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专题报道>>老红军刘应启>>新闻报道
刘应启“一生的长征”感动网友
2006年10月26日11:24 【字号 】【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最近国内各大媒体纷纷关注扬州军分区干休一所老红军、正军职离休干部刘应启同志,他的先进事迹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昨天,本报邀请老红军刘应启,市委常委、军分区政委冯树云,扬州军分区干休一所副所长丁海林,作客“党报在线”,和网友进行一次面对面、零距离的交流。在一个多小时的互动中,网友们充分地感受到“永远的启明星”刘应启崇高的思想境界和党性品格。

  感动:他一生都在长征

  阳光(网名):刘老,什么样的精神使您一生都在长征?

  刘应启:党的理想、宗旨,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战争年代牺牲的同志,仗打得比我好,他们啥也没有得到,有的连个名字都没有留下来,我还活着,够好的了。我要把为人民服务落到实处,把党的温暖送到群众手中,为我们党争光。是革命战争的锻炼,铸造了我的灵魂;是共产党人的党性原则,坚定了我的理想、信念;是革命烈士的献身精神,鼓舞着我永远向前。铁锤(网名):刘老,您还记得当年入党宣誓的情景吗?

  刘应启:1933年,我在四川王长坝入的党,那是在战争年代,只有打仗勇敢,不惜生命,经过生与死的考验,才能够入党。入党宣誓时的情景和现在不一样,高举右手,严肃得很,那时很紧张,表了态以后,就要按入党誓言去行事。

  红旗下蛋(网名):刘老,您对祖国的未来一直很关心,那您对自己的子女怎样?您的孩子现在都在哪些岗位上?

  刘应启:正如你说的我对祖国的未来一直很关心,只要我身体允许,机关、部队、学校邀请我去作传统报告,我都认真备课,精心准备,按时到场。到目前为止,我先后为800多个单位作革命传统报告1000多场,听众达百万人次。你问我对自己的子女怎么样?那我可以告诉

  你:我对他们要求相当严格。我有三个子女,大儿子现在下岗在家,二儿子在市区开了一个摩托车修理铺,女儿仍然在当年插队的农村,三个子女对我和老伴都很孝敬,对我的举动都很支持。

  中心(网名):刘老见到群众困难,就想着帮一把;看到乡亲们未脱贫,就出力扶一下;得知孩子们上不起学,就出资助一程。子女生活并不太富裕,却为何不去拉一把呢?

  刘应启:我今天所有的一切,都是党和人民给予的,群众就是我的爹娘,人民就是我的父母,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就是要爱人民,我会竭尽全力去帮助困难群众。对于孩子,我要让他们靠自己的诚实劳动去创造幸福生活,我可以骄傲地说,他们在各自的岗位都做得比较出色,有的入了党,有的受到了单位的表彰,老红军的后代只要有能力、素质,干啥都行。有的领导干部不注重对自己子女的严格要求,我身边就有一位干部的孩子犯了法,甚至被判了刑。这位领导同志也后悔不已,所以现在看来我对孩子的这种教育,对得起党、对得起人民、更对得起我的良心。

  镰刀铁锤(网名):家风连着党风,刘老严于律己,严格要求家属子女,能给我们介绍几件感人的事情吗?

  冯树云:有这样一个例子:刘应启老伴田静是1946年参加革命的老同志,她现为团职离休干部,他们是在朝鲜战场上结的婚。但她一生3次申请入党,都被刘应启“卡”住了。第一次申请入党时田静在南通军分区卫生科工作,党小组、党支部都通过了,唯独作为党委书记的刘应启不同意,说她思想上没有入党。田静调到原120医院任门诊部主任后,组织上经过考察准备发展她入党,刘应启知道后,打电话给院党委说她离党员的标准还有距离。院党委领导说:“这个同志各方面表现都很好,可以入党。”刘应启说:“你们还比我更了解她吗?”田静又一次没有跨入党组织的大门。田静退休后向干休所党委再次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刘应启找支部、找党委,说她不够关心群众疾苦,在扶贫帮困捐钱捐物方面还不太积极,认为她思想仍未入党。结果,田静至今已经80岁了,还不是党员。

  我要飞(网名):刘老,您现在还坚持去机关学校作报告吗?您是想通过报告的形式将长征精神和革命精神传承下去?您觉得光靠您一个人可以吗?有没有考虑更好的方法?

  刘应启:是的,我现在经常到机关、学校、社区宣讲革命传统,主要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熟悉、了解我军历史和革命传统,能让更多的人继承和发扬这个优良传统,光靠我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但是作为一名老红军、老党员,自己有责任去宣讲红色经典、宣讲革命传统,同时我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

  秋高气爽(网名):冯政委,能向我们介绍刘老在和你们相处的过程中一些鲜为人知的趣事吗?

  冯树云:刘老96岁高龄,走路说话很幽默,常常逗得大家笑开怀,他为机关、部队、学校作报告,开场白都是“起立、立正、敬军礼”,赢得满堂喝彩。从2003年起中央军委决定给部队官兵每年发放1个月的奖励工资。年底,工作人员给刘应启发12月份工资和2个月的奖励工资时,他捧着厚厚工资袋,看到袋子上写着11520元,当场流下了感动的泪水。他激动地对在场的老干部和工作人员说:“党对我们很好了,比起下岗工人强多少倍,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为党奋斗,还有什么理由再向组织伸手要这要那?”

