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
>>
专题报道
>>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
>>
长征故事
戎马关山事——罗荣桓在长征中 (2)
2006年09月21日13:30
【字号
大
中
小
】【
留言
】【
论坛
】【
打印
】【
关闭
】
“决心跟党走,永做革命人。”父老兄弟的嘱托,在这风雨弥漫的草地长夜里听起来,字字都有干钩之力。
这一宿罗荣桓又是一点未睡。十团二营的干部们看在了眼里。第二天,他们吩咐几个战士找一块避风的地方给罗荣桓搭一个草窝。傍晚,当罗荣桓发现这草窝时,战士们部快搭好了。罗荣桓认为他们是自己用的,便高兴地表扬道:“这个窝搭得好!如果一个班有两三个这样的草窝,夜间就好过了。”
站在旁边的战士听到他表扬,一个个美滋滋的。班长乘机说道:“首长,你躺下试试好吗?”
罗荣桓点点头躺了下去。
班长问道:“首长,还行吗?”
罗荣桓高兴地说:“要得,又松软又暖和,再好没有了。”
“那今晚你就唾在这里吧。这是我们特意为你搭的。”
“什么?”罗荣桓坐起身来,扶一扶眼镜,脸上的笑容消失了。他问道:“告诉我,是谁让你们给我塔的?”
战士们未曾想到罗荣桓会如此认真,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那班长只好结结巴巴地说,是他们几个人商量着搞的。罗荣桓见他们说话吞吞吐吐,已经明白了八九分,便不再追问。他挨个瞧了瞧这些可爱的战士,叹了一口气说:“你们搭这么好的草窝,应该感谢你们。可这草窝我没有资格住,应该留给伤病员。”说完他就离开大家,另找地方休息去了。
一进入水草地固定的道路便消失了。到处都是不知从何而来也不知流向何方的小河。河水大都很缓很浅,可有一道河的流水却非常湍急,下了河拄着棍子也站不住。罗荣桓过河后叫他的马夫牵着小黑骡子又返回去一趟一趟驮病号。一些小鬼便拽着骡子尾巴过了河。罗荣桓一直站在河边观看。等同志们都过来了,他亲昵地拍拍小黑骡子的颈子说:“这头小骡子又立功了!它对革命的贡献可不小!”
罗荣桓这样说,当然不仅仅是因为这头骡子帮助不少人过了河。在长征路上,它一直都在驮病号。进草地以后,病号越来越多而牲口越来越少。病号能骑上牲口便算是幸运的了,而有的重病号孱弱得骑不住牲口。一些病号还得靠同志们背和抬。罗荣桓便亲自背过病号。
这位病号姓杨,是二营的通信员,十四岁,兴国人,在地主家放牛时碰到扩红的同志,他没有回家,把牛绳一扔便跟着扩红的同志到了部队。前几天他的脚被竹尖扎了一个洞,进草地后,被污水一浸,脚脖子很快肿得象冬瓜。几天后便一步也走不动了。同志们轮流背着他,罗荣桓也参加了这一行列。在草地背人行走,十分艰苦。一脚踩下去,叽咕叽咕往上直翻黑水,泥水常常没过腿肚。每向前走一步,都要费九牛二虎之力。走了一段后,小杨怕拖累大家,躺在地上不肯再让大家背了。他苦苦哀求说:“同志们,我实在不行了。你们快走吧,不要管我了。等革命胜利后,请给我家带个口信,就说我从地主家逃出来后当了红军,跟着毛主席北上抗日时,死在草地上了……”
听了小杨的话,大家的眼睛部湿润了。罗荣桓看到小杨硬是不走,大家都停下了脚步,便对同志们使了一个眼色,说:“这么着吧,大家都快走。我腰腿疼得厉害,我留下给小杨作伴。”
“那怎么行,”这一下可把小杨急坏了。他用手撑地吃力地坐起身来,用埋怨的口气断断续续地说,“你是领导,要带领……大家走,怎么能……跟我留在这里呢?”
