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
>>
专题报道
>>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
>>
长征故事
昔日乌江天险 今朝高峡平湖
本报记者 刘栋 袁祺
2006年09月20日08:35
【字号
大
中
小
】【
留言
】【
论坛
】【
打印
】【
关闭
】
横走天下路,难过乌江渡。
乌江,自西南向东北斜穿黔地,是长江上游南岸最大支流,全长千余公里,集中落差2000余米,堪称天险。70多年前,红军长征史上一场辉煌的战役,让“天险”乌江成为一代人心目中的一座丰碑。
地处乌江岸边的贵州省余庆县回龙场渡口,红军当年就是从这里强渡乌江,随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智取遵义城。当记者来到地处回龙场横跨乌江的回龙桥上,从百米高处向下眺望,湍流似剑,滚滚流去。然而就是在这片当年人烟稀少的河畔,一场新农村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
“富在农家”建新村
从遵义到余庆绵延曲折的山路上,道路两边清洁整齐的农家院落不时地映入记者的眼帘,加上两旁郁郁葱葱的树林,让人不禁心旷神怡。更让记者不曾想到的是,这些成就全部都来自于农民自己的创造。
“在我们余庆,你们看到这样的村落比比皆是,这些都来自于民众的4个渴望:渴望生活上殷实宽裕、渴望有更多的学习机会、渴望经常参加文体活动、渴望有和城里人一样的人居环境。县委、县政府了解到以后,及时把这一现象总结为‘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从2001年我们就开始选点示范建设,如今已建成示范点346个,直接受益农民达7万多人,占全县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余庆县县委书记杨兴友告诉记者。
当年红军曾借住过的茅草屋,如今已被一排排整齐的黔北特色民居所替代;当年红军强渡乌江的渡口,也已成为生态旅游的新景区。“再过几年来,相信你们肯定能看到一个新余庆。”展望未来,杨兴友信心十足。
“西电东送”为民造福
昔日奇兵纵横,今朝奇迹连连;昔日天险难逾,今朝为民造福。作为全国十大水电基地之一,乌江全流域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达1042万千瓦,有可供建设水电站的位置266处。1979年,乌江电站的建设揭开了开发乌江的序幕。
余庆县对外宣传中心主任李厚才告诉记者,作为贵州境内最大的河流,近年来,乌江正在进行水电站梯级开发,呈现出“高峡出平湖”的壮美一幕。昔日难以逾越的天险,如今已成为我国“西电东送”主力军。预计到2015年,乌江流域水电装机容量将超过1000万千瓦。
地处余庆县境内的构皮滩水电站是贵州省历史上最大的水电站,总装机容量300万千瓦,超过了长江上的葛洲坝水电站,总投资138亿元,年发电量96万千瓦时,电站总库容55亿立方米,总工期九年零两个月。2009年首台机组发电,水电站主体大坝设计为高拱坝,最大坝高达232.5米,是国内在建水电站中坝高排名第三位的混凝土双曲拱坝。
据了解,构皮滩电站在建的同时,贵州省境内乌江干流上的最后两级电站――设计装机容量均为100万千瓦的思林水电站和沙沱水电站建设工作正在加紧进行。根据贵州电网公司的统计数据,实施“西电东送”5年来,贵州电网公司目前的统调装机容量已达1574万千瓦,是2000年的500万千瓦的3倍还多,其中,水电机组就达410万千瓦。
“水电站的建设,不仅为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入,更为我们带来新的思想、新的观念。突破乌江,是红军面临的生死之战、传奇之战;开发好乌江,则是我们今天面临的新的发展机遇。我们这一辈人,将见证乌江历史上的又一次新突破。”杨兴友告诉记者。
(本报余庆9月19日专电)
昔日乌江天险,如今已有大桥飞渡。 本报记者 刘栋摄
【1】
【2】
【3】
来源:
zzzzzz
(责编:刘倩)
相关新闻
·
绝地逢生――从强渡大渡河到飞夺泸定桥(2)
[2006-09-19 17:04:32.181103]
·
长征,迎着民族复兴的曙光
[2006-09-20 03:13:54.508994]
·
长征,迎着民族复兴的曙光
[2006-09-20 07:13:13.716103]
·
数万人次参观“遵义会议永放光辉”展览 聆听壮丽史诗
[2006-09-20 08:00:49.280476]
·
绝地逢生――从强渡大渡河到飞夺泸定桥
[2006-09-19 16:34:27.125461]
·
【组图】绝地逢生--从强渡大渡河到飞夺泸定桥
[2006-09-19 16:18:42.623967]
·
绝地逢生--从强渡大渡河到飞夺泸定桥
[2006-09-19 16:19:47.277137]
·
刘惟治:强渡乌江时目睹8名战友被江水冲走
[2006-09-19 17:01:38.939759]
·
绝地逢生――从强渡大渡河到飞夺泸定桥(3)
[2006-09-19 17:04:32.472307]
·
刘惟治:强渡乌江时目睹8名战友被江水冲走
[2006-09-20 08:10:05.005779]
[
打印正文
] [
给编辑写信
] [
E-mail推荐
]
留 言 区
请注意: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人民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人民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人民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或人民日报网络中心反映。
我要留言:
人民网强国社区注册用户可以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 码:
到强国社区注册
镜像:
日本
教育网
科技网
E_mail:cpc@peopledaily.com.cn
新闻线索:
cpc@peopledaily.com.cn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招聘英才
|
帮助中心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联系我们
|
ENGLISH
京ICP证000006号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65)
|
京朝工商广字第0394号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06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