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
>>
专题报道
>>
老红军刘应启
>>
新闻报道
弘扬长征精神把扬州建设得更美好
刘应启
2006年10月26日11:22
【字号
大
中
小
】【
留言
】【
论坛
】【
打印
】【
关闭
】
扬州市第五次党代会圆满结束了,作为一名老红军、老党员和党代会代表,首先,我向大会的胜利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新一届扬州市委组成人员表示崇高的敬意!
我1911年9月出生在河南省商城县,1930年2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在鄂豫皖根据地战斗了三年,先后三次过雪山草地。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经历大小战斗150多次,先后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二级红星荣誉勋章。
红军长征途中的战争是频繁的。长征途中,国民党蒋介石集中了百万余人的大军,对红军前堵后追,左右夹击,空中200多架飞机轮番轰炸,企图置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于死地。但是我们对敌斗争是坚决的,有敌无我,有我无敌。敌人从后面追上来,就杀他个回马枪,敌人从前面来,就平推过去,敌人从左右来夹击我们,就给他来一个左右开弓,用缴获敌人的武器打击敌人。这样,既歼灭了敌人,又摆脱了敌人,我军又前进了。必要时给敌人来个声东击西,打得敌人晕头转向。英勇善战的红军在毛泽东等同志的领导指挥下,拖着敌人走,不怕牺牲,不怕困难,没有吃的,没有穿的,没有住的,打起仗来非常勇敢,个个争先恐后。赤着脚穿着草鞋空着肚子,看到敌人,大家的眼都红了,双手拿着枪向敌人冲去,把敌人刺倒在地,我们胜利了。红军长征途中的生活是非常艰苦的。过草地前部队准备了不少干粮,过草地的时候一个星期就吃光了,吃完了干粮就吃野草,还有少数人吃牦牛粪便,但没有一个人叫苦,大家都有一颗革命的红心,都有一个坚定的意志,走出草地就是胜利。
红军长征途中是团结的,广大指战员互相支援、互相帮助、互相关心,像亲兄弟一样。“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
红军长征的精神和胜利意义是伟大的。毛泽东指出“长征是历史上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终”。长征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红军所播下的种子,结出了丰硕成果”。红军长征震动了世界,鼓舞了中国人民。是什么让红军将士明知征途有艰险、越是艰险越向前呢?最根本的就是理想信念。我们的指战员英勇善战,为了保卫党中央敢于牺牲一切。许多红军战士为了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利益,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前途英勇无畏地献出了自己的一切,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们想到的都不是自己,而是所信仰的革命事业。红军将士用理想信念谱写了英雄史诗。长征的胜利证明,理想和信念出凝聚力、出战斗力。有了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我们就能无往而不胜。
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型国家,是党领导我们进行的新的长征。新长征面临的情况更复杂,路程更长远,工作更伟大。在这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我们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自觉践行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进一步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我们党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光荣革命传统,始终保持和发扬革命战争年代那么一股劲、那么一种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建设好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扬州。
我1965年离休后,始终牢记党员身份;履行党员义务,践行党的宗旨,树立党员形象,自觉做到职位退了红军本色不褪,工作岗位休息了党员义务不休息;四十年如一日讲传统、作报告,帮扶贫困群众、资助特困学生,严于律己、清正廉洁,较好地保持了先进性和纯洁性。
我的第一点体会是:作为一名老党员,就要当好党的宣传员,广泛传播党的光辉历程和光荣传统,帮助广大人民群众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我离休时只有55岁,便想:自己受党教育几十年,当年入党举起拳头宣誓时,就说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而现在就这样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求享受,哪行啊?作为一名老红军、老党员,应该继续为党、为人民、为社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过去在连队我是宣传员,现在就当个义务宣传员吧,让更多人民群众了解党和军队的奋斗史、创业史和光荣史,进一步激发爱党、爱国、爱军的满腔热情。从此,我走出家门,走向社会,宣传我党我军的光辉历程和光荣传统,宣讲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而为社会各界宣讲红色经典、传播光荣传统也成了我晚年生活的主要内容。我先后被30多个机关、院校、企业、部队聘为常年辅导员,曾到800多个单位讲传统、作报告1000余场,听众达100多万人次。
我在外出作报告中还给自己约法四章:一是邀请单位两公里内一律步行;二是不收任何劳务费;三是不收邀请单位的礼品;四是不参加宴请。每次报告结束上车时,我都要司机打开车后备箱看看,如有赠送的礼品,坚决退还。
我的第二点体会是:作为一名老党员,就要当好人民的服务员,自觉为党分忧,积极为民解难,尽心竭力地把党的温暖传递给贫困群众和特困学生。