  小喇叭(网名):丁所长,这几年老人的健康状况怎样,听说春节后他的胳膊摔伤了,要紧吗?

  丁海林:感谢你对刘老身体的关心,刘老今年96岁,他身体除血压偏高外,其他都很好。春节后不久,他不小心摔伤了脚,诊断为骨折,医生让他打石膏在家休养,他却不同意。一个月后,他的脚终于好了;两个月前,他在卫生间不小心把手摔了,也是骨折,医生为他打了石膏、绑了绷带,一个月不到,手也好了。周围的人都感到在他身上发生了奇迹。

  启明星(网名):刘老,在您的有生之年,还想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做些什么事情?

  刘应启:在我有生之年,我要继续宣讲红色经典,宣讲长征精神,宣讲革命传统,永葆党员先进性,为困难群众扶贫帮困;铁心跟党是我魂,为党分忧是我志,助民解难是我责,永葆本色是我求。

  感悟:平凡中见伟大

  老兵(网名):刘老是平凡中见伟大,是伟大的平凡。冯政委认识刘老有多长时间了?这么多年来,他给您的印象是什么?

  冯树云:我认识刘老是在2001年8月25日,我到扬州军分区任职的第二天。当时,刘老就是我们扬州军分区干休所的老先进,扬州市的老先进,也是江苏省的老先进,我是怀着一颗崇敬的心专程登门看望他的。当时他给我的印象既是一个革命的老前辈,又是一个和蔼可亲的长者。以前我对刘老的了解是通过媒体和机关同志的介绍,然而真正让我认识刘老平凡中见伟大是在这五年中。例如:2003年抗洪,我们驻扬部队组建的突击大队刚到高邮湖西的第二天,刘老就拄着拐杖上了大堤,慰问大家。今年春节前,我带着分区机关同志到仪征陈集乡一贫困村慰问,我刚到,村民就给我介绍说,刘老已跑了好几家,给大家送来的年货还放在屋子里。刘老这种亲民、爱民的举动始终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

  红旗飘(网名):刘老对自己、对家庭有个“穷光蛋主义”,这该怎样理解呢?这种主义背后能体现共产党人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呢?

  冯树云:“穷光蛋主义”是刘老一次回老家所在村扶贫,送了一车花卉树苗,捐了身上所带的几千元钱后,又看到一些贫困户衣服破旧,便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捐送出来。回到家老伴戏称他是“穷光蛋主义”。这种主义的背后体现了共产党人心系群众、想人民、爱人民、为人民的崇高精神境界,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继承和发扬。

  正宗(网名):老红军刘应启严于律己,严正家风,一个享受正军职待遇的离休干部不仅自己过着朴素平淡的生活,而且子女也没有一个跟着沾光,这很值得人们敬佩,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是一个高尚的人,是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是党员干部学习的楷模。但有的人认为刘老的行为是不是太正统了?是不是与当今社会不合时宜?

  冯树云:我们学习刘老,是学习他身上的共产党人的精神,学习刘老的思想境界。这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

  荷叶(网名):请问丁所长,扬州健在的老红军还有几个?他们情况怎样?经常跟刘老相处,是不是觉得他是个倔强的老头?他有时候的举动让你门不理解吗?

  丁海林:据了解,目前我们扬州健在的老红军还有5位,我所就有3位。刘老在老红军当中年龄最大,96岁。其他两位老红军年龄也都在90岁以上,他们现在均在家安享晚年,过着幸福的生活。我与刘老相识近7年,总感到他理想信念高于天,时时处处想着人民群众,只要对人民群众有益的事情,他都要去做,而且做到群众满意为止。也有部分人认为他是个“倔强的老头”,家属子女起初对他的举动也有不理解的时候,但是他执意去做,而且一直坚持,毫不动摇。赢得了全社会包括家人的理解、支持和尊重。

  黄池(网名):我是从北京回家探亲的小战士。在我读初中的时候就知道这位老人的名字,现在我从一个军人的角度重新“阅读”他,再审视自己,真感到自己是那么渺小。请问政委,我们这些兵娃子该从刘老身上吸取怎样的营养呢?

  冯树云:作为一名军人,向刘老学习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八个字:铁心跟党、赤诚为民。刘老从1930年参军,就把个人的一切交给了党,与党的事业荣辱与共,始终坚持共产党人的政治信仰。他出身贫寒,从小是个放牛娃,对人民群众有着深厚的感情,无论是走上领导岗位,还是退下来休息,他都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毕生的追求。共产党人(网名):冯政委,在和平年代,该如何看待长征精神?

  冯树云:长征精神是我们共产党人不畏艰难险阻,不怕流血牺牲,敢于胜利、勇于胜利的真实写照。在和平时期,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面临着重大发展机遇,又面临着各种严峻挑战。在新的“长征”中,仍然需要我们共产党人弘扬长征精神,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应对各种挑战和考验,不断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伟大胜利。

  jsgywms(网名):在当今时代,你认为固守清贫还是追求财富才是共产党员应有的品质?

