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首页

1969年年初,15岁的习近平来到黄土高原的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村,直到1975年10月离开。这七年,他在这片黄土地上同乡亲们打成一片,一起挑粪拉煤,一起拦河打坝,一起建沼气池,一起吃玉米“团子”。他后来深情地说:“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

“近平是靠自己踏踏实实干出来的”(上)——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来源:学习时报

  王宪平:近平在打坝期间,更是付出了全部的热情和精力,他白天晚上,起早贪黑,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白加黑”“五加二”,把精力都放在这个工程上了。他要求施工要快,施工质量还要好,特别是洪水冲击的关键位置,他搞得扎扎实实,固若金汤。而且他不仅一直在第一线指挥,也一直在第一线劳动,铲土、打夯、搬大块石头砌堤围,这些事情他都和村里人一起并肩战斗。所以大家的干劲非常足,打坝进展得很快。…[详细]

“近平是靠自己踏踏实实干出来的”(下)——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来源:学习时报

  王宪平:近平去四川学习沼气池建设技术,回来以后就建沼气池。把第一口沼气池搞起来以后,产出沼气了,点着火了,这个作用很大,大家看到事实了,也就相信了,而且也确实解决了我们这个地方缺柴烧的问题。不久之后,办沼气在我们周边就普及开了,全县大多数村都开始向梁家河学习。陕西省的沼气现场会议,也是在我们村召开的。…[详细]

“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上)——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来源:学习时报

  戴明:多年以后,近平曾在一次访谈中回忆起当时出发的情景。他说:“在去延安的专列上,我记得很清楚,那是1969年的1月份,全部都哭啊,那整个专列上没有不哭的。就是我在笑。当时车底下我的亲属都说,你怎么还在笑啊?我说我不走才得哭啊,我不走在这儿有命没命我都不知道了,我走这不是好事吗?我哭什么呢?他们听后就破涕为笑了。”…[详细]

“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下)——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来源:学习时报

  戴明:近平也是一个非常有主心骨的人。他有了想法,有了思路,就一定要仔细研究,一定要把事情做好。后来,他当了梁家河的村支书,带领大家建沼气池,创办铁业社、缝纫社,我一点都不吃惊。因为,我在和他一起生活的时候,就发现他这个人有一股钻劲,有强烈的上进心。…[详细]

“群众需要什么,近平就干什么”——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来源:学习时报

  石春阳:近平不但见多识广、知识丰富,而且性格很随和,说话既不偏激,也不保守,非常实在,所以我们特别喜欢跟他拉话。特别是晚上,我们年轻人经常到他住的窑洞去串门。他给我们讲北京,讲中国,讲世界,讲很多我们从来都没听说过的事,开阔了我们这些山里人的眼界。他喜欢看书,而我们村里人大多不识字,他就经常给我们讲书本上的知识,让我们对读书识字产生了浓厚兴趣。…[详细]

“近平真是个好后生”(上)——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来源:学习时报

  高小梅:近平那时还在村里办了个夜校,这个夜校当时是全县做得最好的,后来成为县上的试点,叫“赵家河村青年夜校试点”。这个青年夜校和村党支部的生产会不一样,生产会是打铃集合,我们是吹哨集合的。我们总共有二三十个年轻人,每天都去参加近平办的“青年夜校”,都在随娃的窑洞里集合,那时那个窑洞没有炕,中间有一个很长的石条桌子,就像现在的会议桌一样,大家都挤在这个石条桌子周围。每天晚上,点起煤油灯,近平就给我们讲课。…[详细]

“近平真是个好后生”(下)——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来源:学习时报

  赵勋功:近平在赵家河一直和我们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吃也跟我们吃一样的东西,那时候能吃顿白面馍馍都是很困难的,他轮流在我们社员家里吃饭,也没吃到什么好的。近平干活很能吃苦,和我们干一样的活,比我们还下力气。…[详细]

“近平在困境中实现了精神升华”——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来源:学习时报

  王燕生:近平后来返回北京上学,又有了前途光明的工作,但他却放弃了看似更平坦舒适的道路,反而下沉到基层、沉至社会实践的最前沿去工作。一步一个脚印,每一步都走得很扎实、走得很充实。这是有大抱负、有大气魄、有大本事、有大勇气的人才能做出的选择。…[详细]

