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动态
|
领导活动
|
干部论坛
|
时代先锋
|
各项工作
|
党建
|
反腐
|
人事
|
公告
|
海外
|
外媒
|
综合
|
讣告
理论
|
评论
|
社区
|
论坛
|
访谈
|
视听
|
党史
|
资料
|
文献
|
纪念馆
|
党史今天
|
专题
|
周刊
|
图书
|
杂志
中国共产党新闻
>>
期刊选粹
>>
《刊授党校》
讲 诚 信 (2)
2012年02月22日15:48 来源:
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讲 诚 信 (2)--期刊选粹
【字号
大
中
小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
周幽王言而无信,戏玩“狼来了”的游戏,结果自取其辱,身死国亡。可见,诚信对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言九鼎”释诚信
□ 郑鸿雁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一块瑰宝。古往今来,中国人素有诚实守信的禀性,一向把诚信视为安身立命之基,治国安邦之本。孔子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孟子的“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以及“一诺千金”、“一言九鼎”、“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等古训,无不印证了古圣先贤们坚守诚信的高贵品德。
民以信立
人,是社会的一分子。推动社会的前进和发展,要求人们必须把诚信作为人生的基本信条,以“言必信,行必果”的品行修养,约束自己,影响他人。
曾子是春秋末期鲁国有名的思想家、儒学家,孔子门生中七十二贤之一。他博学多才,且十分注重修身养性,德行高尚。有一天,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上买东西,年幼的儿子吵着要去。曾妻便戏哄儿子说:“你在家好好玩,等我回来,将家里的猪杀了煮肉给你吃。”孩子听了,非常高兴,不再吵着要去集市了。这话本是哄孩子说着玩的,过后,曾子的妻子便忘了。不料,待她回家一看,曾子真的正在杀猪。妻子急了,就说:“我只是哄哄孩子罢了,你怎么当真了呢?”曾子说:“孩子是不能欺骗的。孩子年纪小,不懂世事,只能学习别人的样子,尤其是以父母作为生活的榜样。今天你欺骗了孩子,玷污了他的心灵,明天孩子就会欺骗你、欺骗别人;今天你在孩子面前言而无信,明天孩子就不会再信任你,你看这危害有多大呀。”
曾子的教子方法告诉人们,诚信需要从一言一行做起,哪怕是不懂世事的小孩子,也千万不可拿假话“忽悠”他。身教重于言教,做父母的人,都应该像曾子那样讲究诚信,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子女。
再让我们探究一下成语“一诺千金”的由来。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深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的说法,这便成为人人皆知的“一诺千金”一词的由来。后来,季布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但他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反而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终使他免遭祸殃。季布的经历,恰恰说明“诚比天大,信比命贵”的道理。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受到群众的尊重和爱戴。反之,出尔反尔,表里不一,必然会失信于人,最终颜面尽毁,声誉扫地。
国以信昌
《论语·颜渊》中记载,子贡向孔子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孔子说:“只要有充足的食物,充足的战备以及人民的信任就可以了。”子贡问:“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又问:“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充足的食物,自古人必有一死,但如果没有人民的信任,就不能够立足了。”
民心不可欺,民心不可违。2000多年前,孔老夫子以信立足的治国安邦方略,深刻影响着不同朝代和不同时期的当政者。得民心者得天下,只有取信于民,才会有国之昌盛发达。
“立木为信”与“烽火戏诸侯”正反案例,同样会给人们带来许多警醒和启示。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政府的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十金;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五十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政府的诚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来。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而同样在商鞅“立木为信”的地方,在早它400年以前,却曾发生过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烽火戏诸侯”的闹剧。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要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率领兵将匆匆赶到,弄明白这只是君王为博宠妃一笑的花招后而愤然离去。褒姒看到平日威仪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终于开心一笑。五年后,西夷犬戎大举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诸侯未到--谁也不愿再上当了,结果幽王被杀,而褒姒也被俘虏。