  冯树云:在当今时代,共产党员就是要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自己的追求。

  感言:老红军精神永远激励年轻一代

  一万个理由(网名):刘老,您身上有很多优秀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您认为作为和平年代的军人该具备怎样的精神和气质?

  刘应启:军有军魂,作为现代军人就是要永葆革命本色,听党话,跟党走,在关键时候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牺牲一切。只有这样,我们的部队才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战斗力,才能够打胜仗。作为一名现代军人,就是要保持红军本色,对党无限忠诚,对军队充满感情,对群众充满爱心。

  好孩子(网名):刘老,我是一名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你说,我们该怎样摆脱低级趣味?

  刘应启:无论是党员干部,还是普通群众,都应该做一个高尚的人,做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那就是要树立崇高的理想,要爱党、爱国、爱人民,要把自己的岗位当作实现人生理想,为党、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作贡献的平台,这样你才会爱自己的工作。

  部队转业干部杨南平:老红军刘应启是部队的老革命、老同志,先进人物。他的模范事迹真实、动人,参加革命几十年如一日,为部队和地方作出突出的贡献,在战争年代、和平年代、从青年时代到古稀之年坚持信念,严格自律。我们应该加大力度去宣传,让全军、全国人民知道老红军刘应启的先进事迹,教育、启发和激励年轻的一代!

  冯树云:对刘老的宣传,江苏省委、扬州市委和省军区、军分区党委都高度重视,这十几年,一直在宣传。上世纪90年代末“三讲”时,扬州市进行了系列的宣传;去年,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期间,南京军区作为重大典型进行了深入的宣传。今年,江苏省委、扬州市委又把刘老作为重大典型进行大规模有深度的宣传报道;省委书记李源潮还亲切接见了刘老,并撰文号召全省党员领导干部要向刘老那样做人做事。最近,江苏省委和南京军区分别向中宣部和总政治部推荐把刘老作为全国全军重大典型进行宣传。

  历史的天空(网名):刘老是我党我军的宝贵财富。毕竟他已年高,可否考虑为刘老设立一个荣誉陈列室、图片展、实物展什么的,让更多的人更深入地接触到这位老人。这方面,军分区或干休所有没有什么打算?

  冯树云:你的建议很好。我们正在干休一所建立一个荣誉陈列室,准备把刘老和其他一些老军人的光辉历程和光荣事迹一并进行陈列。

  强国(网名):丁所长,我是一名扬州籍军人,刘老不仅是扬州人的骄傲也是我们军人的骄傲,我想趁着回家探亲的机会亲自去你们所,真真切切地感受老刘的精神,向刘老学习,请问你们所能提供这样的机会吗?

  丁海林:刘老在我所安度晚年,我有幸为他和其他老干部服务感到十分荣幸。刘老这一生一直在长征,他的事迹在新闻媒体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他不仅是我们扬州人的骄傲,也是我们军人的骄傲。最近,社会各界到我所看望慰问刘老的人络绎不绝,我也真诚地欢迎你回家,到我所见识刘老、感悟刘老。

  学习(网名):刘老,近期您将到哪里讲课,我很想听听。

  刘应启:明天(21号)上午,我到宝应柳堡看望二妹子民兵班,给她们送去《江泽民文选》,给她们讲讲红色经典和革命传统。青春(网名):刘老的精神对于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学习、弘扬这种精神是每个人的责任。请问有关刘老精神的书籍,哪里可以买到?

  丁海林:现在正在收集和整理当中,有关刘老精神的报道在各大媒体上都有刊登。


来源:中国军网
(责编:苏俊霞)

 相关专题
· 老红军刘应启
 相关新闻
· 南京军区举行刘应启先进事迹报告会 [2006-10-26 11:11:50.357302]
· 弘扬长征精神把扬州建设得更美好 [2006-10-26 11:22:19.183403]
· 记者眼中的刘应启 [2006-10-26 11:19:48.606831]
· 江苏省军区党委关于开展向刘应启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 [2006-10-26 11:16:10.754224]
· 时代需要这种精神 [2006-10-26 11:09:16.327592]
· 青海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大力弘扬长征精神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  [2006-10-26 11:17:35.953916]
· 永远的丰碑 红色记忆:四渡赤水 [2006-10-26 11:10:41.753799]
· 青海:互助职校弘扬和培育长征精神活动拉开序幕 [2006-10-26 11:24:21.205924]
[打印正文]  [给编辑写信]  [E-mail推荐]
留 言 区
请注意: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人民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人民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人民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或人民日报网络中心反映。
我要留言:
用户名:
密  码:
        到强国社区注册
     
 

镜像:日本  教育网  科技网
E_mail:cpc@peopledaily.com.cn 新闻线索:cpc@peopledaily.com.cn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招聘英才 | 帮助中心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联系我们 | ENGLISH 
京ICP证000006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65)| 京朝工商广字第0394号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06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