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期刊选粹>>党史纵览

红色经典《闪闪的红星》诞生记 (2)

袁成亮 (江苏)
2007年12月07日10:22   来源:zzzzzz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三

  剧本定稿了,演员也都到位了,随之而来的就是如何演怎么拍了。作为一部儿童片,孩子们的表演是至关重要的。为了拍好潘冬子,祝新运学会了劈柴、担柴、扛枪。那时,一切都是真刀真枪干,不像现在用道具来代替。为了找到劈柴的感觉,小新运在山上一干就是一上午,手都磨起了血泡;担柴上下山时,前面一堆,后面一堆,压得他摇摇晃晃,晚上睡觉都觉得肩膀疼。但他一声不吭,硬是挺过来了。在体验生活时,小新运最喜欢的还是背枪。人还没枪高的小新运背上枪在老师指导下抬头挺腰,还真神气呢。当时,拍摄条件很艰苦,有时组里改善伙食,大人们故意在他碗里多放几块肉,他也舍不得吃留下来。李俊问他为什么不吃,他捧着碗认真地说:“李伯伯,你不知道,我家里经济不算好,这点肉带回家给爸爸妈妈吃。”没想到小小孩子还挺有孝心,大家对他更加疼爱了。

  拍儿童片,最大的难处就是如何使小演员入戏。刚开始拍那阵子,师玮一有空就给祝新运讲故事,但活泼好动的潘冬子总是入不了戏。在拍冬子妈为掩护群众撤退,被胡汉三率领的白狗子还乡团活活烧死在草房子一场戏时,导演要求潘冬子眼望熊熊烈火,强忍悲痛,流着眼泪阻止试图冲回去救妈妈的老乡们。师玮启发小新运说:“你想想,爹走了,妈死了,你剩下一个人可怎么办啊?以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啊……”说到伤心处,师玮自己也入了戏,竟呜呜地哭了起来。而小新运却觉得好玩,扑哧地笑出声来,弄得导演们大为恼火,李俊铁着脸狠狠地训了他一通。从此,小新运拍戏不再走神了,戏也越拍越好,当戏演到冬子妈坐在床头一边打草鞋,一边给冬子讲父亲的故事,并唱起了《映山红》时,冬子眼泪不知不觉就流了出来,且不温不火,恰到好处,原本给他准备的眼药水也没派上用场,导演大为高兴。

  《闪闪的红星》中有一段潘冬子揍胡汉三的戏。根据剧情发展,潘冬子不但要骑在胡汉三身上揍他,而且还要“狠狠地”咬他一口。拍摄时,导演告诉小新运说:这场戏表现一定要真实。那要真是给咬坏了怎么办?祝新运开始还真有些担心,试拍时他就将嘴放到“胡汉三”手上稍微意思了一下。不曾想,等到真拍时,他一进入角色,还真的下了狠嘴,一下子将“胡汉三”咬得哇哇大叫。乐得不知情的导演大声叫“演得真极了”!事后“胡汉三”对大家揭发道:“亏他是咬一口,如果再来第二口,第三口,我就受不了啦!”大家听了一阵大笑。

  祝新运的表演可圈可点,老演员刘江所饰演胡汉三给大家的印象也很深刻,在众演员中他对角色的把握最为独到。在影片中,他对胡汉三形象设计是:面容和善,内藏杀机,甚至睡觉也在想把共产党斩尽杀绝。其中,胡汉三在茂源米店喝酒那场戏最显他的功力。这场饭局将要结束时,胡汉三对沈老板感叹道:“共产党讲的是全民皆兵,对小伙计也不可疏忽大意。”并接着说出一句影片中的经典台词:“家贼难防啊!”

  四

  由于受到当时形势的影响,《闪闪的红星》这部电影从领导到编剧到演员都一股劲儿拔高潘冬子,使剧中有些情节脱离了生活。尽管如此,《闪闪的红星》还是给看惯了样板戏的人们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感觉。

  与同时期一些故事片相比,《闪闪的红星》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它的真实和细腻。剧中的主人公在生活中有原型,剧中的情节也来自生活。除了那个凭军帽找父亲的真人真事外,还有潘冬子将盐巴化成盐水洒在棉衣上,骗过白匪军过了关卡,带给了山上的红军这个情节也是取材于当年苏区老百姓与敌斗争的真实故事。抗战时胶东有个17岁入党的女青年,入党的第二天就被捕,被敌人活活地烧死了,这个党员在小说中成了冬子妈的原型。这些真实的故事使得《闪闪的红星》带有一种浓厚的传记色彩,令人倍感亲切。除此之外,《闪闪的红星》在细节描写上也是可圈可点。影片中关于潘冬子等父亲有这样两个场景:一天,潘冬子问妈妈:“妈妈,爸爸随大部队出发了,什么时候回来呀﹖”妈妈望了望儿子,说:“孩子,当杜鹃花开满山头时,你爸就回来了。”第二年,当杜鹃花开满山头时,潘冬子在小山村外没有等到爸爸,于是又跑去问妈妈,妈妈望着远方,默默无语,大颗泪珠从脸上滚落下来……类似这样细腻的场景在影片中还有很多,大大增强了影片的感染力。

