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动态
|
领导活动
|
干部论坛
|
时代先锋
|
各项工作
|
党建
|
反腐
|
人事
|
公告
|
海外
|
外媒
|
综合
|
讣告
理论
|
评论
|
社区
|
论坛
|
访谈
|
视听
|
党史
|
资料
|
文献
|
纪念馆
|
党史今天
|
专题
|
周刊
|
图书
|
杂志
中国共产党新闻
说不尽的“中山”文化 (2)
2011年08月22日15:41 来源:
海南日报
说不尽的“中山”文化 (2)--新闻报道
【字号
大
中
小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
陈蕴茜认为,从陈氏的建议可以看出,建立中山公园的目的是为建立永久性纪念空间,促使国人奋发图强,同时让外国人明白中国人具有奋争与独立精神。无疑,国人兴建中山公园已经超越纪念孙中山的考量,而试图将其升华为民族主义象征空间,这也是后来国民党能够推广孙中山崇拜运动的根本基础。
显然,在当时的人们看来,纪念孙中山可以通过城池、公园等命名而使“中山”之名不朽。
在个人与社会团体呼吁的同时,国民党地方党部也开始倡议。1925年3月26日,国民党北京市党部在致各地同志函中建议“在北京、上海、汉口、广州及各大城市创立中山公园及图书馆;人民自动集资,在各大城市建立铜像”。陈蕴茜指出,国民党显然不局限于地方性,而是要在全国掀起一场由民间广泛参与的中山公园运动,目的是通过这种动员来强化民众对孙中山符号的认同与建构。
海南的“中山”文化景观极为多样
孙中山逝世前后,正是海口改头换面最为迅速的时候。1924年,海口拆墙扩城,城区面积大增。在全国掀起纪念孙中山的热潮中,又因为孙中山与海南千丝万缕的渊源,海南在纪念孙中山方面既着手较早,其文化景观也极为多样。
1925年,海口扩建了许多条路。原天妃庙前的庙前大街,扩建后改名为中山路;原西门外顺城墙位置的街道被扩成今天的新华北路和新华南路;原所城内的南北大街被拓为博爱路,东西方向则被拓为新民东、西路。
1926年,海口中山纪念堂和中山纪念亭陆续建成。从目前的记载看,海口中山纪念堂极有可能是全国建成最早的中山纪念堂。我省著名文史专家符和积告诉记者,连文昌都曾建有中山纪念堂。
与此同时,各地以中山命名的马路、学校更是数不胜数。陵水黎族自治县的中山小学,至今仍是当地最好的小学之一。
1935年,海口大英山被辟为“海口中山公园”并加大建设力度,这也就是今天海口人民公园的前身。
陈蕴茜曾考察了全国众多中山公园在城市中的位置,据其统计,全国(包括光复后的台湾)在民国时期共建有267座中山公园。陈蕴茜的结论是,这些公园基本上处于城市的中心或闹市区的边缘,新建公园多与县政府、县党部相毗邻,或距文庙、学宫不远,并距中山路较近,在整个城市空间中占据突出位置。
无论是海口中山纪念堂、中山公园还是多条“中山”意味甚浓的马路来看,这些纪念场所和公共设施,确如陈蕴茜所言,即便在多半个世纪后的今天,仍处在海口核心商业繁华地带。
民国海南政要 陈铭枢在他编撰的《海南岛志》中,对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海口中山公园曾有诗意描述:“每当夕阳西下,如云士女,踟躅于山巅水涯间,其状至为欢逸也。”纪念中山先生,就这样在不经意间走进人们的内心世界,根深蒂固。
【1】
【2】
【3】
(责编:高雷)
最新评论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18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