“近平很喜欢读书学习,也喜欢写东西”——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来源:学习时报

  张春富:刚开始时,我和近平一块在基建队打坝、修梯田。我在坡上挖土的时候,看见近平用架子车拉土,他干活非常卖力。砸夯是很累的体力活,四个人用石头拽着石头夯的四个犄角,中间一个人扶着把,往下砸。近平打坝时,我就在半山上掏土。虽然打坝很辛苦,但一场大雨就可能把打好的坝冲垮,我们只好反复地打坝。…[详细]

“陕北七年是近平一生最宝贵的财富”(上)——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来源:学习时报

  曹谷溪:习近平和其他知青一样,同农民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干一样的农活。每一位知青的理想和生活方式不同,对农村生活的适应程度自然不尽相同。最初来到梁家河的时候,对艰苦的农村生活也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但他能够调整自己,很快就在农村扎下根,与当地农民打成一片,融为一体。他在陕北黄土高原留下了自己深深的足迹,同时也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印象。他是真正脚踏实地融入农村的知识青年。…[详细]

“陕北七年是近平一生最宝贵的财富”(下)——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来源:学习时报

  曹谷溪:习近平克服重重困难带领村民修建沼气池,或许就这件事本身来说,这只是他人生中的一次小小历练。但就这件事产生的后续效应来看,对当时整个陕西省的影响是巨大的。所以,一定不要轻视工作中的那些小事。做大事的人,都是从全心全意做好一件件小事中成长起来的,而人的情操也是从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中培养起来的。…[详细]

“近平敢说敢做敢担当”——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来源:学习时报

  梁玉明:近平处事非常公正,很多农村人当领导,裙带关系很严重,把亲戚朋友照顾得很好,多吃多拿多占。近平没有这么做,知青也好,社员也好,一视同仁,他绝对不会用公家的资源额外照顾朋友,绝不会做不公正的事。所以,近平批评一些社员,他们都能接受。社员们都信服他,认为他公正、没有私心。…[详细]

“近平既一心为民办事又善于为民办事”(上)——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来源:学习时报

  武晖:有时候上山干活,近平也在兜里装一本书,中间休息的时候,大家在拉话,他就拿出一本书来看。晌午回窑洞歇一会儿,近平也要抓紧时间看一会儿书。我觉得,一方面是近平对读书有着浓厚的兴趣,另一方面是读书也带给近平无限的力量。书里有更广阔的世界,有更丰富的知识,通过学习,人增长了见识,汲取了知识,就会变得更坚强,更强大。…[详细]

“近平既一心为民办事又善于为民办事”(下)——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来源:学习时报

  武晖:近平他有威望,有能力,做了很多实事,同时也在积极地融入社员当中。他来到梁家河以后,一直就在学习我们当地的方言,到了后几年,特别是当支书以后,他可以完全用延川方言跟大家交流了。平时,近平对年纪大的人很尊敬,对小孩很爱护。近平对同龄人也很亲切,对那些表现不积极的社员,甚至对那些“管制分子”,他也从来没有吹胡子瞪眼,有话都是好好说,让大家心里都服气。…[详细]

“近平与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来源:学习时报

  张卫庞:1993年近平回梁家河的时候,我终于见了他一面。当时我在山上种麦子呢,听说近平回来了,就赶紧从山上跑回来了。跑到山后腰的时候,正好碰见了近平。近平见了我,也不嫌弃我一身泥巴,一把就拽住我问长问短,我激动得都不知道说啥好了。他还给家家户户都带了报时钟、紫菜、茶叶,临走的时候给我撂下了名片,让我有困难就去找他。…[详细]

“我和近平一起到四川学习办沼气”——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来源:学习时报

  黑荫贵:习近平话不多,爱思考,而且思考的都是实实在在的事情。比如他看到当地老百姓自己做的炉具、灯具,就提出要带一些样品回去,还希望四川把师傅派过来,带着我们办沼气。他还提出把四川的烤烟弄些回来在陕北种,因为产量高,也适合在陕北大面积种植。还有四川拿石板做的可摇动脱粒机,四川师傅在我们村和习近平他们村都弄了两个石板脱粒机,陕北不缺石头,这种机械做好了还不会坏。这些东西都是靠习近平很有心地观察,很有心地提出来,很执着地认认真真学来的。…[详细]

