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 >> 资料中心 >> 历次党代会 >> 第十三次(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 北京) >> 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返回首页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赵紫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一九八七年十月二十五日)
字号 】【论坛【打印【关闭

  同志们!

  我受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托,向大会作报告。

  一、历史性成就和这次大会的任务

  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坚持和发展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提出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纲领。十二大以来,党中央召开了七次全会和一次全国代表会议,就一系列重大问题及时作出正确决策,有力地推进了改革和开放,加强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经过十二大,到这次大会,共九年时间。这九年,在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开辟了党的历史发展的新阶段,国家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我们紧紧把握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九年间国民生产总值、国家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平均收入都大体上翻了一番。现在看来,到本世纪末实现十二大提出的经济发展目标是完全有把握的。

  随着生产的发展,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些严重社会经济问题开始得到解决,或者找到了解决的途径:

  ――十亿人口的绝大多数过上了温饱生活。部分地区开始向小康生活前进。还有部分地区,温饱问题尚未完全解决,但也有了改善。

  ――城乡广开就业门路,城市新就业的劳动力达到七千万人。农村中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有八千万农民转入或部分转入了非农产业。

  ――市场供应大为改观,基本扭转了过去那种消费品长期严重匮乏的局面。

  ――国民经济重大比例严重失调的状况显著改变,逐步转上大体协调发展的轨道。

  应当说,这九年是建国以来国家经济实力增长最快,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这同五十年代后期开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二十年中,在“左”的指导思想影响下,“以阶级斗争为纲”,经济发展屡遭挫折,人民生活改善甚微的状况,形成了鲜明对比。

  九年来我国经济建设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同在拨乱反正基础上坚决推进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分不开的。

  改革和开放,冲破了僵化的经济体制,使经济活跃起来。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以不可阻挡之势蓬勃发展。沿海地区,从南到北,正在形成广阔的前沿开放地带。依靠广大群众积极性的发挥,生产力获得了新的解放。

  改革和开放,也使民族精神获得了新的解放。长期窒息人们思想的许多旧观念,受到了很大冲击。积极变革,勇于开拓,讲求实效,开始形成潮流。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将会更清楚地看到,这九年之所以不平凡,所以举世瞩目,就是因为许多适应社会进步趋势的新思想是在这个时期产生的,具有开创意义的新体制的基础是在这个时期开始奠定的。社会主义体制改革就其引起社会变革的广度和深度来说,是又一次革命。

  为了保证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我们党领导人民在政治、思想、文化、国防、外交等领域,进行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得到巩固和发展。这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推进建设与改革的基础上,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及时排除各种“左”的和右的干扰的结果。社会治安明显好转。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斗争的健康发展,提高了人们的觉悟,进一步积累了不搞政治运动而靠正面教育和正确批评来反对错误思想的经验。在全面改革的深刻变革中,保持安定团结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很不容易的。

  ――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建设逐步发展。以宪法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形成。人民政治生活日趋活跃。爱国统一战线空前扩大。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协商制度发挥了积极作用。各民族的兄弟团结更加巩固。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重要进展。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展开。教育、科学、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卫生、体育事业欣欣向荣。九年制义务教育正在逐步实施。

  ――国防建设从指导思想上实现了战略性转变。军队的整编和改革取得重大成就,在裁军百万的同时,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有了新的进步,防卫作战能力有了新的提高。人民解放军在保卫祖国、抢险救灾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各方面,都作出了巨大贡献。

  ――按照“一国两制”的原则,中英、中葡已就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达成协议。我们还要按照这个原则努力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历史将证明,按“一国两制”实现国家统一的构想和实践,是中华民族政治智慧的伟大创造。

  ――根据国际形势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围绕和平和发展两大主题,调整外交格局和党的对外关系,发展了独立自主、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对外政策。我们在国际上的朋友更多了。

  同志们!九年来的实践,证明了我们的党不愧为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党,证明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是一条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这条路线是党和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党中央集体智慧的结晶。在这条路线的形成和发展中,在一系列关键问题的决策中,在建设、改革、开放新局面的开拓中,邓小平同志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求实精神、丰富经验和远见卓识,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九年来的成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请允许我以中国共产党的名义,感谢人民对我们党的信任和支持。一切亲身经历这九年伟大变革并贡献了自己力量的中华儿女,一切关心祖国命运的炎黄子孙,都有理由为我国的历史性变化感到自豪。

