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资料中心>>史海回眸
追忆长征艰难征程 学习红军钢铁意志
侯永锋
【字号 】【论坛】【打印】【关闭
  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不惧任何艰难险阻,都要跟着党向前,向前。在长征中,与数倍于自己的国民党军队进行生死决战,尽管有巨大牺牲,但红军最终都摆脱了敌人的堵截。

  镌刻在老红军江冰记忆深处的两个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红军精神的含义:铸就钢铁意志的红军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为革命吃苦无怨无悔。

  简历

  江冰,辽宁省军区顾问。湖南省龙山县人。1921年7月出生。1934年5月加入红军。1936年1月入党。1983年9月离休。参加了红二方面军的长征,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期间多次参战。长征时任通信员、班长、区队长、师政治部民运科科员等职,解放后曾任锦州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朝阳军分区政委等职。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红星功勋荣誉章。

  长征一日

  狭路相逢

  小院菜畦里的茄子、辣椒长势正好,等候多时的江冰一见记者到来,开门见山地讲起了自己长征中记忆深刻的几个片断。

  5月17日上午,这位当年追随贺龙、萧克参加革命的红军战士清晰的讲述,将记者带入了七十多年前的长征一日:江冰所在的部队遇敌伏击,从上午到傍晚,红军战士都在和敌人厮杀;冲出重围,已是夜幕降临,整整一天没有吃饭的红军必须连夜追赶大部队……艰难可想而知。

  "在那个年代,急行军、打恶仗、饿肚子,已是司空见惯之事。"江冰告诉记者,每个红军战士都在战火硝烟中炼就了钢铁般的意志。

  他讲述的故事发生在1936年春天。那天,红六军团在长征路上攻克了贵州毕节后,进入贵州与云南交界的山区。这里地势险要,山高林密。15岁的江冰在红十六师四十六团二营营部当通信员。当时,这个营是六军团的后卫部队,走在军团的最后方。

  "大部队离开半个多小时后,我们休息了一会继续行军,刚走出一里多地,就遭到了敌人的伏击。"虽然事隔多年,江冰仍能记得当时的细节:敌人的轻重机枪子弹从两侧山上雨点似飞来,敌军黑压压地从山上冲下来,各种武器交织成一片火网。指挥二营作战的团参谋长(之前营长负重伤离职)看出了敌人的企图,他向战士们高喊:"敌人有计划地避开我们主力,想要消灭我们后卫部队。我们要不惜任何代价,冲出敌人的包围圈!"他立即命令集中火力攻击靠右侧的大山。激战开始后,奋不顾身的红军拿下了敌人盘踞的第一个山头。不甘心失败的敌人集中至少三倍于红军的兵力向山头进攻。

  敌众我寡,不宜纠缠,二营战斗力最强的四连负责掩护另外两个连撤退。这个"从苏区反攻以来从没有打过败仗"的连队利用大树作掩护,待敌人进入我军战地后,用刺刀和手榴弹收拾他们。当时,四连连长左手拿驳壳枪,右手抡着大刀,大声指挥:"现在是考验我们的时候了,上好刺刀,让敌人知道我们的厉害!"

  敌人上来了,"这时听不到枪声,只听得刺刀和枪托撞击的声音响成一片。敌我纠缠在一起,像海里的潮水一样,卷过来卷过去地厮杀着"。红军战士面对敌人,异常顽强。江冰亲眼看到,三名敌兵向红军一个新战士扑去,这名身着破烂蓝布夹袄的战士巧妙地避开敌人的正面,转到敌人身后。敌人转身,再次端着明晃晃的刺刀扑向新战士。精明强悍的红军战士一闪,趁那名敌军的刺刀还未收回去,一下子把对方刺倒在地。后面两名敌人恶狠狠扑过来,这名红军战士灵活地用枪托打掉了右侧敌人的刺刀,顺势刺穿敌人的胸膛。第三名敌人见势不好,撒腿就跑,没走几步就被追上,只好乖乖跪在地上缴枪。

  最后,身经百战的红军终于杀出了一条血路,冲出了敌人的埋伏圈,边打边走脱了险。

  山区夜行

  落日的余晖被高高的山峰吞没,夜幕降临。经过生死考验的红军部队聚集在一个荒凉的山谷里。这里人烟罕至,没有一户人家。种种困难横亘在红军面前:山上没有路,夜间很难辨认方向;战士们整整一天没有吃饭,疲惫不堪;重伤员没有担架,要靠战友们轮流背。

  "但是,这些困难必须克服,我们一定要迅速找到主力部队。"团参谋长叫江冰把各连连长和指导员召集到一起进行了简短的动员:"行军时要注意不要讲话,不许吸烟,不要掉队。"然后,红军每人左臂绑一块白布或者白毛巾,悄悄向云南方向进发。

  大约走了三个小时,前面一堵约10米高的峭壁挡住了去路,两旁是黑洞洞的深沟。忍着饥饿的红军战士把绑腿和背包绳连接起来,捆在腰上,搭起人梯向上攀登。翻过峭壁后,红军战士在山脚下发现一条小路。大家情绪高涨了起来:"有路必有人,快找到老百姓了!"