  另外,《闪闪的红星》的主体内容是由一种舒缓轻快的调子来展现的,大量的风景镜头,带出了满山青竹,遍野映山红,小小竹排游江上,声声鸟鸣乱山林……清新优美的景色给观众以美的享受,这也是《闪闪的红星》中最为出彩的地方之一。其中,给观众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宋大爹与潘冬子乘竹筏顺江而下的那段美景:清澈的江水、时而疾进时而缓行的竹排、两岸的巍巍青山、翱翔高空的雄鹰,组成了一幅天人合一的生动场景。这段场景是摄制组于1974年4月初在江西天湖外景地拍摄的。这一段在剧本里只不过是个过场戏,剧本里只有一句话:“一只竹排顺江而下”。但天湖外景地优美的景色却使陈亚丁觉得这句话中大有文章可做。他对剧组说:“这段笔墨不太多,可否设计一个像杨子荣打虎上山那样的场面?”早已陶醉在美景中的摄影师自然也是乐不可支,便从各个角度、各种景别,拍摄了冬子蹲坐船头,宋大爹持长竿稳站在船尾,两岸青山随着竹排走的优美镜头,与这组镜头相配的还有那首令人难忘的歌。

  “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雄鹰展翅飞,哪怕风雨骤……”《闪闪的红星》不仅景色好,歌也很抒情优美。其实,李俊原来为影片所写的歌词是这样的:“小小竹排顺江游,两岸青山身后留,今日悄悄去,明日满江红。” 但是,大家觉得歌词中有些地方,尤其是“满江红”一句对于戏中小主人公潘冬子来说“太过了”,便你一言,我一语地在原有歌词上来了个“集体创作”,《红星照我去战斗》就这样在众人的智慧中诞生了。

  歌曲创作完成后,导演又找到了部队歌唱家李双江。当时33岁的李双江并不出名,有人对他支招说:“双江啊,你可找到机会了,这下你要好好把歌唱家的感觉找到。”李双江起初也是这么做的,但却总是不成功。数十年后,在谈及当时情形时,他不无感慨地说:“(开始时)我想要表现歌唱家的情感还不容易吗?其实那种想法是错误的,结果找了半天也没找到。后来,我就把自己放在潘冬子的位置上,而不是什么歌唱家的位置上,调动一切手段去表现潘冬子的情感、潘冬子的智慧。结果一下子就成功了。这件事情对我启发很大,我感到要唱好歌,就要千方百计的调动一切手段一切办法去表现各种的人物的情感,而不是去表现自己,这样你才可能获得成功。”

  1974年9月,经过剧组全体人员的努力,《闪闪的红星》终于拍完了最后一个镜头。不过,在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对于这部迥异于样板戏的故事片,大家的心情却并不轻松。在片子送审的日子里,陈亚丁更是有些诚惶诚恐地等待着北京的“审判”。

  五

  《闪闪的红星》被送到国务院文化组后,文化组领导吴德、于会泳、谢铁骊、李德伦等人看了直拍手叫好,分管电影的刘庆棠更是乐不可支,竟然未经中央领导审查,即将影片定为向国庆25周年献礼的重点片,并向江青报喜。

  可有人向江青“告密”说:《闪闪红星》这部戏是为许世友写的,潘冬子原型就是许世友儿子许光。江青闻言大惊,忙令张春桥调查此事。1975年夏天,几个穿灰色样板服的人把小说作者李心田叫到济南南郊宾馆,表情严肃地让他谈谈《闪闪的红星》创作经过,还问他对许世友的印象如何?李心田说:“毛主席说过‘许世友是员战将,陈毅打仗,南靠粟裕,北靠许世友’。”李心田引用毛泽东的话,来人也不好说什么,便跟随李心田到他家里取走了这本小说的创作手记。后来,李心田才知道,这是江青搞的鬼把戏。那几个穿“样板服”的人,是拿着张春桥办公室的信来的。他们听了李心田的介绍,看了他的创作手记,又找了鲍先志的儿子鲍声苏,知道了小说创作并非为许世友“歌功颂德”后,方才罢手。《闪闪的红星》因此“逃过一劫”。

  1974年10月,《闪闪的红星》在北京菜市口电影院举行首映时,由于前来观看的观众实在太多,组织者怕出事,不得不宣布改期放映。首映后,各地随之掀起了一股“红星热”,电影拷贝仅北京一地就售出9个。《闪闪的红星》也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而获儿童片大奖,潘冬子更是成为孩子们心目中的偶像,像潘冬子那样坚强,做潘冬子那样的中国少年成为那个特殊年代孩子们的理想。

  如今,虽然时代不同了,但《闪闪的红星》非但没有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各种版本的《闪闪的红星》还在各种舞台上竞相辉映,尤其是由著名的舞蹈演员黄豆豆主演的舞剧《闪闪的红星》还获得全国大奖。中宣部也将《闪闪的红星》列为“百部爱国影片”,成为教育年轻一代的经典教材。
【1】 【2】 

  
(责编:王新玲)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