  但是,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自满。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面临的问题和困难还很多,比预料的多。我们在领导工作中还有不少失误。新旧体制正在交替,许多制度尚不健全,各方面的管理和监督还跟不上形势的发展。经济工作中急于求成的倾向仍然存在,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矛盾尚未根本缓解。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还有市场,僵化思想仍然束缚着一些同志的头脑。特别是对不少环节上不同程度存在着的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全党同志和广大群众是很不满意的。我们一定要正视它,努力去消除它,不辜负人民对我们的期望。

  还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以后的路程更长,任务更艰巨。我们原来的基础很差,过去耽误的时间又太多了,现在还相当落后。当今世界,新技术革命迅猛发展,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国际政治风云变幻,我们面临的挑战是紧迫的严峻的。如果对这种形势缺乏认识,不加倍努力,我们国家和民族就可能更加落后,世界上就将没有我们应有的地位。历史决定了我们这一代和下几代中国人,首先是共产党人,必须警醒起来,团结一致,奋起直追。

  这次大会的中心任务是加快和深化改革。改革是振兴中国的唯一出路,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不可逆转。我们要总结经验,坚持和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进一步确定今后经济建设、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方针,确定在改革开放中加强党的建设的基本方针。正确解决这个任务,将有力地促进全党团结和党与各族人民的团结,保证我们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

  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的根本依据。

  对这个问题,我们党已经有了明确的回答: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在近代中国的具体历史条件下,不承认中国人民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革命发展问题上的机械论,是右倾错误的重要认识根源;以为不经过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就可以越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革命发展问题上的空想论,是“左”倾错误的重要认识根源。

  我国原来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从上个世纪中叶以来的一百多年间,经过各派政治力量的反复较量,经过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多次失败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唯一的出路是在共产党领导下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走社会主义道路。但是,也正因为我们的社会主义是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经过三十多年来社会主义的发展,我国当前的情况是怎样的呢?一方面,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已经确立,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已经消灭,国家经济实力有了巨大增长,教育科学文化事业有了相当发展。另一方面,人口多,底子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居于世界后列。突出的景象是:十亿多人口,八亿在农村,基本上还是用手工工具搞饭吃;一部分现代化工业,同大量落后于现代水平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工业,同时存在;一部分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同广大不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同时存在;少量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同普遍的科技水平不高,文盲半文盲还占人口近四分之一的状况,同时存在。生产力的落后,决定了在生产关系方面,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所必需的生产社会化程度还很低,商品经济和国内市场很不发达,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占相当比重,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还不成熟不完善;在上层建筑方面,建设高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所必需的一系列经济文化条件很不充分,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在社会上还有广泛影响,并且经常侵袭党的干部和国家公务员队伍。这种状况说明,我们今天仍然远没有超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在中国这样落后的东方大国中建设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新课题。我们面对的情况,既不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设想的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也不完全相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照搬书本不行,照搬外国也不行,必须从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开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党作过有益探索,取得过重要成就,也经历过多次曲折,付出了巨大代价。(⑴⑵)

  从五十年代后期开始,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我们曾经急于求成,盲目求纯,以为单凭主观愿望,依靠群众运动,就可以使生产力急剧提高,以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越大越公越好。我们还曾经长期把发展生产力的任务推到次要地位,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还“以阶级斗争为纲”。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或者只适合于某种特殊历史条件的东西,被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的东西,被当做“资本主义复辟”加以反对。由此而形成的过分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和僵化的经济体制,以及同这种经济体制相联系的权力过分集中的政治体制,严重束缚了生产力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这种情况教育我们,清醒地认识基本国情,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是极端重要的问题。

  那末,我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是一个什么样的历史阶段呢?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我国从五十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既不同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尚未奠定的过渡时期,又不同于已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我们在现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还会长期存在,但已经不是主要矛盾。为了解决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就必须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提高劳动生产率,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并且为此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

  总起来说,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贫穷、摆脱落后的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多数的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国,逐步变为非农产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化的工业国的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变为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发展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的阶段;是全民奋起,艰苦创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阶段。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我们应当确立哪些具有长远意义的指导方针呢?

