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青少年插上飞翔的翅膀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孙云晓
在网络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为青少年成长创造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在全社会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风尚,是一个重大而又紧迫的任务。
青少年的本质特点和最大需求是发展。因此,要确立与青少年有关的环境和教育的标准:一切有利于青少年发展的环境和教育,就是好的环境和教育;一切不利于青少年发展的环境和教育,就是不好的环境和教育。确立这样的评判标准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在网络狂潮呼啸而来的时候,人们的认识发生了太多的混乱。比如,一些媒体在大量报道青少年上网成瘾的同时,出现了网络妖魔化的倾向,似乎互联网就是海洛因。这种误导造成许多家庭禁止孩子上网,甚至让父母们产生了网络恐慌,这显然是不利于青少年发展的。事实上,与几千年来的求知方式明显不同的是,21世纪最重要的学习是学会管理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换句话说,能否有效地掌握互联网这个工具,在相当程度上标志着能否有效地学习。毫无疑问,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对青少年成长具有积极的作用。从有利于青少年发展的角度看,应当完全支持和引导他们学会正确地对待和使用网络。
问题在于,当青少年热情拥抱互联网的时候,的确出现了不少不尽如人意的情况。如人们反应最强烈的网瘾现象;一些网站传播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而且屡禁不绝,等等。因此,人们纷纷批评那些用色情和暴力吸引眼球的网站或网络公司,将他们视为罪恶之源;或是把目光转向那些不规范的网吧,指责他们诱惑青少年进入,指责他们要钱不要下一代。应当说,这些批评和指责都是有充分依据的,是合情合理的,有关方面也正在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强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相信一个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会逐步形成。
不过,我也常常思考一个问题,欧美很多国家的网络显然比我们发达,但遇到的问题特别是青少年网瘾现象,似乎远没有中国突出,中国的青少年为什么比许多国家的青少年更容易上网成瘾呢?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曾发布《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2005)》,该报告显示,我国青少年网民中有网瘾的比例达13.2%,另有13%的青少年存在网瘾倾向。这是什么概念呢?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止到2006年12月31日,中国网民总人数为1.37亿人。按一般规律推算,80%的网民为35岁以下的青少年。也就是说,加起来有将近3000万的青少年受到网络伤害。这是何等惊人的数据啊!
长期以来,人们大都认为,容易上网成瘾的是那些学业受到挫折和人际交往有缺陷的青少年。可是,一些专家经过一系列研究和临床实践,已描绘出“青少年网络问题谱系”,描述出一个在学生群体中存在网瘾的高危人群画像:他们往往学习成绩好,自我感觉也较佳,老师和父母往往对这部分学生寄予厚望。但其中一部分在接触网络后往往迅速陷入其中,出现一系列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甚至不乏恶性事件。不少“好学生”成了高危人群,根源之一是家庭、社会对孩子从小到大设立的评价标准的单一化。大部分中国学生在小学以及中学阶段一直处于学习成绩单一评价体系中,当他们进入大学或进一步社会化时,遇到大量困难,心理发育需求不能满足,就很容易发展成为网瘾青少年。单一评价体系,是网络成瘾的一个首要因素。这个结论,开始触及问题的实质。当前出现的网络不良现象,是与现行的教育体制有着深刻关联的。以升学为中心的应试教育,不仅伤害了成绩好的学生群体,更伤害了成绩差的学生群体,可以说,它伤害了每一个学生及其家长和教师。真正教育的核心不只是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健康人格。青少年不仅需要文明的物质环境,也需要健康的心理环境,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全面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如果每一个青少年都能自信友善,既善于自我管理又有责任感,并且具备抗挫折的能力,那么,他们就会以自身的免疫力,主动规避网络风险。这样,网络不但不会伤害青少年,而且会让他们如虎添翼,充分享受网络时代的新成果,自由驰骋,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