  老乡相助

  又走了一会儿,红军听到远处传来狗叫声。部队顺着路边停下来休息,团参谋长让江冰到五连传达命令,让他们派战士去侦察情况。不长时间,侦察员回来报告:前面有个小村子,村里没有敌人。

  红军决定在村里吃饭休息,安置伤员。集结在村头后,红军找来了一位百姓,团参谋长和气地告诉他:"不要害怕,我们是工农红军,北上抗日路过这里,要在你们这里吃顿饭,饭后就离开。请你告诉老乡们多多帮助。我们吃的粮食和蔬菜,一律按价给钱。"那位老乡回答:"你们是穷人的部队,为了打祸害我们的白军,受这么大的苦,不能让你们挨饿。"接着那位老乡领着各连司务长,把可靠的老百姓叫起来做饭。这时,由于条件不允许,团参谋长安排跟随部队的七名重伤员留下来,请老百姓帮助照顾。负责办理此事的四连指导员奉命把伤员们召集到一起,说明了面临的处境和组织上的意图。伤员们个个眼里含着泪水,好长时间没有人开口说话。江冰告诉记者:"大家都明白,他们谁也不愿意离开部队,但谁也不愿意给领导和同志们增添负担。"最后,七名重伤员默默地服从了组织的决定,留在了这个崇山峻岭之中的小村子里。饭后,部队继续前进。天亮时,红军登上一座山梁。突然听到远处传来了既亲切又熟悉的红军起床的号声。大家挺住脚步,团参谋长命令司号长联系,对面很快就传来了回应:果然是自己人!找到主力部队了!大家不知哪里来的那么大劲头,一口气就冲到了山下。。。。。。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师政委回"家"

  失踪

  "红军能够在难以想像的逆境中最终走到目的地,靠的是钢铁般的意志、不怕牺牲的精神。"讲起十六师师政委晏福生的一个故事,江冰如此总结。

  1936年9月,担任红六军团前卫任务的十六师到达甘肃天水一座土山罗家堡。天还没有亮,红军向这座高约七八百米的山上进发,刚走到半山腰,埋伏在此的敌人突然开火。到天色大亮时,敌机轮番轰炸,天水方面的敌人也从侧面赶到向我军射击。我军受挫,形势对我军极为不利。

  这时,师政委晏福生亲自指挥战斗,命令要不惜一切代价拿下这座山头,为军部打开通道。前卫营把粮袋背包都丢到一旁,只带着武器弹药和敌人展开白刃战。由于国民党军队都不愿意为主子卖命,只一个回合,山头就被我军控制,使红六军团顺利通过罗家堡。

  战斗结束后,却不见晏政委的身影。不一会儿,晏政委的警卫员起着骡子飞奔到师部,带来了一个令人沉痛的消息:带着部队冲锋时,晏政委左肩中弹流血过多不能行走,他命令警卫员"服从命令",保存革命力量,将自己的文件包和手枪带上,去追赶部队。

  军团政委王震得知此情后,要十六师务必将晏福生同志找回来。但四十六团一个营的战士急行军赶到罗家堡晏政委负伤的地点,到处寻找却没有结果。

  获救

  三个月后,在军团政治部宣传队当宣传员的江冰听说晏福生政委回来了,急忙去看望。晏政委把他负伤后的经过告诉了大家。

  命令警卫员离开后,晏福生忍痛爬到一个破窑洞里,用麦秆盖住全身,躲过了敌人的搜查。敌人走后,他爬到山下的一个小村庄。因为刚打过仗,家家户户大门紧闭。晏福生敲了敲一户的门,扒着门缝说自己是红军伤员,要借宿一夜。

  屋里年长的人听说是红军,点亮灯,打开门把晏福生接到屋,吩咐儿媳妇烧水给他洗伤口,又找草药他包扎伤口,并作了碗热面条让他吃。

  晏福生在这位善良的农民家躲藏了七天。伤势有些好转,急于回到部队,于是将意图告诉老大爷。临走前,老人找了一身农民的衣服给他穿上,并让家人作了烧饼给他当干粮。身上一个铜板都没有的晏福生就把仅有的一块怀表送给老大爷留作纪念。

  归队

  晏福生一直向北走,他知道那是红军所在的方向。为了避免碰上敌人,他专门捡小道走。十几天后,沿途出现了红军写的标语。他加快速度向前,向前。陕西彬县到了,好多村子贴满了红军的标语。晏福生知道,快找到红军了。

  不久,前方一个村口出现一个戴着八角帽的哨兵。晏福生知道,这是四方面军(当时红军三个方面军的军帽区别很明显)。三步并作两步走到哨兵面前,他热泪盈眶:"这回总算到家了。"哨兵莫名其妙,因为眼前的晏政委衣衫破旧,满脸胡子。

  哨兵把晏福生送到连部,听完晏政委表明身份后,连长火速把情况向上汇报,一面安排他吃饭。饭刚吃完,三十一军军长萧克(1936年10月前萧克是红六军团军团长)就派人来接晏政委了。在军部,晏福生拉着萧克的手,许久没有说出话来。

  在三十一军治好伤后,死里逃生的晏政委回到了自己所在的部队。 
来源:辽宁日报 (责编:石希)



期刊杂志  
党的文献 中共党史研究
百年潮 世纪风采
红岩春秋 党史博览
党史文苑 党史纵览
湘潮 北京党史

最新推荐  
2010年全国党史工作会议
开国上将纪念馆
经典著作:领导人文集
历届党代会党章修改变迁
革命先辈网上纪念馆
共和国脚步——1949年档案
五四运动九十周年
 
历次党代会  
中共一大 1921年7月23日至31日

中共二大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

中共三大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

中共四大 1925年1月11日至22日

……
 
纪念馆  
党旗 党徽
毛泽东纪念馆 周恩来纪念馆
党章 入党誓词
刘少奇纪念馆 朱德纪念馆
 

镜像: 教育网  科技网
E_mail:cpc@peopledaily.com.cn 新闻线索:cpc@peopledaily.com.cn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招聘英才 | 帮助中心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联系我们 | ENGLISH 
京ICP证000006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65)| 京朝工商广字第0394号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