  第一,必须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初级阶段,为了摆脱贫穷和落后,尤其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全部工作的中心。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应当成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必须始终不渝地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勤俭建国,勤俭办一切事业。第二,必须坚持全面改革。社会主义是在改革中前进的社会。在初级阶段,特别在当前时期,由于长期形成的僵化体制严重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改革更成为迫切的历史要求。改革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自我完善,是推进一切工作的动力。

  第三,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当代国际经济关系越来越密切,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封闭状态下求得发展。在落后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尤其要发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努力吸收世界文明成果,逐步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闭关自守只能越来越落后。

  第四,必须以公有制为主体,大力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在所有制和分配上,社会主义社会并不要求纯而又纯,绝对平均。在初级阶段,尤其要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济成份,在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前提下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下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第五,必须以安定团结为前提,努力建设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应当有高度的民主,完备的法制和安定的社会环境。在初级阶段,不安定因素甚多,维护安定团结尤为重要。必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人民民主专政不能削弱。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既因为封建专制主义影响很深而具有特殊的迫切性,又因为受到历史的社会的条件限制,只能有秩序有步骤地进行。

  第六,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努力建设精神文明。要根据十二届六中全会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决议,按照“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要求,提高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巨大的促进,同时也对它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努力形成有利于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理论指导、舆论力量、价值观念、文化条件和社会环境,克服小生产的狭隘眼界和保守习气,抵制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振奋起全国各族人民献身于现代化事业的巨大热情和创造精神。

  同志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坚持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的新发展,它赋予四项基本原则以新的时代内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相互贯通,相互依存,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不能以僵化的观点看待四项基本原则,否则就会怀疑以至否定改革开放的总方针。也不能以自由化的观点看待改革开放,否则就会离开社会主义轨道。在初级阶段,在我们尚未摆脱不发达状态之前,否定社会主义制度、主张资本主义制度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将长期存在。如果思想僵化,不改革开放,就不能更好地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增强社会主义的吸引力,也就会在实际上助长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的滋长和蔓延。排除僵化和自由化这两种错误思想的干扰和影响,将贯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全过程。由于“左”的积习很深,由于改革开放的阻力主要来自这种积习,所以从总体上说,克服僵化思想是相当长时期的主要任务。总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两个基本点,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经验,这就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三、关于经济发展战略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社会生产力所要解决的历史课题,是实现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我国的经济建设,肩负着既要着重推进传统产业革命,又要迎头赶上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双重任务。完成这个任务,必须经过长期的有步骤分阶段的努力奋斗。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一九八○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现在,最重要的是走好第二步。实现了第二步任务,我国现代化建设将取得新的巨大进展:社会经济效益、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国民生产总值和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上所占位次明显上升。工业主要领域在技术方面大体接近经济发达国家七十年代或八十年代初的水平,农业和其它产业部门的技术水平也将有较大提高。城镇和绝大部分农村普及初中教育,大城市基本普及高中和相当于高中的职业技术教育。人民群众将能过上比较殷实的小康生活。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而又基础落后的国家,人民普遍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无疑是一项宏伟壮丽而又十分艰巨的事业。

  实现第二步奋斗目标,我们有很多有利条件,也存在不少困难和矛盾。矛盾的焦点是经济活动的效益太低。只有在提高经济效益上扎扎实实地做好工作,争取年年有所进步,才能逐步缓解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资金严重短缺等矛盾,保证国民经济以较高的速度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注重效益、提高质量、协调发展、稳定增长的战略。这个战略的基本要求是,努力提高产品质量,讲求产品适销对路,降低物质消耗和劳动消耗,实现生产要素合理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归根到底,就是要从粗放经营为主逐步转上集约经营为主的轨道。为此,必须着重解决好以下三个重要问题。

  (一)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决定性因素,是使我国经济走向新的成长阶段的主要支柱。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技术落后,管理落后,靠消耗大量资源来发展经济,是没有出路的。离开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不可能在有限耕地上生产出足够的粮食和其它农产品,不可能在人口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保持目前的温饱水平,更谈不上向小康以至更高水平前进。不改变设计落后、装备陈旧、工艺粗糙、管理松懈的状况,工业和其它部门的发展也难以为继。产品水平低,质量差,消耗大,成本高,不仅糟踏资源,不能缓解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矛盾,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也站不住脚。尤其在世界新技术革命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如果我们不抓紧时机,急起直追,就无法缩短我们在经济技术上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这一切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将在根本上决定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是关系民族振兴的大事。