过雪山草地是群众一程一程送过去的,淮海战役胜利是群众用小车一车一车推出来的。我深切地感到,群众是我们爹娘,一时一刻也不能忘了群众。哪里群众有难处,我就上前帮助;哪里群众遭受灾害,我就捐款捐物;哪里有贫困群众,我就去献爱心。干休所附近有不少群众一到冬天就生冻疮,有的手红肿得像馒头,有的溃烂得化脓流血。我记起在战争年代从老乡那儿学到的用芝麻秆、辣椒秆、茄子秆熬水治疗的偏方,只要看到谁生了冻疮,不管认识不认识,都把偏方告诉他们,并记下家庭住址。这“三秆”原料城里没有,我就到郊区农村田头挖,一担一担地挑回来,洗净切好,一家家送去,并教他们怎样熬、怎样浸泡治疗的方法,使群众的冻疮得到了有效根治。
我的老家河南省商城县刘家洼村比较贫困。2003年秋天,我自费购买了600多棵琼花、大樱花、芙蓉花等名贵花木,雇车颠簸了10多个小时,亲自将花木送到贫困户手中,并带去四五斤琼花种子,手把手教他们栽种,还为10个贫困户送去了毛毯和慰问金。苏北里下河地区遭受洪涝灾害,我自发为群众捐款2000元;泰兴、邗江地区受龙卷风侵袭,我主动捐款2000元;河南商城老家遭受干旱,我又向当地政府捐款4000元。
我还把捐资助学、关心下一代作为离休后的一项事业来干,热心为学校办实事、做好事,为贫困学生送温暖、解忧愁,为“希望工程”捐款捐物。前年冬天的一个傍晚,天空下起了鹅毛般的大雪,第二天雪停后,天气异常寒冷。我想到帮扶的小学生是否穿得暖、吃得饱时,就吃不香、睡不安,等天晴雪一化,立即买上棉衣、带上食品动身前往仪征山区看望。车子开到学校附近,还有一段泥巴路要步行,陪同的公勤人员下车察看后,对我说:“刘老,地上的泥水太滑,你就不要去了,我们代表你送过去。”我一口回绝道:“不行,这跟爬雪山、过草地比算得了什么?我一定要去见孩子们。”公勤人员没办法,只好扶着我踏上泥巴路,泥浆溅满了裤管,我亲手将棉衣给这些孩子穿上,心里才感到踏实。
我是一位享受正军职待遇的离休老红军,每月有好几千元的工资,日常费用以外的钱都用于了帮助贫困群众和特困学生,至今手上没有一分存款。我先后帮助困难群众100多人,帮扶特困学生120名,共捐款15万多元。
我的第三点体会是:作为一名老党员,就要当好廉政的领航员;始终严于律己,自觉维护党的形象,时时处处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在我的心目中,党是神圣伟大的,是纯洁纯粹的,党员是特殊材料制成的;一言一行都要维护党员形象,一举一动都要为党旗争辉,而没有任何特殊的权利,我不管是在领导岗位上,还是退下来以后,始终严于律己,保持艰苦朴素作风,不以权谋私,不向组织伸手。我常穿的衣服是绿军装,家里一张饭桌用了30多年;一台14英寸彩电是地方政府慰问的,已用了14年;几张沙发还是为接待客人才买的;作报告的稿纸从来都是正面写完了反面写。我在医疗上享受大区副职待遇,医疗费实报实销,但我生病用的一般是普通药品,难得报销的药费也都是一二十块钱。
女儿刘兰新,1975年知青下放到金湖县塘港乡农村,后来和农民的儿子结了婚。改革开放后,女儿请我出面,把一家子的户口迁回扬州城。我对女儿讲:“农民的孩子可以种田,红军的后代也能种田,你要为父辈争光,不能搞特殊。”女儿身体不好,生活上有困难,乡里让她在烧饼店烤烧饼。一次,我和老伴去看她,只见她双手被炉火烤出了一个个水泡,难过地流下了眼泪。回来后,老伴恳切地对我说:“老头子,看在夫妻情分上,这辈子就求你一件事,把女儿调回来吧。”我开导老伴说:“没有烤饼的,哪有饼吃,我的女儿不烤饼,别人的女儿就得烤饼。”老伴听了没话说。以后,有关部门又把我的女儿安排在乡粮站当晒粮工,一年四季,顶烈日冒风寒,又苦又累,女儿也很争气,连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还当上了县乡党代表、人大代表。
如今,我的大儿子下岗每月只拿基本生活补贴,二儿子下岗后在一个小区里摆摊修摩托车,女儿下岗后为别人看鱼塘。他们日子虽不算富裕,但是凭着自己勤劳的双手过日子,生活得很和睦,我心里也很坦然。尽管一开始子女认为我这个老头子太严厉;但现在都能理解我、支持我、孝敬我。
这么多年来,我只是做了一个党员应该做的事,可组织上给了我很多荣誉。今后,我一定继续忠诚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按照党员先进性要求,更加努力地为党分忧,为民解难,永葆老红军本色,树好老党员形象。
来源:
中国军网
(责编:苏俊霞)
相关专题
·
老红军刘应启
相关新闻
·
扬州百岁老红军还在“播种”
[2006-10-26 10:40:49.937482]
·
李源潮: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永不丢
[2006-08-09 08:23:29.755324]
·
南京军区举行刘应启先进事迹报告会
[2006-10-26 11:11:50.357302]
·
新华日报聘老红军刘应启为政治辅导员
[2006-10-26 10:43:00.63657]
·
记者眼中的刘应启
[2006-08-11 09:13:37.185333]
·
时代需要这种精神
[2006-10-26 11:09:16.327592]
·
记者眼中的刘应启
[2006-10-26 11:19:48.606831]
·
江苏省军区党委关于开展向刘应启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
[2006-10-26 11:16:10.754224]
[
打印正文
] [
给编辑写信
] [
E-mail推荐
]
留 言 区
请注意: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人民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人民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人民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或人民日报网络中心反映。
我要留言:
人民网强国社区注册用户可以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 码:
到强国社区注册
镜像:
日本
教育网
科技网
E_mail:cpc@peopledaily.com.cn
新闻线索:
cpc@peopledaily.com.cn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招聘英才
|
帮助中心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联系我们
|
ENGLISH
京ICP证000006号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65)
|
京朝工商广字第0394号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06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