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期刊选粹>>中共党史研究

西安事变中张学良释放蒋介石问题再探讨 (2)

占善钦
2007年02月07日08:19   来源:zzzzzz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综合蒋介石的日记、宋子文的日记、相关材料的佐证及推导,周恩来对于12月25日释放蒋介石是知情并同意的,还提供了关键性帮助。那为什么有关周恩来的重要著作都对此有所回避?

  其实,早在西安事变期间,对于中共与西安事变关系的问题,中共就很注意把握宣传分寸。西安事变的第二天,即1936年12月13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对西安事变问题发言,指出:“中共中央暂不发表宣言,但在实际行动上应积极去做”,“为了争取群众,我们对西安事变不轻易发言”。12月20日,毛泽东甚至致电在西安的周恩来,要周恩来在谈判时“站在完全第三者的立场说话”,而不是偏向包括张学良、杨虎城在内的任何一方。而且,为争取全国更多的支持,中共决定把与东北军、西北军联合的抗日联军组织、西北抗日军事政治委员会、联合宣言等“对全国宣布一事,稍为迟缓一下”,后来实际上也没有宣布。到1937年1月7日,中共中央对西安事变宣传方针问题,专门发出指示:“西安事变系国民党南京政府的内部问题,本党绝未参与”,“蒋之释放,张之赴京,以及南京政府对此案之处理,本党也认为是南京内部的问题”。1937年3月,毛泽东还特别向美国作家史沫特莱澄清:“当西安事变中,日本军阀方面,宁、沪、平、津一部分中国人方面,都说西安事变是共产党的阴谋。这种说法完全不合事实。”

  即使在1949年执掌大陆政权之后,中共对于西安事变的宣传仍是很慎重,因为“对张学良的功勋,我党不会忘,中央对西安事变的宣传持慎重,起到暗中保护张学良的作用”。1986年3月,中央宣传部还特别发出《关于慎重发表有关西安事变材料的通知》,指出:“发表有关西安事变的材料应该非常慎重,要考虑政治后果,要有利于同志间的团结,有利于促进祖国早日统一,有利于张学良将军的安全。对于有争议的人和事,一般暂不涉及;对于涉及重要机密的史料,一定要严格注意内外有别,严防授人口实,授敌以柄”。

  可见,为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张学良的安全等,中共长期以来对西安事变的宣传有所保留。出于这样的考虑,没有论述周恩来在12月25日释放蒋介石一事中的作用,是完全有可能的。因为回避周恩来的作用,就可以突出张学良,有利于张学良的安全;同时还可以维持蒋介石“体面”地回到南京,突出西安事变是国民党的内部问题。

  值得探讨的是,有关周恩来的重要著作不仅没有论述周恩来在12月25日释放蒋介石一事中的作用,而且还与此有矛盾之处。这就是周恩来在蒋介石走后给中共中央的电报,其中表示反对蒋介石当天走。

  早在1936年12月21日,中共中央就释放蒋介石的条件问题,曾致电周恩来,提出:“争取蒋介石、陈诚等与之开诚谈判,在下列基础上成立和平。第一,南京政府中增加几个抗日运动之领袖人物,排除亲日派,实行初步改组。第二,取消何应钦等之权力,停止讨伐,讨伐军退出陕甘,承认西安之抗日军。第三,保障民主权利。第四,停止‘剿共’政策并与红军联合抗日。第五,与同情中国抗日运动之国家建立合作关系。第六,在上述条件有相当保证时,恢复蒋介石之自由,并在上述条件下赞助中国统一,一致对日。”按照中共中央提出的条件,周恩来与宋子文等进行谈判,12月23日就致电中共中央:“是否可放蒋回京,我认为是可以的。张、杨都急望此事速成”。可见,周恩来个人是同意在这些条件下释放蒋介石的。12月24日,中共中央再次就释放蒋介石的条件问题,致电周恩来,提出:“在下列先决条件下恢复蒋自由:一、全部中央军分向河南、绥远二省撤退。二、南京宣布国内和平以民更始不咎一切,既望并召开救国会议之命令,蒋亦发表同样宣言,此条即取消讨伐令,承认张、杨与我们地位。三、部分的释放国犯与共产党”,还特别说明:“依目前情势,没有这些条件而释放蒋是危险的,张、杨即使战败,挟蒋在手还有文章做”。

  12月25日上午,周恩来和蒋介石进行会谈,依据前文的蒋介石和宋子文的日记,提出的条件是“以后不剿共”、“(一)停止剿共;(二)容共抗日;(三)允许派遣代表前往南京向委员长解释”。这和中共中央在12月21日电报中提出的条件是一致的,主要内容都是停止“剿共”、联合抗日。但是,周恩来在会谈后向宋子文提出的几项事情,包括蒋介石发表通电、保证人民言论自由、逐步释放政治犯等,内容是和中央在12月24日电报中提出的“蒋亦发表同样宣言”、“以民更始不咎一切”、“部分的释放国犯与共产党”等都是一致的,而且都涉及了国民党军队撤军的问题。这也从侧面证实了宋子文日记的可信度。