  加速科技进步,应当立足我国实际,放眼世界,选准发展方向和重点。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是振兴国民经济。要着重推进大规模生产的产业技术和装备现代化,使农业、能源、原材料、交通、通信、机械制造等重点产业主干部分的技术面貌有明显改善;积极推广普遍适用的科技成果,加速企业的技术改造,继续实施以发展农村经济为宗旨的“星火”计划。与此同时,要组织精干力量不失时机地开展高技术研究,特别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继续加强基础研究,大力发展软科学。必须加快改革,形成科技同经济密切结合的机制,增强企业特别是大型骨干企业应用科技成果的动力和压力,推动技术市场的发展和技术成果商品化的进程,缩短科研成果运用于生产建设的周期。要继续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使之同国内的科学技术研究密切结合,切实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建议国务院制定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领,合理组织全国科技力量,通力协作,尽快实施。

  从根本上说,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振兴,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必须坚持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加强智力开发。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要逐年增加教育经费,同时继续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集资办学。要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针,按照实际需要,改善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克服教育脱离实际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必须进一步造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继续改善知识分子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努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要充分发挥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一切为现代化建设作出优异成绩的人们都要给予奖励。必须下极大的力量,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和在职继续教育,努力建设起一支素质优良、纪律严明的劳动大军。在充分发挥我们自已的科技人员的作用的同时,还要积极开展国际人才交流的工作。

  (二)保持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基本平衡,合理调整和改造产业结构。

  为了实现国民经济在提高效益的基础上稳定发展,必须努力保持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大体平衡。做到这一点的关键,是适当控制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使之与国力相适应,合理掌握生活消费增长的幅度,使之与生产的发展相适应。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做到财政、信贷、外汇和物资的各自平衡和相互之间的基本平衡。在各项实际工作中,要善于审时度势,自觉地及时地解决经济生活中出现的不平衡,以经常性的小调整来避免比例严重失调情况下被迫进行的大调整。对目前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种种挥霍浪费、奢侈成风的现象,必须坚决加以制止。对今年以来出现的物价上涨幅度过大的趋势,必须采取坚决措施进一步加以控制。

  经济总量平衡同经济结构有着密切关系。只有在结构合理的基础上实现总量平衡,才能取得良好的宏观经济效益。这个问题越往前去会越加突出,这是因为:第一,在向小康水平前进的过程中,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速度加快,对发展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的要求愈益迫切,居民对档次较高的消费品的需求增大,选择性明显增强,所有这一切都对产业结构的改造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第二,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我国扩大商品出口的需要,也要求对产业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造。因此,能否逐步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今后经济的发展和效益的提高。

  我国国内市场广阔,传统产业存在着很大的发展余地;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又为我们充分利用国外先进技术提供了广泛的可能性。要把这两方面的有利条件很好结合起来,以运用先进技术改造和发展我国传统产业为重点,同时注意发展高技术新兴产业,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向前发展。根据这样的考虑,今后相当长时期内调整和改造产业结构的基本方向应当是:坚持把农业放在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在大力发展消费品工业的同时,充分重视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加快发展以电力为中心的能源工业,以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原料为重点的原材料工业,以综合运输体系和信息传播体系为主轴的交通业和通信业;努力振兴机械、电子工业,为现代化建设提供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装备;以积极推行住宅商品化为契机,大力发展建筑业,使它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要重视发展第三产业,努力实现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我们必须加强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否则经济发展没有后劲。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的发展也不能孤立进行,要同其它方面的发展相协调。在产业发展的地区布局上,既要重点发挥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的重要作用,又要逐步加快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开发,使不同地区都能各展所长,并通过相互开放和平等交换,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工和地区经济结构。对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要给予必要的支援,进一步研究和制定符合这些地区实际情况的政策,增强它们的发展活力,促进这些地区的经济繁荣。