“领导还要有群众啊!要是大家都不走了,领导不成光杆了吗?”罗荣桓弯下腰,慢声慢气地对他说。
这时,营长陈海涵已经蹲下身子。他拍拍自己的肩膀说:“小杨,你要不走罗主任也不走了。来,我背你走一段……。
小杨只好又趴到陈海涵的身上。行进中,罗荣桓看到陈海涵背得十分吃力,便嘱咐他宿营后绑一副简便担架,让同志们轮流抬着走。
第二天中午,部队来到一处灌木丛。同志们放下担架,准备喂小杨喝水,可他双目已闭,全身都凉了。罗荣桓闻讯赶了过来,围在小杨身边的同志给他闪开了一个空。罗荣桓蹲到小杨身边,解开他的上衣钮扣,将耳朵贴着他的胸口,用手按住他的手腕……可是,小杨脉搏已经消失,心脏已经停止了跳动。
罗荣桓叹了一口气,解下毛巾将小杨脸上的尘土轻轻擦掉,然后站起身来,脱掉军帽,沉痛地说:“小杨这么年轻就牺牲了,非常可惜。我们活着的人应当接过他们的武器,继续战斗。红军指战员的血是不会白流的。到革命胜利的那一天,人民会采用各种形式悼念他们。”说完,他找来一块布盖在小杨脸上,然后同战士们一道用青草、泥土将小杨的遗体掩埋了。
二
在草地行军,饥饿要比伤病更加威胁人的生命。从毛儿盖出发时,每人只带了一小口袋炒面。一路上大家边走边摘野菜,到了宿营地,在篝火上用搪瓷缸子把水烧开,放一把炒面,再放一点野菜,调一调,就是一餐。越走到后来,搪瓷缸子里的炒面越少,终于只剩下野菜了。
十团进草地刚三天,就断了粮。团里的牲口杀了,同志们的皮带也进了肚子,到最后两天部队一粒粮食也没有了。这一天,罗荣桓又将骡子让给他的警卫员,外号叫“锤子”的十三岁的四川小鬼骑了。他一面走一面和陈悔涵营长聊天。他向陈海涵了解指战员的思想情绪。陈海涵向他汇报:“战士们情绪都很好,决心跟着党中央、毛主席走到底。”
罗荣桓点点头说:“很好,一定要跟着党中央、毛主席北上抗日!”他又强调了一遍,语气斩钉截铁。接着又问陈海涵:“现在部队没有东西吃,你们打算怎么解决?”
陈海涵回答:“可以挖野菜,茭子、猪菜都行。如果碰到树林子,还可以找到蘑菇。只要每天能吃上一顿饭,部队还能坚持。”
“对,”罗荣桓充满信心地说,“很快就要到有人家的地方了。一定要勒紧裤带,坚持下去!”
“首长,请放心!”陈海涵激动地向罗荣桓表示:“几座大雪山都爬过来了,这水草地,滚也要滚过去的!”
“嗯,”罗荣桓连连点头:“我们就是要有这么一点精神!”
他们正边走边谈,“锤子”赶了过来,请罗荣桓上牲口。罗荣桓摆摆手说:“我不骑了,我们该准备晚饭了。”他又向陈海涵招招手,便领着“锤子”走了。他的马夫牵着骡子在后面跟着。三个人边走边弯腰摘野菜。陈海涵目送着他们远去,不觉心里一动,他想:“罗主任可是近视眼啊,他又能采到多少野菜呢……”
果然,罗荣桓一来个子高,二来眼神不济,他尽管努力搜寻,但收获不多。可那“锤子”也许是骑了一段牲口,又有了精神,这里拔一棵,那里掐一把,不一会就摘了一大捧……
天黑了,草地上升起一堆一堆簧火。“锤子”将野菜洗净,煮了一盆子。罗荣桓他们三人正在篝火旁津津有味地吃着,突然走过来一个掉队的病号。他拄着棍子一瘸一拐地走到罗荣桓簧火旁边。罗荣桓连忙打招呼:“同志,这边坐。来,烤烤火。”
那病号一步一步挪到簧火跟前,一屁股坐到地上就再也不想动了。罗荣桓借着火光看着这位同志憔悴的面容和没精打采的神情,关切地问道:“同志你还没有吃饭吧?”