  但是,在蒋介石走后,周恩来致电中央:“我们只认为在走前还须有一政治文件表示,并不同意蒋今天走、张去。但通知未到张已亲送蒋、宋、宋飞往洛阳”,电报时间为“二十五日十五时”。但颇为费解的是,《周恩来传》则明确认为:“十二月二十五日下午三点多钟”张学良送蒋介石到机场,飞机起飞“已是下午四时了”。可见,这封电报的时间是在张学良释放蒋介石的时间之前,很不合逻辑。当然,其中具体内情到底如何,还值得进一步研究,依据目前材料还不能妄下结论。

  值得一提的是,中共领导人事后对张学良在12月25日释放蒋介石都是认可的。12月25日当天,周恩来在给中央的电报中就认为:“故蒋走张去虽有缺憾,但大体是转好的”。毛泽东也在当天的一封电报中就指出:“昨晚电恩来,待先决条件履行及局势发展到蒋出后不再动摇才释放。但他们今日已经释放蒋介石,宋子文、张学良、宋美龄今日同机飞洛。依情势看,放蒋是有利的,是否达成有利,当待证实后告。”12月27日,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还在给刘少奇的电报中指出:“因形势急迫,没有待到履行停战撤兵之先决条件即于二十五日下午释放蒋介石,张学良送之至洛阳。蒋抵洛后当夜已下令撤兵。”1956年,周恩来还指出:“捉蒋以后再杀是困难的,因为那时就全中国的局势说,杀蒋不如放蒋有利,至于早放晚放关系不大,晚放也可能出别的枝节。”

  更饶有趣味的是,12月26日,蒋介石从洛阳回到南京,发表了《对张杨的训词》,诬称西安事变的发生是因“反动派煽惑”和自己防范不周,而其解决是因张、杨在自己的“感召”下“勇于改过”。对此,毛泽东于12月28日发表《关于蒋介石声明的声明》加以驳斥,公布了蒋介石在西安答应实行的六项条件,指出蒋是“因接受西安条件而恢复自由了”,并特别指出:“蒋氏应当记忆,他之所以能够安然离开西安,除西安事变的领导者张杨二将军之外,共产党的调停,实与有力。”言下之意,己不辩自明。

  

  依据前文所述,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以下几个观点。

  第一,张学良在1936年12月25日释放蒋介石并不是临时的决定。有很多论著认为张学良12月25日是临时决定而匆忙释放蒋介石的。实际上,至少在12月24日晚,张学良就和宋子文筹划要在12月25日送走蒋介石,还制订出一个单独行动的计划。12月25日上午,宋子文在谈判成功后提出当天要让蒋介石走,得到周恩来的同意和帮助,张学良于当天下午释放了蒋介石。

  第二,12月25日蒋介石被释放,是建立在当天上午国共谈判成功的基础上,周恩来对此也是知情并同意的,还提供了关键性帮助。12月25日上午,周恩来面见了蒋介石,双方达成停止内战、合作抗日的共识,谈判取得了成功。由此,宋子文提出当天要走并请周恩来提供帮助,周恩来说服了原来不同意马上释放蒋介石的杨虎城,蒋介石得以顺利离开。周恩来在释放蒋介石一事中的作用,由于中共对西安事变的宣传方针,而长期以来没有被披露于众。

  第三,周恩来对张学良12月25日释放蒋介石是知情的,但对他亲送蒋介石是不知情的。在张学良释放蒋介石之前,周恩来就劝过张学良不要亲送蒋介石,但12月25日下午,张学良瞒着周恩来亲送了蒋介石。周恩来得知后,立即赶往机场想再次劝阻,但为时已晚。可见,12月25日张学良释放蒋介石,不是张学良的个人行为,而是至少包括周恩来在内的集体行为;而张学良亲送蒋介石则是张学良的个人行为。因此,很有必要注意这两者的区分,而有不少论著对此有所混淆。

  第四,周恩来在12月25日蒋介石走后给中共中央的电报,其内容和以上观点是矛盾的。虽然这封电报的时间有些不合逻辑,但具体内情如何,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甚至可能事情的真相还远没有被认识。

  总之,随着文献材料的不断挖掘和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我们要根据确凿的新材料,依据新的研究环境,据实更新我们对历史的认识,以求更客观地对待和研究历史。现在,张学良、宋美龄等西安事变当事人都已逝世,国共两党也因“台独”的猖獗和祖国统一的重任而关系大为改善,进行了一系列的沟通协作。如实研究西安事变,弘扬这种为国家利益而放弃党派纷争、不计前嫌的精神,无疑对当前台海关系有所裨益。

  

(《中共党史研究》授权人民网发布,请勿转载)
 
【1】 【2】 

  
(责编:蒋荣华)

更多关于 党史  中共党史研究 的新闻
· 胡耀邦挂职湖南省委书记处书记:我不听假汇报
· 我在参与逮捕“四人帮”前后的经历
· 驻印度首任将军大使袁仲贤
· 毛泽东第一次发表政见
· 有其国方有其行――说说周恩来的情感外交
· 邓小平亲情世界里的巾帼群
· 由王勃在南昌时年龄的争论想到的
· 向毛泽东“告御状”的小学教师
· 杨开慧牺牲经过及碑墓修葺情况
· 儒家“内圣外王”之道对青年毛泽东人格的影响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