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期刊选粹>>党史纵览
蔡元培与中国共产党 (2)
张家康
2006年11月21日08:44 【字号 】【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过 节

  蔡元培是个著名的民主主义者,在寻求救国的方式时,选择的是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的道路。当其理想破灭时,也知道是军阀专制、政治腐败所致。然而,他却不能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走的依然是一条改良主义道路。1922年5月,他领衔发表《我们的政治主张》,提出“好人政府”的改良设想。“好人政府”的设想落空后,又提出辞职的要求,并发表《关于不合作宣言》,认为:“我国近年来许多纠纷的事情,都是由不知退的小人酿成的。”他甚至天真地认为,如果好人都退出政府,那么,这个腐败政府也就自然倒台。

  中国共产党不同意他的改良主义思想,陈独秀在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上发表文章说:“蔡校长为恶浊政治的空气所逼,愤而辞职,且正式发表宣言,历数政府国会之糊涂、堕落、无人格,他这种高尚洁己的品行,我们当然要承认他比一班仍在北京‘供职的小人和庸才’高明得万倍。”但是,作为“贤者”的蔡元培恰恰有着“消极”和“非民众”的“两个观念的缺点”。文章认为对待恶浊政治的态度,“必须彻头彻尾采取积极苦战恶斗方法”,必须发动“全国有良心、有能力的士、农、工商大民众”。而“好人政府”和“不合作主义”却“走到了退避怯懦的路上去,不啻为恶浊政治延长生命”。

  中国共产党的警示和老友的劝告,并没能使蔡元培觉醒过来,他还是深信不合作主义。1923年10月10日,他在比利时沙洛埃劳工大学讲演时说:“现在世界最大的问题,是劳工与资本的交涉。在俄国已经执行最激烈的办法,为各国所恐怖。也有疑中国的鲍尔希维克化的,但中国决用不着这种过虑。”“决用不着马克思的阶级战争主义,绝没有赤化的疑虑。”

  不到两年,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爆发,他竟在致北京大学的电文中说:“间闻过激,颇滋疑虑。请纯用不合作主义促对方反省。……言论上务以平等、公道为标帜,避去偏激名词。”显然,他对五卅惨案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磅礴于全国的反帝爱国运动,心中多有疑虑,感情上也难以认同。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后,陈独秀和李大钊便同孙中山等商谈国共合作问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孙中山执意要实行党内合作,即共产党人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虽然,第一次国共合作取得了北伐革命的伟大胜利,但是,两个性质迥然不同的政党,在实行党内合作的实际操作过程中,确实遇到了一些技术性的问题。陈独秀对这种与国民党“捆绑成夫妻”的做法,一直持怀疑的态度。他在与张国焘的一次谈话中,甚至以推己及人的态度说:“中共如果遵照国民党的意见,取消在国民党内的党团组织,这无疑是将我们的组织溶化在国民党内,没有独立性了,这是我们做不到的事。但要国民党默认中共在国民党内有党团存在,也是做不到的。”他甚至感慨地说:“如果我是国民党人,也要反对中共这种党团组织的办法。”

  国民党内的一些人,对共产党这个富有朝气的政党历有成见,总想将共产党溶化在自己的组织中,吴稚晖便是最为典型的一个。1927年3月6日晚,吴稚晖和陈独秀相会,吴问陈,中国实行共产主义须若干年?这位率直的中共领袖竟不假思索地说,尚需20年。于是,吴稚晖便以此造舆论说,共产党要在20年内消灭国民党,以求得蔡元培等国民党元老,对其清党反共提案的支持。3月21日,邵元冲告诉蔡元培,蒋介石已决心与共产党分离。

  半个月后,蒋介石在上海相约邵元冲、吴稚晖、李石曾、蔡元培、张静江等,讨论与共产党分裂的实施办法。中国共产党已察觉到国共分裂的暗流。陈独秀为防止老友卷入这一历史是非的漩涡之中,曾约蔡元培相会于亚东图书馆。临别时,陈独秀诚恳相告:“防止党内的‘左’倾,防止党外的右倾”。显然,“党外的右倾”,指的便是萌芽中的清党反共的倾向。