“近平立志办大事,不搞形式主义”——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来源:学习时报

  刘明升:1993年的时候,近平回梁家河看望村里的父老乡亲。我当时是文安驿镇党委书记,听说近平回来的消息,村里都沸腾起来了。我赶紧找人把村里的卫生打扫干净,支起一口大锅,杀了两只羊,炖羊肉,炸油糕。近平进村子之后,男女老少把他围得水泄不通,都拉着他的手,拉话的拉话,照相的照相,就像见了久别的亲人一样。…[详细]

“入党提干上大学都是近平奋斗的结果”——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来源:学习时报

  白光兴:习近平担任梁家河大队支部书记后,新的领导班子精神面貌焕然一新,1974年春天就出现了生产热气腾腾的新局面。习近平能够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面对贫困山区农民缺柴少炭现象,思考着群众生活迫切需要的做饭照明问题。当他在报纸上看到四川省绵阳一些农村搞沼气用来做饭照明的消息后,就积极建议县里派人到四川实地考察沼气池建造技术,并参加了县里组织的赴四川考察学习办沼气的工作。回到大队后,他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建成了陕西省第一个沼气村。…[详细]

“近平当村支书就是因为大家都拥护他”——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来源:学习时报

  杨世忠:近平一方面是受革命家庭的影响,另一方面自己有学习兴趣和上进心,所以他特别热衷于读书和学习。我第一次到梁家河下乡时,近平已经住到国家拨专款修的知青窑洞里了。我发现他的书非常多,桌子上、土炕上摆得到处都是,跟他聊起来,觉得近平还就是有学问,知识面广,对我启发很大。…[详细]

“近平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上)——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来源:学习时报

  雷平生:梁家河农村插队劳动磨炼学习的经历,是近平思想、觉悟、感情的出发点。一个共产党的工作者,如果不真切了解基层群众的疾苦和贫困地区群众生活的艰难,就无法真正站稳群众立场。现在,我们在电视里经常看到,近平下乡调研,很重视去那些贫困地区体察民情,比如西南、西北、井冈山等老少边穷地区。他对这些地方普通群众的生活很熟悉,到老百姓家里去走访的时候,言谈举止很自然,掀开锅盖看看锅里有什么,嘘寒问暖,与人民群众谈话都能说到要害处,说到点子上,也能了解到实际情况。…[详细]

“近平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中)——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来源:学习时报

  雷平生:在农村的这七年,是近平人生道路中最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对他的整个成长、成熟、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平能够走好人生的第一步、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有内外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他这七年努力拼搏,自强不息,刻苦磨炼,这是他成长的重要内因;另一方面,外部因素也很重要。…[详细]

“近平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下)——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来源:学习时报

  雷平生:近平看问题习惯从多方面考虑,运用辩证思维方式,针对一个问题进行多角度反复推敲,互相印证,而不简单只从一个方面刻板地考虑问题,更不自以为是。这样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详细]

“为群众做实事是习近平始终不渝的信念”——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来源:学习时报

  陶海粟:习近平跟我说,他之所以要下到农村地区去做基层工作,主要是出于两个考虑。一是国家已经步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在地方上会比在军队里接触的事物更全面,更接近民生民情,对自己的全面锻炼更有利。二是他自己在陕北干了七年,知识和工作经验最丰富的积累,还是从农村来的,而且农村目前正处在改革的前沿,还是到农村去才更能发挥他的优势。…[详细]

“七年知青经历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起点”——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来源:学习时报

  艾平:习近平讲的“了解实际”,就是我们深入生活所了解的真实情况。他正是了解实际,了解群众最需要什么,才能脚踏实地,从实际出发来主持工作。如果不了解这些,恐怕不会有十八大以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会有“三严三实”学习教育,不会有反腐倡廉,也就不会产生一系列正确的理解和认识。…[详细]

“陕北七年,他真是不容易也真是不简单”——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来源:学习时报

  孔丹:到陕北插队同样是习近平的人生第一站。当年他年纪那么小,在黄土高原一待就是七年,而且扎扎实实干成了那么多很不容易干成的事。所以说他的人生第一站走得更扎实,他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扣得更好。这也是他以后走好人生其他旅程、系好人生其他粒扣子的最重要基础。…[详细]

“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来源:学习时报

  何毅亭:“年龄最小、地方最苦、时间最长”,这“三个最”可以说是习近平总书记插队生涯的鲜明印记。总书记这七年知青岁月,是他离开学校和家庭走向社会的人生第一站,也是他人生旅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站,无疑对他后来的成长会产生重大影响和作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