馆,三喜临门,王光美再次偕儿女回宁乡。看到高高矗立的刘少奇铜像,王光美的眼睛湿润了,睹物思人,触景生情,王光美怎能不感慨万千?

  1993年刘少奇诞辰95周年之际,王光美第三次携子女回家乡,参加刘少奇经济思想研讨会,探望家乡的父老乡亲。她说:“我以激动的心情与同志们、朋友们相聚,共同怀念少奇同志。大家的热情使我感到少奇一生的言行,深为广大干部和群众理解。这儿是少奇诞生、度过青少年时代的地方,他生前热爱着家乡,他也为家乡人民所热爱。在这儿,以纪念会和学术讨论会的形式怀念少奇同志,是很好的办法。”

  1997年王光美回家乡参加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刘少奇》开机仪式。此行,她还专门认真听取了纪念刘少奇诞辰100周年筹备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当她听到省、市、县为花明楼的乡亲办了很多实事时,高兴地说:“这很好!为人民群众办实事,是少奇生前一贯的作风,在纪念他诞生100周年的时候,为他的家乡人民多办一些实事,这是对他最好的纪念,他一定会很高兴。”

  2003年刘少奇诞辰105周年之际,王光美第六次回家乡,留下了依依难舍的亲情和乡情。

  王光美几次回乡,几乎每次都会来到婆婆长眠的坟前,献上一束青翠的松枝,恭恭敬敬地向婆婆三鞠躬。她总是说:“我回花明楼,应该来祭拜婆婆,因为少奇很孝敬他的妈妈。”是啊,王光美对丈夫的深情当然饱含了对婆婆的尊敬和怀念!

  刘少奇和王光美的结合克服了地位的悬殊、跨越了年龄的鸿沟;他们的感情历经峥嵘岁月,走过风雨路程,却更加坚定和忠诚;他们的婚姻没有太多浪漫柔情却有许多实在、体贴和温馨;他们的心灵和思想已高度契合和交融。

  透过这些点点滴滴,我们走进了刘少奇和王光美朴实无华、真实动人的情感世界,我们领略了他们因为坚贞不渝而凸显得更加崇高和伟大的爱情。
【1】 【2】 【3】 【4】 

  
(责编:王新玲)


相关专题
· 新闻分页库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