一个“立木取信”,一诺千金;一个帝王无信,戏玩“狼来了”的游戏。结果前者变法成功,国强势壮;后者自取其辱,身死国亡。可见,诚信对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唐初“贞观之治”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盛世,李世民更被誉为有道明君。李世民在任时,对臣僚敞开胸怀,不行欺诈之术,臣僚也尽忠职守,不搞欺瞒哄骗的传统官场伎俩。在即位之初,李世民曾花大力气整顿吏治,下决心要在官场根治贪污受贿的顽疾。为了侦查那些暗中受贿和将来有可能受贿的贪官污吏,李世民令亲信暗中向各部官员行贿,结果还真查处了几个贪官。李世民在得意之余把他的谋略告诉一位隋朝遗臣,没想到这位大臣当场泼了他一瓢冷水。他说陛下平时总告诫臣民要诚信待人,可陛下自己却先行欺诈之术,上梁不正下梁歪,臣民会一样用欺诈的手段报答你。李世民听后不但没发怒,反而认为大臣的话很有道理,便欣然接受了这句逆耳忠言。还有一次,李世民下令年龄虽不满十八岁,但体格健壮的男子也要应征入伍,大臣魏徵拒绝在诏书上签字,李世民解释说:“这是防止奸民逃避兵役,故意少报年龄。”魏徵回答说:“陛下常说我以诚信待天下,要人民不可诈欺,可你却先失去诚信,陛下不以诚信待人,所以先疑心人民诈欺。”李世民深以为然,并立即收回成命。
历史是一面镜子。上述历史故事告诉人们,一个国家要实现政权巩固,社会繁荣昌盛,当政者必须要对民众讲诚信,要率先垂范践行诚信。
市以信存
中国商界有句话,商道即人道。有的时候市场本不存在,但因为人们遵守诚信原则,尊重价值规律和交换规律,也便有了市场和市场信用。“陶四翁烧毁假紫草”的故事就很好地诠释了中国古人的为商之道。《北窗炙》中记载,宋代的陶四翁是个开染布店的,他为人忠厚,做生意讲求信誉,在镇上有口皆碑。一天,有人来推销染布用的原料紫草,陶四翁并不怀疑,就把那些紫草用四百万钱通通买下了。不久一个卖布的商人来店里进货,看见了这些紫草,便告诉陶四翁说这些都是假的,陶四翁大吃一惊,还有些不相信。商人教了陶四翁一些检验紫草的方法,陶四翁照商人说的一试,果然是假紫草。这时商人说没关系,这事包给我了,假紫草仍然可以用来染布,价钱便宜点拿到市场上去卖掉就行了。第二天,商人再来进货,陶四翁却没有准备一匹染布,他还当着商人的面把那些假紫草全都烧了。其实,当时陶四翁并不富有,却宁可受损失也不去坑害别人,他用高尚的品质对他的后代言传身教,他的子孙们也像他一样诚信不欺,最后都成了大富商。
中国自古就有买卖公平、童叟无欺的市场准则。今天,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需要以诚信来维系市场信用。有一位著名企业家在创业之初听了父亲给他讲古人诚信的故事,并在日后的经商中恪守诚信。在产业做大后,他总结道,今天的诚信,就是明天的市场,是后天的利润,是未来的财富,是永久的价值!
社会以信维
墨子说:“言不信者,行不果。”诚信,不仅是个人道德修养的底线,也是人际交往和处理各种社会事务的准则。一个社会如果缺失了诚信,就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疏离,逐渐导致社会体系的瓦解。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在一个充满诚信的社会环境中,因为充满诚信氛围的社会才会让我们有安全感,有稳定感,有幸福感。
元末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自幼喜爱读书,因为没钱买,只好去借。每次借书都讲好归还时间,并按时归还,人们都愿意借给他。一次,宋濂读到一本好书,就要把书抄下来,但还书的时间要到了,于是他不顾夜寒,连夜把书抄了下来,按时将书还给人家。人家看到还是那么好、那么完整的一本书,就对宋濂说:“你还要看什么书,自己挑!”后来,宋濂成了一代文豪,学者称其为太史公,成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诚信是为人之本,只要我们信守承诺,就能得到更大的幸福。因为诚信创造了和谐,只有恪守诚信,幸福才会围绕着你。
我们常常怀念远古,那是一个充满人格魅力的时代,翻阅那些厚重的历史,如同触摸那些清晰的往事;君子翩翩风度的背后,是一个用诚实、信用、执著的信念支撑的人的结构。“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这是李白《侠客行》的诗句,形容承诺的分量比大山还重,极言诚信的重要。中国崇尚诚信的文明源远流长,千百年来,人们讲求诚信,推崇诚信,诚信之风质朴淳厚。穿过岁月的风尘,古人关于诚信的故事像一股股清泉滋润着我们的心田,就让我们从古人点点滴滴的言行中找到开启未来的钥匙,为构建和谐社会乃至和谐世界贡献力量。
【1】
【2】
【3】
【4】
【5】
【6】
【7】
(责编:杨媚)
最新评论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18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