那病号点点头。
“来,这里有野菜!”罗荣桓说着就把茶缸子送过去。
“不……”那病号连连摆手说:“首长,你……”
‘我已经吃饱了。”罗荣柜爽朗地说。
“锤子”和马夫也连忙伸出自己的茶缸子,异口同声地说:“还是吃我的吧。”
“你们的都快吃完了,还是我剩的多。”罗荣桓硬是将自己的荼缸子塞到那病号手里……
这一切都被坐在另外一堆簧火边的陈海涵看到了。他想:“罗主任他们本来采的就不多,怎么经得住又给张三、又给李四!”他站起身,来到一个连队,通过指导员找来两个班长,让他们两个班负责帮罗主任摘野菜。他嘱咐这“要悄悄地交给‘锤子’,一定不能让罗主任发现。”
出草地的那一天,走了九十里地。一路上,一点野菜也找不到了。战士们都疲惫不堪,走五六里地就要休息一次。已经到下午三四点钟了,罗荣桓还一点东西也没有吃。陈海涵看到这一情况,在休息的时候到班排里转了一下,发现有的班还剩下一点野菜。他吩咐一位班长,叫他悄悄将罗主任和他的警卫员请到班里来吃野菜。在请的时候,要讲究一点方式方法。
那班长将罗荣桓请到班里,对罗荣桓说:“罗主任,我们一起从江西走到这里,已经是一家人了。对北上抗日,我们是有信心有决心的。但是,今天我们对你有一个要求,你无论如何都要答应。”
罗荣桓被他说得莫名其妙,问道:“是什么要求啊?”
那班长笑了一笑说:“你答应了,我才讲呢。”
罗荣桓看看那班长,又看看周围那些用关注交织着期望的目光注视着自己的战士,点点头说:“好,我答应了。”
那班长象变戏法一样,立即端出一盆煮好的野菜,说:“也没有别的要求,就是想请你吃一点东西。这是我们专门给你留下的……”
面对着这一盆野菜,在场的战士们眼睛里都闪着泪花,罗荣桓的眼睛也湿润了。他摘下自己的眼镜,用上衣的下摆,缓缓地缓缓地擦着……
经过七天泥里水里、忍饥受寒的艰苦行军,部队终于走出了草地。远处出现了山峦、树木、房舍、炊烟、牛羊;眼前有了人畜踩出来的小路,路旁开放着五色缤纷的野花。战士们一踏上坚实的土地,一个个高兴得又蹦又跳。有的持起石子使劲扔出去,似乎是要显示一下自己从死亡线上挣脱出来以后还有多强的臂力。有的摘下一串串象葡萄似的金黄色的野果子,迫不及持地送进嘴里。有的采来一束小花,仔仔细细地系在自己的胸前。
罗荣桓笑咪咪地看着这些充满了活力的战士,拍拍陈海涵的肩膀说:“你看,战士们的情绪多高!他们好象不知道什么叫疲劳和饥饿。”他停顿了一下,微微点着头又坚定地说,“这是一支多好的队伍!古人形容岳飞的队伍,有这样一句话:‘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我们这支队伍比岳家军更为巩固。有这样一支打不垮、拖不烂的队伍,革命是一定会胜利的!”他看看陈海涵,语气又急迫起来,“不过,当前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吃饭!”
“是的!”陈海涵点点头,立即命令通信员通知各连,抽一些体力较强的同志组织筹粮队。通信员还没有走,忽然接到前面的报告,右前方发现马步芳的骑兵,大约有一个连,正向二营运动。二营的干部立即召开碰头会研究对策。会上,有的认为我们已经精疲力竭,应该避开敌人有的主张打,为牺牲在草地上的同志报仇,因为没有经验对如何打骑兵也提不出具体意见来。正在大家讨论不决时,在一旁路步的罗荣桓突然停下脚步问道:“你们肚子饿不饿,想不想吃马肉?”他一句话,使同志们心里亮堂了。
“南方有不少人不用说马肉,连羊肉都不吃。现在恐怕不能讲究这些了。你们吃不吃马肉我不知道,反正我是吃的。”
“罗主任,你是说要打骑兵?”营长兴奋地问道。
罗荣桓点了点头说:“对。但是对付骑兵不能冒失。部队太疲劳了,得想想办法。”说着他蹲下身来,边比划边说,“你们见过江西老表打猎吗?他们都是藏起来守候着猎物进入射程。今天我们也应当用这个办法。”
【1】
【2】
【3】
【4】
来源:
中国经济网
(责编:武立伟)
[
打印正文
] [
给编辑写信
] [
E-mail推荐
]
留 言 区
请注意: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人民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人民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人民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或人民日报网络中心反映。
我要留言:
人民网强国社区注册用户可以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 码:
到强国社区注册
镜像:
日本
教育网
科技网
E_mail:cpc@peopledaily.com.cn
新闻线索:
cpc@peopledaily.com.cn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招聘英才
|
帮助中心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联系我们
|
ENGLISH
京ICP证000006号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65)
|
京朝工商广字第0394号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06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