  为了实现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合理化,达到资源优化配置,不仅要发挥市场和自由竞争的作用,而且要依靠国家制定正确的产业政策和企业组织结构政策,并运用价格、财政、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来进行干预和调节,以改革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以发展为改革创造较好的经济环境。这样,就有可能把发展和改革、计划和市场、宏观管理和微观搞活结合起来,并在计划工作上走出一条新的路子。

  这里有必要着重讲一讲关系建设和改革全局的极端重要的农业问题。农业的稳定增长和农村产业结构的改善,是整个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农业生产条件还比较落后,发展还很不稳定,加强农业建设尤为迫切和重要。我们必须十分重视粮食生产,争取在今后十多年内粮食产量有较大增长,这是实现到本世纪末战略目标的一个基本条件。我们又必须继续合理调整城乡经济布局和农村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并且把它同支持和促进粮食生产很好地结合起来,保持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要巩固和完善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多种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积极鼓励兼业经营,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有条件的地方,要在坚持自愿互利的基础上鼓励和提倡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逐步达到合理的经营规模。要注意城乡改革的配套,处理好城乡矛盾,巩固工农联盟。在深化农村改革的同时,国家、集体和农民个人都应当增加农业投入,地方财力要更多地用于农业,以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防治水旱灾害,改善农业的基础条件。积极加强土地管理,努力抑制耕地大面积减少的现象。要大力增加化肥、塑料薄膜、农药、柴油和农业机械等农用物资的生产和供应,加强对农业的物质支援。要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研究,积极运用科技成果,努力培育和推广优良品种。在加快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要对居民的消费结构特别是食物结构进行正确的引导和调节,使之同我国农业资源的特点和生产水平相适应。总的来说,我国农村还处在开发时期,许多资源还没有合理利用,潜力很大,农林牧副渔各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前景都是十分广阔的。

  (三)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发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我们已经在实行对外开放这个基本国策中取得了重大成就。今后,我们必须以更加勇敢的姿态进入世界经济舞台,正确选择进出口战略和利用外资战略,进一步扩展同世界各国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与贸易交流,为加快我国科技进步和提高经济效益创造更好的条件。

  出口创汇能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和范围,影响着国内经济建设的规模和进程。必须根据国际市场的需要和我国的优势,积极发展具有竞争力、见效快、效益高的出口产业和产品,大力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合理安排出口商品结构,多方位地开拓国际市场,以争取出口贸易较快地持续增长。同时,积极发展旅游业,发展劳务出口和技术出口,努力增加非贸易外汇收入。进口的重点要放在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上。凡是适宜于国内生产的重大设备和其他产品,要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做到立足于国内。积极发展替代进口产品的生产,采取必要的政策和措施,加快国产化进程。为了更好地扩大对外贸易,必须按照有利于促进外贸企业自负盈亏、放开经营、工贸结合、推行代理制的方向,坚决地有步骤地改革外贸体制。

  对于国外资金的利用,要根据偿还能力和国内资金、物资配套能力,保持适当的规模和合理的结构,大力提高外资使用的综合经济效益。要进一步健全涉外经济立法,落实优惠政策,改善投资环境,使外国企业家能够按照国际惯例在我国经营企业,以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

  必须继续巩固和发展已初步形成的“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这样一个逐步推进的开放格局。从国民经济全局出发,正确确定经济特区、开放城市和地区的开发与建设规划,着重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开展同内地的横向经济联合,以充分发挥它们在对外开放中的基地和窗口作用。

  同志们!这里还要特别指出,人口控制、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是关系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问题。我国在人口控制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广大计划生育工作者为此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必须看到,我国人口基数大,现在又正直生育高峰,计划生育工作丝毫不能放松,否则势必影响既定奋斗目标的实现。必须强调优生优育,提高人口质量。同时,还要注意人口迅速老龄化的趋向,及时采取正确的对策。在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要大力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努力开展对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很好地结合起来。

  国防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人民解放军和国防工业、国防科技战线的广大职工,顾全国家建设大局,努力支援和参加经济建设,同时在推进国防现代化方面取得了十分可喜的进展。应当加强国防教育,提高人民的国防观念。今后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国防技术,改善部队装备,把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防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

  经济发展战略的实现,从根本上说,要依靠经济体制改革的加快和深化。同时,改革的部署和实施又必须为经济发展服务。这样,就能够使改革和建设相互适应,相互促进,有力地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健康发展。

【1】 【2】 【3】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07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