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 勇 |
|
|
|
|
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1955)。原名杨世峻。1913年10月28日生于湖南省浏阳县文家市一个小商人家庭。1926年在小学读书时参加儿童团。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到常德国民党军第50师学兵团当兵。1929年回浏阳,参加区苏维埃政府工作。1930年入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随营学校学习,并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8军政治部宣传队大队长、红4师连长,红2师独立营营长兼政治委员、红4师10团政治委员,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1934年获三等红星奖章。同年10月随红一方面军主力长征,在突破三道封锁线后,所部作为红3军团先头部队首先渡过湘江。后率部参加夺占娄山关、攻克遵义城、坚守老鸭山等战斗。1935年9月任陕甘支队第2纵队10大队政治委员。到陕北后,任红一方面军第1军团1师、4师政治委员,率部参加直罗镇、东征、西征和山城堡战役。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15师343旅686团副团长、团长兼政治委员,率部参加平型关、午城井沟等战斗,并取得汾离公路伏击战的胜利。1939年3月初率部随第115师东进支队由晋西到达鲁西,指挥686团取得首战樊坝的胜利,领导开辟鲁西抗日根据地。后任第115师独立旅旅长兼政治委员、第343旅旅长兼鲁西军区副司令员、教导第3旅旅长、鲁西军区司令员兼鲁西专署专员。1941年初与政治委员苏振华率教导第3旅运用围点打援的战法,取得潘溪渡战斗的胜利。继又挫败了日伪军对鲁西区的“扫荡”,巩固了鲁西抗日根据地。同年7月任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不久赴延安,先后在军事学院、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44年4月返回冀鲁豫边区,参与指挥东平、阳谷等战斗。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冀鲁豫军区司令员、晋冀鲁豫野战军第7纵队司令员,指挥所部先后攻克巨野、嘉祥、济宁、汶上等县城。并参加邯郸、定陶、巨金鱼等战役。1947年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纵队司令员,率部参加豫北攻势。在鲁西南战役,突破国民党军黄河防线,一举攻克郓城,创造了晋冀鲁豫野战军单独攻坚和全歼国民党军1个师又2个旅的先例,受到通报表彰。尔后,率部参加进军大别山,组织指挥高山铺战役,所部因战绩突出,被野战军记大功一次。1948年在淮海战役中,率部参加阻击和围歼黄维兵团。1949年2月任第二野战军第5兵团司令员,参加渡江战役,直出浙赣线,解放衢州、景德镇、上饶等20余座城镇。11月进军西南,解放贵州后,率第5兵团主力和第3兵团一部参加成都战役。
1950年1月兼任贵州军区司令员和省人民政府主席,年底入军事学院高级系学习。1952年毕业后,任解放军总高级步兵学校副校长、第二高级步兵学校校长。1953年5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兵团司令员,组织所部参加夏季反击作战并指挥金城战役。1954年春起任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司令员。1958年10月回国,先后任北京军区司令员、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北京军区司令员。曾大力推广郭兴福教学法,提高全军区的军事训练工作,增强了部队战斗力。“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林彪反革命集团迫害,被解除职务。1972年起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员、新疆军区司令员兼新疆自治区党委第二书记和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副主任。曾组织部队参加南疆铁路、天山公路和乌鲁木齐石油化工厂的建设工作。1977年夏起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中共中央军委常委、副秘书长。1979年参与组织指挥解放军边防部队在广西、云南进行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他重视部队全面建设,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组织拟订了军队建设的三年规划。是第一至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至第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十二届中央书记处书记,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1955年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3年1月6日在北京病逝。 |
郑重声明:本资料库内容(含文字和图片),只供在线阅读浏览,禁止任何网站或单位转载、使用(包括已取得常规新闻授权的网站),违者必究。 |
|
|
|
|
毛泽东纪念馆 |
周恩来纪念馆 |
|
|
刘少奇纪念馆 |
朱德纪念馆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