  遗憾的是,蔡元培没有听从老友的忠告,而是身不由己地往邪路上滑行。1927年4月2日,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在上海举行会议,吴稚晖、张静江、李石曾、蔡元培、古应芬等出席,由蔡元培主持会议。吴稚晖提出《请办覆党卖国之共产派党员案》,这个议案指出:“公推蔡元培为主席,由吴敬恒提出共产党联结容纳于国民党之共产党员,同有谋叛证据一案。……姑将所开各人及各地共产党首要危险分子,经党部举发者,就近知照公安局或军警暂时分别看管监视,免致活动,致酿成不及阻止之叛乱行为。”蒋介石正是利用这一议案,于10日后,发起充满血腥气的弥漫上海滩的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终于破裂,一大批共产党员和进步分子丧身在枪弹刀棍之下。

  在人们印象中,蔡元培乃一至善贤者,国人的历史陈述中对其难有清党反共的心理预期。然而,无情的事实是,他作为一位国民党元老,从维护国民党一党一派的狭隘利益出发,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运动已呈勃然气势时,他已是心有余悸,再加上吴稚晖等人的蛊惑、怂恿,他终于招架不住了。况且,他对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也是一直持怀疑和排斥态度的。

  1934年1月9日,蔡元培读到香港《平民日报》的一篇文章,文章在谈到清党运动时,着意为他解脱,而将责任全诿于吴稚晖。他阅后在报上批语曰,此文“于我多恕词,而于稚晖多责备”。柳亚子是他的学生,师生情谊亲密,在《纪念蔡孑民先生》一文中,对这段“过节”毫不回避,文章说:

  蔡先生一生和平敦厚,蔼然使人如坐春风,但在民国十六年上半年,却动了一些火气,参加清党运动。

  当然,他的清党分共的本意,无非是两党分家。他还试图以“法治”的方式清党分共,全然没有料到蒋介石会大开杀戒,酿成惨祸。他是一个忠厚长者,决不忍戕害和杀戮青年。可是,眼前所见的桩桩血案,已是惨不忍睹。他唯一能做的是尽其所能,保护青年。“四一二”清党开始,有人向他告密说,国民党上海市党部执行委员朱宜权是共产党员,他立即派亲信通知朱宜权离开上海。这样,朱宜权才免遭毒手。

  国民党清党后,各省都成立了清党委员会,蔡元培是浙江省清党委员会委员。浙江的清党一开始便十分严厉,凡涉嫌者,抓到便杀。4月16日晚,仅从陆军监狱提出的20多人,便在片刻间被杀尽。蔡元培对此惶惶不安,第二天,便将专司此事的人找来,很严肃地说:

  我们万不能随便杀人!昨天那样办,太草率,太不好了。此后必须审慎!抓人,必须事先调查清楚,始可逮捕;定罪,必须审问清楚,证据明白,才可判决;杀人,必须其人罪大恶极,经会议决定,始可执行。青年误入歧途的很多,必须使人有个反省的机会才好。

  他毕竟是个重“法治”的人,一向主张保障人权,当然反对“随便杀人”。正是受他的影响,浙江成立了特别法庭和反省院,以防止乱捕滥杀。

(《党史纵览》授权人民网独家发布,请勿转载)

【1】 【2】 【3】 

   
 
来源:zzzzzz (责编:蒋荣华)

 相关新闻
· 李克农延安组建枣园文工团 (2) [2006-11-17 09:26:20.618833]
· 革命伴侣 模范夫妻 [2006-11-03 08:11:53.279129]
· 参加过长征的安徽籍将领名录 [2006-11-07 08:52:07.729375]
· 李克农延安组建枣园文工团 [2006-11-17 09:23:07.116919]
· 李克农延安组建枣园文工团 (3) [2006-11-17 09:26:20.914726]
· 李克农延安组建枣园文工团 (4) [2006-11-17 09:26:21.135375]
· 长征路上的洪学智 [2006-11-06 10:00:53.264016]
· 参加过长征的安徽籍将领名录 (2) [2006-11-07 08:55:34.872537]
· 贺龙题写的锦幛 [2006-11-08 09:01:43.347145]
· 长征路上的《红星》报 [2006-11-14 08:29:37.243808]
[打印正文]  [给编辑写信]  [E-mail推荐]
留 言 区
请注意: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人民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人民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人民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或人民日报网络中心反映。
我要留言:
用户名:
密  码:
        到强国社区注册
     
 

镜像:日本  教育网  科技网
E_mail:cpc@peopledaily.com.cn 新闻线索:cpc@peopledaily.com.cn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招聘英才 | 帮助中心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联系我们 | ENGLISH 
京ICP证000006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65)| 京朝工商广字第0394号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06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